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中国社会保障税开征了吗(谈谈你对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看法)

引言: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周贵族杨忠之子,袭父爵为隋国公。杨坚之女为周宣帝(578-579年在位)皇后,宣帝死后,由八岁的儿子宇文阐继位称静帝,改元大象元年。杨坚以皇亲入宫辅政,总揽大权,晋封隋王。公元581年,杨坚在大将军卢贲等人的拥立下,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隋朝。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九年(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西晋末年以来持续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由此结束。



可是自从杨坚做了皇帝,国家并不安稳,除了战事之外还有天灾。几乎每年不是大水,就是大旱,要不就是雪灾、震灾、蝗灾。因此,杨坚在位时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应付灾荒。在与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抗争中,隋朝独创的义仓税,成为我国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税。


01义仓税的历史背景:疲于赈灾,国库吃紧

杨坚虽然当了皇帝,可心里却不踏实。因为当时的隋朝腹背受敌,江南有陈朝虎视眈眈,北方和西方还有东、西突厥不时侵扰。眼看战事一触即发,隋文帝犯了难:国家立足未稳,还没有建立起筹集财政收入的制度,国家粮库现在空空如也。可作战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仗打起来,国库里却没有粮食,这可如何是好呢?


隋文帝准备仿照前朝的做法,开征农业税,也就是向耕地的百姓征收一定比例的税粮。可问题又来了。战乱之后,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大量田地荒芜没人耕种,国家向谁收税啊?看来,必须首先让百姓回到田间地头,开展粮食生产。



于是,隋文帝立刻颁布了鼓励农业生产的“均田令”,规定:一户农家,国家分给140亩田地,实施低税率的农业税——每户每年只需要缴三石粮食。在当时,三石粮食仅相当于一亩地的产量,算下来,农业税率不到1%,是相当低的。


“均田令”颁布后,老百姓一看有地种,赋税轻,纷纷开荒垦田,开始向国家缴粮,当年,国家就收到了1100余万石税粮,初步缓解了隋朝初年粮食紧张的局面。


02义仓税的雏形:建立国家粮食仓储

开皇三年(583年),京城的国库大多空虚,隋文帝十分忧虑,关中如发生水旱之灾,如何度过饥荒?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隋朝的生死存亡。隋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又与一些大臣几番商议之后,决定采取四项措施:


第一、设置四处国家级大粮仓。在卫州设黎阳仓,在洛州设河阳仓,在陕州设常平仓,在华州设广通仓;第二、令龙门以下沿河13州征招运米丁,转相漕运四大仓的粮米。凡能从洛阳运米40石,过砥柱(即三门峡)之险,抵达常平仓的运米丁,即免其征戍之役;第三、在关中开凿广通渠,作为漕运水道,以取代沙多水浅的渭河水道;第四、京师设常平监,置官专管仓储与赈务。



开皇四年(584年)六月,广通渠工程开工,当年九月便大功告成。广通渠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北部)西北引渭河水,经灞水向东,直达潼关,与黄河相连通。通漕之日,隋文帝亲临灞水视察,并向督役官赐帛嘉奖。


广通渠的救灾作用与社会效益很快就显现出来,就在广通渠通漕仅仅几天之后,关中地区便发生了饥荒,刚刚从关外运到广通仓的粮米,马上就派上了用场,饥民及时得到了急需的口粮,饥荒被迅速遏制。其后,关中连年大旱,黄河沿线及山东15州大水成灾,百姓饥馑。隋文帝下令免除了水、旱灾区各州的赋税,同时钦差吏部尚书苏威等大臣分道开仓,赈恤灾民。开皇十四年(594年)五月至八月,关中又大旱。隋文帝命司农丞王亶尽出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赈济饥民,关中储粮用尽,就分给尤贫者牛、驴6000余头,令往潼关以东就食。隋文帝也亲率部属就食于洛阳。


03完善义仓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成型

国家地域辽阔,如果发生水旱灾荒的州县很多,单靠国家的四处粮仓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各地的救灾需要,怎么办呢?



开皇五年(585年)五月,工部尚书长孙平建议:可令各州县劝促百姓及军人在本社(一说六里为社、一说25家为社)共建义仓,所谓义仓就是各社的公共粮仓。在收获时节,由每户社员各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贮存在本社建造的仓窖里,由社司(社的负责人)执账检校,并负责日常管理。本社区如遭灾歉收,即用义仓储粮赈济灾民,安度饥荒。隋文帝深以为然,随即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诏令全国乡社遍置义仓,储粮备灾。


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隋文帝了解到各地义仓多有保管不善而致仓粮损坏,不能用于救灾后,即下令各州县皆将义仓置于本州本县治所,并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以确保其能随时满足出粮救灾的需要。


04义仓的早期问题与改革

义仓从公元585年建立以来,四年间隋朝经历了大灾7次,由于救灾手段给力,很快就转危为安。但是,出乎隋文帝意料的是,五年后,义仓却又出问题了。公元594年,京城和齐州(现济南)又爆发了旱灾。义仓放粮,灾民居然饿死无数。


隋文帝赶紧派官员调查义仓的问题。原来,问题出在连续五年的风调雨顺,少有灾荒。义仓的粮食都是靠百姓自愿捐献,民间管理。百姓一看近年没什么灾荒,也就不怎么向义仓交粮了,久而久之,义仓就没什么囤积了。而管理义仓的,是当地有威望的百姓,没有一官半职,都是义务管理,管理不好也没什么责任,因此很多义仓管理员,玩忽职守,疏于管理,本来好好的粮食因此而腐烂变质,白白浪费了。



因此,隋文帝对义仓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他先是将义仓粮由原来民间的自愿捐助,改为国家强制性征收。征收的标准,按照每户贫富程度,上等人家每户每年缴粮一石以下,中等人家七斗以下,下等人家四斗以下。同时,隋文帝把义仓的管理权,从当地村社收归到地方州县官府,由州县官府设专门官员管理义仓,责任到人。此外,义仓设立专门账簿,准确核算收支情况。出入粮食,必须持有加盖官印的证明。


05储粮备灾大见成效

隋文帝在全国实行储粮备灾的策略,见效很快,虽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各地粮食储备仍然日渐充足。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每年向京师运送粮食、货物的车队,相连于路,昼夜不绝,常常持续数月之久。开皇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京城库藏皆满。隋文帝半信半疑,质询大臣:朕薄收百姓赋税,又大量赐用,如何反会库藏皆满?大臣回答说:虽用处常出,而纳处常入,且入多于出,故积蓄曾无减少。隋文帝很高兴,乃下令更辟左藏之院,增建仓库房屋。又下诏:民富而教,方知廉耻。所以,要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的田租减少1/3,兵役减半,功调全免由于官方大力倡导,又是为百姓考虑,所以老百姓交粮的积极性很高。



很快,各村的义仓里都堆满了粮食。而隋朝此时的防灾救灾手段,也由过去的仅靠官仓赈灾,转为义仓为主,官仓为辅的方式。就是说,灾荒爆发后,先依靠义仓救助百姓,义仓粮食不足,再开官仓放粮。


结语

隋王朝建立20年后,就已呈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乐的景象,到隋炀帝即位时(605年),更是“户口益多,府库盈溢”。


义仓税也真正成为隋朝防灾救灾的有效方法。而隋朝独创的义仓税,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税。据《通典》记载,“隋氏资储遍於天下”,各地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