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临沂市工商管理局兰山分局(工商局官网)

3月21日,农历春分。打印纸背面未写完的稿子,和一支铅笔,还放在办公桌中间。赵炳华的时间却停留在这个春光明媚的下午。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满城千万缕青翠,挽留不住他离去的步伐。


总有这样的人,他的一生与轰轰烈烈无关,他做的事并不能惊天动地,历史或许没有书写下他的姓名,但时间总会记得,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恪尽职守、勤恳工作,成为这个国家、社会前进的坚实基石。


总有这样的党员,他没有经历生死难关的考验,也没有要求做出重大牺牲的选择,功勋榜上没有流传他的事迹;但人们不会忘记,他将个人信念和追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需要的螺丝钉。


从1987年进入工商系统,赵炳华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在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工作上干了30多年。在2019年的春天,55岁的他,就这样突然发病永远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来不及留下什么话,但赵炳华以他的一言一行,以他的鞠躬尽瘁,坚守着一位优秀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为后来者赞扬、纪念和学习。


如春柳般柔软、坚韧,几十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对所负责的工作一丝不苟,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柳,性柔,春绿秋黄,秉时而动;又韧,不为风折,不为雨断。


在同个办公室相对而坐的同事武超看来,赵炳华的安静和忙碌是每一天的常态。


“每天,他都忙着查阅各类文档资料,办理各种大事小情;如果暂时空闲下来,就会在废弃的打印纸背面写文章。累了,会去泡杯茶或冲杯咖啡提提精神。”在赵炳华的办公桌上,两个同样的白瓷杯放得整整齐齐,一个盖着杯盖,另一个放了支咖啡勺,杯子虽然都用了很长时间,但仍然整洁光亮如新。


这看起来似乎是很安逸的。赵炳华于1984年参加工作,1987年9月来到市工商系统工作,198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临沂市(县级)工商局文秘变成人秘科干部,又历任临沂市工商局秘书科副科长、临沂市(地级)工商局兰山分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2年5月任临沂市工商局兰山分局副主任科员,一直到最后都只是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科级干部。


赵炳华没有对自己的职位提出任何意见,他安安静静地成为兰山分局的“大管家”,管理着全局的后勤保障、文字材料、信息宣传等等事务,一切都了然于心、掌握于手。“他的工作,从来都是不打折扣地完成,但对于级别、待遇什么,从来没跟领导提过。”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贾瑞德说,他为促进兰山区工商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事情只要交到赵炳华手里,大家就都放心了。”跟赵炳华认识了20多年的同事邢国聚说,他工作起来又认真又务实,为人更是公道正派,“无论是局里职工有事,还是外来企业、市民办事,赵炳华从来没将矛盾上交过,轻声细语就自己圆满解决了。”


2013年,赵炳华和另外两名同事被兰山局抽调去帮助临沂东关片区居民拆迁。拆迁有多复杂多难办,大家心里都有数,赵炳华还是安静接受任务上了拆迁“战场”。


每天早上6点或7点,拆迁指挥部要开例会;每晚10点,要进行拆迁工作当天调度。赵炳华从早到晚随叫随到,没有一刻松懈过,全身心都投入到拆迁工作去。


兰山局的任务是完成200户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赵炳华作为拆迁小组组长,每天带着李纪才、朱孔军两位同事奔波在居户之间。为了做通拆迁居民的思想工作,赵炳华“私车公用”,有时要往居民家里跑十几趟,很多时间都找不到人。


“我们负责的一家拆迁户姓王,因为家里有即将高考的孩子,租房子躲迁不方便,所以想尽快买套合适的房子搬走。他找到了赵炳华组长,赵炳华就开着自己的车,一次次陪他出去看房子、挑房子。最终王家买到了满意的房子,痛快地签下了拆迁合同。”李纪才说,那家人跟赵炳华成了朋友,还时常来往。


就这样,凭着这股韧劲,赵炳华带领同事完成了200户居民的拆迁任务。从居民的前期动员,到后来入住还建新楼,赵炳华全部参与,一直负责到底。


如春潮般开拓、创新,沉稳的性格下隐藏着不断向前的澎湃力量,他保持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为兰山经济发展助力护航。


不熟悉的人或许只会觉得赵炳华安静沉稳,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赵炳华的内心极为大胆开放、敢于争先,不仅善于学习,更会把新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


