燕军南下,江山易主,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先后击败德州的一支分队和平安的部队;正月十二日,燕军在馆陶渡河;正月十四日,燕军攻陷东阿;正月十五日,再攻陷东平;正月十七日,陷汶上;正月二十七日,陷沛县,进江苏;正月三十日,燕军先头部队到达徐州。
建文帝见燕军再次出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令驸马都尉梅殷(建文帝的姑父,顾命大臣)任总兵官,镇守淮安。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将迁往蒙化的朱橚(废周王)召回南京。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兵援山东。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二月初一,南军将领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朱棣派兵袭击南军饷道后,二月二十一日,燕军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徐州自此闭城死守。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怀远)。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是,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将断徐州饷道,铁铉等率兵围攻,互有胜负。四月十四日,燕军进达睢水之小河,搭浮桥。次日,平安、何福领军夺桥,双方隔河僵持。数日后,南军粮尽,朱棣决定偷袭。半夜,渡河绕至敌后;但徐辉祖援兵正好赶到,四月二十二日,双方战于齐眉山(灵壁县西南三十里),南军大胜,斩燕将李斌。
南军再次获胜,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四月二十三日,燕军众将要求北返,择地休整,朱棣不同意,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份人站于左侧,朱棣怒。朱能这时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这时,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祖。
四月二十五日,考虑到在河边不易防守,何福移营,与平安在灵壁深沟高垒,作长远之计。由于粮道被燕军阻碍,平安亲自率兵六万护卫粮草。四月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锐袭击平安,将其一分为二;何福全军出动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现,何福败走。
南军缺粮,何福与平安决定次日(二十九日)突围而出,在淮河取得给养,号令为三声炮响;次日,燕军攻打灵壁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南军以为是己方号炮,纷纷夺路而逃;燕军趁势进攻,南军全军覆没,灵壁之战就此意外结束。
此战,燕军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将官,四名内官(宦官),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获马二万余匹,降者不计其数。只有何福单骑逃走。灵壁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壁附近,可谓历史的巧合。
按照齐、黄的策划,曾令辽东派兵南下,欲与铁铉会师济南,但五月初一在直沽被燕军击溃。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
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五月十一日,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日,到达天长(扬州西北50公里)。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五月十八日,扬州不战而降。随后,高邮归降。
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说“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郡主无言以对,遂返。
六月初一日,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军战不利,朱棣打算议和北还。此时,朱高煦引兵来援,朱棣非常高兴,说“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啊。”暗示朱高煦有机会取得储君宝座,朱高煦大受鼓舞,率众殊死战,击败盛庸。
随后,中央军的一支水军部队降燕,燕军遂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并再次击败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日,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间,召方孝孺问计。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可以再派大臣与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
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谈判,无果。六月十二日,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时左都督徐增寿(徐达子,辉祖弟)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有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本篇完) �M�դQ�,��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