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概念(第三方支付主要有哪些业务内容)

一、什么叫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现已被中国人民银行定义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二、第三方支付的业务类型有哪些?


第三方支付业务包括:


1、网络支付;


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2、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


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


3、银行卡收单;


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4、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三、第三方支付的实现原理是?


除了网上银行、电子信用卡等手段之外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相对降低网络支付的风险,那就是正在迅猛发展起来的利用第三方机构的支付模式及其支付流程,而这个第三方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诚信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个第三方机构可以是发行信用卡的银行本身。在进行网络支付时,信用卡号以及密码的披露只在持卡人和银行之间转移,降低了应通过商家转移而导致的风险。


同样当第三方是除了银行以外的具有良好信誉和技术支持能力的某个机构时,支付也通过第三方在持卡人或者客户和银行之间进行。持卡人首先和第三方以替代银行帐号的某种电子数据的形式(例如邮件)传递帐户信息,避免了持卡人将银行信息直接透露给商家,另外也可以不必登录不同的网上银行界面,而取而代之的是每次登录时,都能看到相对熟悉和简单的第三方机构的界面。


第三方机构与各个主要银行之间又签订有关协议,使得第三方机构与银行可以进行某种形式的数据交换和相关信息确认。这样第三方机构就能实现在持卡人或消费者与各个银行,以及最终的收款人或者是商家之间建立一个支付的流程。


四、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前景如何?


通俗的讲,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本质就是“为钱修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金交易早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货币流通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始自2001年,当时最早的模式是网关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支付形式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第三方业务的市场规模也急剧扩张,在2010年突破到1万亿。经过九年的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终于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2010年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1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经审核发放了八批270张《支付业务许可证》,第三方支付业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五、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什么?


上文提到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本质是“为钱修路”,那么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过路费”,也就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收取的结算手续费。其它利润还有随着市场的推广和增值服务产生的其它利润。


六、什么是POS机业务?


POS机业务是简称,其实质是银行卡收单业务。指有资质的收单企业,通过POS机为其商户提供银行卡受理、资金结算的服务。收单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收取结算手续费。


七、商户使用POS机产生的“费率”是什么意思?


“费率”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的行业规定的“结算手续费”收费标准。商户使用POS机,享受了银行卡受理、资金结算的服务,支付相应的手续费。目前手续费执行标准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3月14日颁布的《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


八、使用POS机有哪些非法行为?


1、虚假申请:


以虚假资料或冒用其他商户的资料申请为特约商户;


2、侧录:


默许、纵容、与不法分子共谋或发现后不制止不法分子在Pos终端上装载侧录仪器,盗录持卡人磁条信息,出卖给伪卡制作集团或自行制作伪卡;


3、泄露账户及交易信息:


违反保密义务,持卡人账户资料及交易数据信息泄漏给不法分子使用;


4、套现:


持卡人或其它第三方勾结,或使用自有银联卡,以虚拟交易套取现金;


5、洗单:


将其它未签约商户的交易在本商户的POS终端上刷卡或压卡,假冒本店交易;


6、恶意倒闭:


接受信用卡支付的预付款后故意破产,使他人承担退单损失;


7、虚假交易:


在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持卡人账户编造虚假交易或在持卡人消费的同时多压印单据或重复刷卡,并冒用持卡人签名进行虚假交易;


8、套用或移机:


名义经营范围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将机具移到他处使用(有移动收款需求商户除外);


9、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九、第三方支付的优缺点有哪些?


1.第三方支付的优点:


2.第三方支付的缺点:


一些市场创新产品,如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在缺乏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发展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