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诈骗案件规律特点
(一)涉案金额大。
与传统诈骗案相比较,电信诈骗案件涉案金额往往较大,受害人经济损失惨重,今年以来,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金额基本都超过1万元,单个案件涉及被骗资金数额呈骤增趋势,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安全。
(二)被诈骗人员防范意识差。
由于诈骗人员在诈骗时掌握受害人大量的个人信息易取得受害人的信任,加上,群众自身防范意识差,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能分辨真假是非。
(三)诈骗对象随机性。
电信诈骗案件的诈骗范围广,而且是非特定的,采取漫天撒网,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向某一号段或者某一个地区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被诈骗者有工农商,有年轻人有老人,有男子有妇女,并不具有针对性,群众均可能是潜在的被诈骗对象,波及面宽,社会影响恶劣。
(四)诈骗形式多种多样。
当前电信诈骗的方式主要有冒充亲友、消费退税、消费刷信用,购物退款等多种类型。
(五)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
现在许多诈骗成员对手机等通讯工具采用专机专用、他们作案用的手机采用的手机卡都是开户不记名,而且会定期换号,对银行卡账户采取虚假开户、频繁换卡、异地办卡等,致使涉案金额冻结不了。同时,犯罪团伙分工明确,以诈骗为职业,分为群发短信、接听电话、取款等若干独立单元,分散作案,作案手段及反侦查伎俩更专业化,且规模不断扩大。
二、打击电信诈骗案件面临的困难
由于警力、资源、时间、证据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侦破电信诈骗案件,打击效果不佳。
(一)对电信诈骗案的打击能力有限。
一是认识不足。由于警力的不足致使无法投入专门的警力对辖区电信诈骗案进行研究和侦查。二是掌握的资源有限。当前电信诈骗案大都是异地诈骗,在破获此类案件需要银行,电信等部门的支持,没有这些部门的支持,很难开展侦查工作,但是民警开展工作时,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往往错失最佳的打击时机。
(二)民警对电信诈骗案的破案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
由于电信诈骗案件破案率底,且在各级公安部门均未形成有效的打击机制,我们在遇到电信诈骗案时无从下手,同时现在诈骗人员大都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和具备一定的科技技能,在某此方面的知识比我们更专业。
(三)对电信类诈骗案调查取证难。
电信诈骗人员现在利用网上银行技术和现代通信工具进行远程非接触性的犯罪,不与被害人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即可完成诈骗,其接收赃款的银行帐户,也使用虚假身份证信息或直接从他人手中购买的以他人名义而开立的帐户,要对这些证据进行调查取证时需要到各地取证,比较困难。
三、如何做好电信诈骗的防范工作
(一)注重宣传,提升群众防范意识。
(二)加强合作,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同辖区金融网点的合作。在金融网点向储户发放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宣传资料,摆放宣传材料,对办理转账业务的储户主动提示谨防诈骗;在辖区所有ATM机旁都粘贴防骗小常识,并通过调研不断对粘贴内容进行更新。二是加强同通信部门的合作,督促辖区电信业务加强实名制登记、清理出非实名登记的用户,从源头上解决电信诈骗者钻的漏洞。三是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加强线索收集、强化分析研判和预警工作,充分利用网侦、技侦等部门优势,开展串并案侦查,设立涉案银行卡、手机号黑名单,对涉嫌犯罪的开卡人和银行卡实施准确预警和有效拦截,挤压犯罪空间。四是协调通信、银行等为公安机关开通办案绿色通道,解决行业监管、快速冻结查询等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击电信诈骗。
(三)建立调研,提高分析研判能力。
定期开展调度会,全面梳理汇总电信诈骗类案件发案情况,分析案件信息,不断加强对电信诈骗案件犯罪规律、侦防对策的研究,不断提升破案打击的整体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有条件的电信诈骗案件进行上马攻坚,拓展侦查手段,全力做好案件串并案工作,并对高危地区人群进行重点查控,广泛获取犯罪信息、破案线索,以针对性、前瞻性的研判成果指导防范,积极探索打击防范电信诈骗工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打防质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