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2017年两会民生问题(2018年两会民生问题热点问题)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智慧控江”数字化平台。 林小溪 摄


前段时间,上海市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奶茶店火了。


受疫情影响,1月13日,上海将确诊病例的工作地——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列为中风险地区,上海市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愚园路228号,正是这间面积不大的奶茶店,也被不少网民称为全国最小“风险区”。


在拥有6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上海,有大者恢弘,也有小者精微。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大城如何善治?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解题之道:“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一以贯之——“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


“故事讲得好,故事比道理生动。”2014年全国两会上,朱国萍在上海代表团讲述了社区居民遭遇的烦心事,她没想到,一段关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发言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


被总书记亲切称为“老代表”的朱国萍,时任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与习近平同志在2007年就有过工作接触。谈及往事,朱国萍语气里满是敬佩:“总书记操心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很关心我们基层干部。”


“2015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四个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2017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又对上海提出了‘四个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位列其中。”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直观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治理问题的常抓不懈,同时作为上海市民,他也亲身见证了上海在城市治理方面所做的诸多探索: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成为市民的公共空间;进一步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35条”等政策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不栽“盆景”种“苗圃”。从去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对现代城市治理提出具体要求,到今年1月1日施行《上海市数据条例》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在新发展阶段,上海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生动的演绎者。


精耕细作——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


“总书记叫我‘小巷总理’。”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一眼就认出了朱国萍。“每次见面,他都会关心我是不是还在做基层工作,我就回答总书记,我还在基层,老地方、老位置。”朱国萍反复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201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朱国萍记得清清楚楚。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用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朱国萍把自己30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浓缩为一个简练的答案——工匠精神。她坦言:“我们的功底,就是要了解每家每户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这才是基层。”


来到虹储小区,从前是绿化稀稀拉拉、马路坑坑洼洼;如今有小桥、有六角亭,人美景美风气美。路过的居民见到朱国萍,都熟络地打着招呼。


为解决不文明养狗问题,朱国萍倡议将宠物狗照片公开,相互监督,推动居民自治。为增强居民归属感,朱国萍创造性开设的“居民时间储蓄银行”,没有钱款交易,只有技能互补、相帮相助,让正能量在小区传递。


城市治理归根到底是人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朱国萍看来,老百姓的诉求要件件有回音,老百姓的事就要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再次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8年,朱国萍从工作近30年的岗位退下来之后,成立了萍聚工作室,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传帮带”当中,带动“后浪”,培养更多“小巷总理”。


智能转型——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日益强调精细化的今天,既要下足“绣花功夫”,也要用好“数字绣花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近些年来,上海充分利用数字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为老百姓创造更加良好、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以前家门口停的全是车,走路都得侧着身子过,为了抢占车位邻里关系也不好,更谈不上小区环境了。”牛中仁已经在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沧州路180弄住了近30年,谈起这个老小区曾经的停车难题,他连连摇头。


2020年开始,控江路街道重点推进建设“智慧控江”数字化平台,在拓宽小区道路、增加车位的同时,以大数据为基础,合理监控分配停车资源。


“以前停车要兜圈,现在停车先看‘城市智慧道路停车’小程序,马上就能知道小区里面有没有车位。如果小区里车位已满,还可以跟着导航到周边空闲的路边停车区或商业停车场停车,相隔距离、剩余车位数、收费标准等信息一目了然。”控江路街道180弄小区居民陈逸杰说。


控江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怿表示,控江路街道正在大力推进辖区内60个居住小区“智慧停车”全覆盖,积极协调辖区内单位、场库、园区等停车资源,提升共享度,探索形成“错峰定向共享”的管理模式。


“现在小区宽敞了,还有小花园,我感觉幸福感越来越强了。”谈起现在的生活,牛中仁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黄春怡介绍,“智慧停车”是控江路街道努力打造社区治理数字化的“控江样本”,控江路街道将继续围绕智慧社区平台,推进“商铺管理、河道管理、智慧养老”等10个应用领域的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更为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让数字化更好地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让市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2021年,上海市 “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3458项,实名用户数超6195万,日均办件量超28万,“一网统管”架构更加完善,“两张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治理更加智能化。


“老百姓获得感是城市治理好不好最直接的感受”,张兆安表示,“上海近年来提出‘城市微更新’的概念,由最开始的‘拆改留’转变思路为‘留改拆’,把以前的大拆大建改成小区环境治理,让老百姓更舒心,社会更和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