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收 >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节税工程-成长期节税工程


一、成长期经营特点和纳税特点

1.经营特点

成长期的企业,通常都已经度过了创业初期的困境,进入了较快或快速上升通道。这一时期的经营有以下特点:

(1)组织结构功能化。原来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开始变得复杂部门迅速增加,人员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较为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各部门开始履行其职能。

(2)会计核算走向规范。会计制度开始建立起来,核算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范走向规范,财务部门与采购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分离,开始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投资者开始关注整体资产的质量并逐渐有了资本和资本管理的意识;预算制度得到建立并重视,资金融集和使用呈有序状态。

(3)激励机制开始建立。对人的管理,开始由粗放的人事管理迈向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意识得到确立,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并速步完善,管理文化逐步成型。

(4)管理标准化理精细化,管理成本增加。职业经理人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企业,并且出现频繁换人的情形。职业经理人带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企业管理趋于标准化、精细化,同时,管理成本也迅速上升。

(5)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在这一时期,由于企业内部阶层分化矛盾开始显现,各种利益团体开始形成并对抗。创业元老与新进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不同级别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2.纳税特点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纳税特点如下所述:

(1)税负及税收绝对额迅速增加。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原来可能是核定征收,现在改为查账征收了,原来可能是小规模纳税人,现在改为一般纳税人了。这一期间,企业税负,以及纳税绝对额都显著增加,并开始受到当地税务部门的关注。

(2)合法纳意淡薄企业成长,投资者的守法意识却可能没有成长,合法纳税意识淡薄,依然存在少缴税甚至偷税、逃税的主观意识。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展开了博弈,企业寻求政治保护伞的意识很强烈,投资者常常寄希望于政界官员的保护而不愿意实施节税工程。财务人员在这一时期强烈意识到合法纳税的重要性,但投资者心存侥幸,很难听进财务人员的意见。

(3)税收风险加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营业额迅速上升,但由于投资者纳税意识淡薄,企业税收不按实缴纳的情形在这一时期较突出,企业税收风险加剧,财务人员的风险也迅速增加。成长期节税工程的突破口

在我们对成长期企业经营特点和纳税特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便可以寻找到节税工程的突破口了。

1“靠近法规与远离法规’

在企业的成长期,各项经营业务均已经开展起来,税收法规所规定的各种情形基本上都会涉及。这些情形归纳起来,涉及所得税和流转税两个方面。

所得税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关于收人确认时间规定(包括视同销售、资产置换等规定)关于收入确认额度的规定、关于成本结转的规定、关于支出票据规范性的规定、关于纳税调整的规定、关于适用税率及优惠方面的规定、代扣代缴方面的规定、征收管理方面的规定。

流转税与所得税是无法分离的,除了涉及上述所得税规定中的几种规定外,还包括:适用税种的规定(包括混和业务及兼营业务的处理规定)、出口退税方面的规定、进项转出方面的规定。

当我们明白了有哪些法规,就可以实现“靠近法规或远离法规”了。通常来说,企业是希望降低税负或者说推迟纳税义务发生。当一项业务发生时,我们需要对照法规,一个字一个字分析法规的含义然后创造条件让业务符合法规的要求或者远离法规的限制,一旦这些条件创造出来,突破口就找到了。

从这一角度能够找到的突破口主要有:

(1)创造条件(远离法规)推迟收入的确认,以推迟纳税(流转税、所得税)义务的发生。

(2)创造条件(远离法规),减少应税所得额,从而降低应纳所得税。(3)创造条件(远离法规)减增值额,从而降低增值税和所

得税。

(4)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靠近法规),实现额减免。

(5)规范票据(靠近法规),规避应税所得额调增,减少所得税,或者取得进项发票,实现增值税进项抵扣。

(6)针对别纳调整法规,远离或靠近法规的规定,避免纳税调增。

2“从大处着手,从小处完善”

在落实大处着手之前,我们要分析一下企业的现实状况,了解一下企业有没有关联企业,尤其是有没有适用不同税率的关联企业。如果有,就从企业之间来寻找税负落差,如果没有关联企业,就从税种之间来寻找税负落差。分子公司的转换,也是“从大处着手”的突破口之一。

(1)在企业之间寻找税负落差。当我们存在多个关联企业时这些企业有的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有的按20%缴纳企业所得税,有的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我们可以通过定价转让或者产能调节达到节税的目。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制造企业有两个生产基地,A基地规模较大,是一般纳税人,按25%纳企业所得税,B基地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按15%纳企业所得税,两个基地均为独立法人。在我们介人之前,它们两个基地都是做完全部工序,并且由于A基地技术力量雄厚,产值远远大于基地。在我们的策划下,我们建议A基地做前三个增值额很低的基础工序,半成品出来之后卖给B基地,B基地做后五个增值额很高的工序,这样一来,大部分利润合理合法地从A基地转入B基地,原来纳25%的所得税的利润,后来按15%缴纳了,节省了10个百分点--这个节约额已经高出企业纯利了,该公司纯利为8%,实施节税工程之后,两个基地平均纯利高达16%。