兰山局12345热线服务中心的张建新讲了赵炳华的这样一个故事。1996年,张建新大学毕业后来到兰山局,局领导将当时很稀罕的电脑交由她负责。“当时,对这个电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赵炳华主任。他不仅跟着书上学、上微机操作,还废寝忘食,一周之内就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比我们都学得快。”时至今日,赵炳华依然紧跟科技潮流,从制作PPT到摄影摄像等都有所涉猎。


那时,赵炳华在办公室内负责材料写作、信息收集等工作。刚学会微机操作,赵炳华就带着局里的年轻人一同注册建设了网站——“临沂木业信息网”。他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关于木业、人造板业等方面的网上信息都收集整合到网站上,以供临沂的木业企业采集相关产业信息。后来,因为很多人还不懂网络,赵炳华就主持出版了报纸《木业信息》,把网上收集的信息刊载在报上,每周一期免费发放到兰山区各木业企业那里,为他们提供木业购销、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资讯。


“那时候兰山人造板业才刚刚兴起,购销渠道并不畅通,需要木业企业到处去找市场。”当时,兰山区木业板材行业协会就设在兰山工商局,时任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的刘建平跟赵炳华搭档,决定通过举办木业产业博览会的方式推介兰山木业企业。


随后,赵炳华一路跟着上北京、下广州、去杭州,参加了多个展会、博览会等,并调研了江苏邳州等临沂周边木业产业基地的情况,起草了关于在兰山区召开大型木业博览会、推动木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报告,并向上进行汇报。上级相关部门在综合考量后,认为兰山区举办这样的国家级大型会展有点超前,担心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赵炳华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又一次跑南闯北进行了深入调研,拿出了切实具体的举办大型木业展会的可行性报告。


终于,在兰山区党委、政府以及市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第一届中国(临沂)人造板产业博览会暨国际贸易洽谈会于2006年在兰山区举办。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博览会展位仅有200多个,客商也多来自国内。但博览会获得了巨大成绩,为兰山区乃至临沂市人造板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仅仅在3年以后,第四届人造板产业博览会就达到了400多个展位,吸引了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外国采购商,以及国内的16000多名采购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性人造板产业博览会。今天,这个展会已经成为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临沂人造板产业也发展为千亿级大型支柱产业。


如春风般暖煦、锋利,对同事友善相助、对家人情深意重的同时,依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以笔为刃、以文会友,针砭时弊,教书育人。


提到赵炳华,杨君雁依然止不住伤心泪流。“当年我刚到办公室工作,有篇公文出了差错。有人吓唬我说问题很严重,我肯定要被处理。我都被吓哭了,只有赵炳华主任对我说‘不要紧,这次我们赶紧补救,下次别再犯了就行’”。张建新也提起赵炳华对她的培养:“我刚参加工作时不会写材料,赵主任督促我学习写作。我写的每一篇材料他都认真修改。甚至直到现在,我写了稿子还是习惯性发给他想让他把关,赵主任即使工作再忙,都会尽快给我回复。”


而兰山局财务科职工李守英眼含热泪,还想着几天前赵炳华主任帮她车子充电的事情。“我们晚上开完会散会,我走得晚发现车灯忘了关,电瓶没电了。赵炳华主任都已经走了,听说后又返回来帮我充电。”“所有人只要提到他,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


“他也是个大孝子。”贾瑞德局长讲述了赵炳华的家庭情况,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早已卧病在床。“他父母平时由他人照顾,但每晚赵炳华都要先去看过父母然后再回家。如果遇到春节等假期,赵炳华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照顾父母。唉,现在,他们二老还不知道炳华去世的消息。”


对亲人、同事、朋友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暖,赵炳华将北方春风的锋利如刀指向了社会上出现的乱象和不公平现象。他以“理钊”为笔名,在《临沂日报》等多家报纸上发表时评,以笔为刃抨击社会时弊,语言犀利、讽刺有力,是临沂市有名的评论家和杂文家。他的杂文共出版了《是谁惯坏了中国人》、《人就是人的身份证》两本集子。


他的朋友轩辕轼轲在悼念诗中,称赞他“热语殷殷孟尝胆,健笔凛凛树人心”,他的离去是“在公众中又少了一个对真知的敏感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蒙山沂水,长歌当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