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浦安迪编,吴文权译,行思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左传》书影
郑国大夫子产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夫差剧照
《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剧照
城濮之战
《左传》作者对此战事的重要意义自然了然于胸。因此,他使出讲故事者的浑身解数,创作出傲视同期类似作品的杰出篇章。作者处理这一复杂而重大的战事时条理清晰、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颇能代表《左传》的整体叙事风格。
该故事的情节颇具戏剧性,涉及旗鼓相当之两国间的军事冲突。因此,其关注的焦点是具体事件,它们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开端(导致直接冲突的诸多事件)、发展(直接冲突,即战斗本身)与结局(楚军溃败,晋国的威望与实力陡然增加,傲立于诸侯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故事中一系列事件孤立来看如何激动人心、起伏跌宕,情节并非这些事件的机械串联。相反,故事显示,冲突的整体发展和结果与两位主人公楚将子玉及晋文公的性格紧密相关。
战事的结局在故事之始便已暗中注定。读者眼前的楚国令尹子玉残酷无情、麻木不仁。上一任令尹子文治军有方,仅用半天将兵马操演完毕,而子玉不但用了整整一天,还鞭打七个士兵,用箭穿了三个士兵的耳朵。因此,我们会发现,蔿贾的批评多么一针见血:“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并且预感到楚国战败的命运。在其后的情节当中,许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将子玉的性格缺陷进一步坐实。
即便到了最后关头,假若子玉不固执己见、狂妄自大,公然违抗国君撤除宋国之围的命令,正面交锋与灾难性结果本都可以避免。整场战争成了他一己之事:不将它视作扩充实力扩大影响之国策的具体步骤,而是当成炫耀统帅军事才能的良机,“愿以间执谗慝之口!”于是,临战之际,他傲慢地宣称“今日必无晋矣”,而读者明白,楚军命运已定,子玉的个人命运也随之而定。最能展示子玉性格的细节大概出现在故事末尾的倒叙中:他拒绝将自己镶玉的皮弁献给许诺助他获胜的河神。这件事无疑生动刻画了他吝啬自私的性格,更彰显了其极端的自负。他狂傲自大,不愿接受任何、哪怕是来自神祇的建议或帮助。
与之相反,子玉的对手晋文公极为理智,乐于随时倾听部属的中肯意见,总是谨言慎行、不失法度。然而,虽然愿意征询他人意见,做事循规蹈矩,他却不是一个愚蠢软弱的统帅。当两位勇士颠颉、魏犨抗命不遵时,他将前者处斩,后者降级,清楚地展现了他的铁腕。
正因如此,他手下的将领与谋臣总的来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群体,贤能之士皆能得到他人的衷心拥戴。此外,晋文公为人极其谨慎,对战事的结果不抱一丝乐观。在没有获得外交及道德优势之前,他不愿主动发起攻击。即便战事打响,他依旧焦虑不安,书中生动地刻画了他听到军士唱歌时的忧虑,以及临战前夜梦见楚王啃咬他脑髓的情形。因此,战斗打响后,看到晋军计划周详、有条不紊地击溃对手,我们毫无惊讶之感。
摘编|徐悦东
导语校对|吴兴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