除了所得税,增值税也有落差,比如一般纳税人17%或13%的适用税率,而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的增征率。我们如果通过测算,发现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低于3%,那么关联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显然就没有税收优势了,反之亦然。

(2)税种转换。当在同一税种中间,寻找不到节税空间时,就应该站到更高层次去扩大视野,跳出某一种税的限制,在不同税种之间寻找突破口。

比如,某机械设备制造销售企业,希望在流转税方面有所降低。他们的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还有大量的安装调试工作,每年也要进行较多的有偿维护。他们将安装调试的收入、维护的收入一并随产品计价,反应在同一个合同中,一并开发票。这个案例涉及多税种,但他们只按17%的增值税纳税。

我们对这家企业的业务进行了详细分析,建议他们成立一家安装调试服务公司,老公司只卖产品,安装和每年的维护都交给新公司去做。新公司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原来按17%的增值税纳税,现在按3%的营业税纳税,税负降低了。同时,老公司的进项发票依然继续抵扣进项税,老公司的增值额降低了,流转税自然少缴了,同时一部分所得税也转移到了新公司。

(3)分公转换。一个经济实体在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转换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通过这种手段来节税也不常见。受地方政府的要求和限制,在某地设立分公司而不设子公司,常常也有一些阻力。但这种手段节税额常常较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分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不能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纳税。而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应该独立纳税。这一差别,常常被用在亏损弥补方面来节税。如果我们投资一个经济实体,可以预见前几年肯定是亏损的,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办成分公司,分公司的亏损可以合并到母公司利润表中,从而降低母公司应纳税所得额。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母公司亏损,分公司盈利,合并报表之后,也起到同样的节税效果。

三、投资者和管理层的纳税意识转型

成长期的企业,投资者和管理层合法纳税意识较为淡薄。这首先是认识问题,创业初期,纳税很少,或者说稍稍实施一点偷逃税行为,就可以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如今企业成长了,投资者和经营者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那就是缴一点点税才是合理的。其次,有侥幸心理,认为偷逃点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很多企业都在偷逃税,却没见多少企业在税收上出大问题。再者,认为自己政府关系好,出了税收问题可以轻易摆平。

一个企业要长久经营下去,要做百年老店,合法纳税是起码的要求。在一个企业当中,财务人员是最了解税收法规的,是最清楚合法纳税的重要性的。引导投资者和经营者走上依法纳税的路子,是财务人员的重要责任。那种老板要求偷逃税就偷逃税的财务人员,表面上看是忠诚于老板,听老板的话,其实这种人是最不忠诚的,眼看着老板滑向偷税的深渊却不提醒。

作为财务人员,应该引导投资者和经营者树立以下意识:

(1)纳税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自从有了国家机器,就有了税收,国家机器要运转,要履行其职责和实现其职能,就需要经费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二是纳税。投资者和经营者要有这么一种意识,你所挣的钱中间,原本就包括应该给国家的那部分,因为国家为你的经营提供了市场环境、秩序和必要的保护等等。(2)纳合企长利益。偷逃税虽然在眼前是减少了纳税额,但这样始终会留下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随时间的消亡而消亡,当某一天面临严厉稽查,旧账新账一齐算,对企业来说将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有些企业因为偷税,遭受的罚款和滞纳金甚至远远超过偷税额。而且,一旦在偷逃税中尝到甜头,经营者会如同吸毒一样"上瘾”,其欲望越来越强,额度越来越大,最终使企业走上一条违法乱纪的不归路。

(3)不用偷逃税也可以降低税负。作为财务人员,应该让经营者知道,不需要偷逃税,也可以实现低税负。实施节税工程,所节省的税额,常常并不比偷逃税的额度小,甚至比其额度大得多。当有一种安全的节税手段时,相信经营者再也不会去铤而走险了。只是,很多经营者并不知道节税工程的节税效果。

(4)不考虑节税工程的经营行为,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税收是对企业价值的一种抵减,纳税越多,属于企业和股东的权益就越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一定要考虑税收成本。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除了股东、员工、债权人(通过利息参与分配)之外,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分配的角色。一个企业赚了很多钱,但如果不懂得节税工程,最后分到股东手中的,就会比预料的少得多。很多老板抱怨:“我辛辛苦苦工作,企业缴了税,分红时还得缴个人所得税,到头来还比不上一个打工仔。”缴税没有错,企业应该缴所得税,个人分红应该缴个人所得税,关键在于可以通过节税工程少缴但却主动放弃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