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生活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说唱音乐

1.京韵大鼓

由原来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成, 因带有河北沧州口音,被贬称为“怯大鼓”。后来又吸收了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乐器三弦基础上, 增加了四胡和琵琶,由此形成了“京韵大鼓”。

代表人物:白云鹏、刘宝全。

2.苏州弹词

陈调、俞调、马调。代表作品:《白蛇传》《玉蜻蜓》《描金凤》《珍珠塔》。

代表人物:朱素兰

(二)戏曲音乐

(三)民族器乐

这一时期在广大城乡人民的音乐生活中日渐活跃起来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 有:河北的吹歌 山东、山西等地的鼓吹 华中的八音 江浙一带的吹打 丝竹和锣鼓等, 优秀曲目如: 《放驴》(河北吹歌) 《百鸟朝凤》(山东鼓吹) 《三六》《行街》(江南丝竹) 《一封信》《满庭芳》(苏南吹打)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