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聚宝工商银行开户行(宝鸡工商银行开户行查询)


所以,无论是微众银行还是即将发布的聚宝,作为一个理财工具:1、门槛放得非常低;2、理财产品以稳健为主。微众银行里有一些风险较高的产品,但它通过用户完成一些风险偏好题,来提示你这款产品适合不适合你。而聚宝的计划是:通过你在整个阿里系各种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来判断你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有一些老朋友知道,我曾经在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这条线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


经纪业务是券商的基础业务,也是薄利业务,需要非常仔细地算账。


当年我们就算过,那个时代下一个客户的年交易频次如果是四次(也就是买卖各两回),根据ta的佣金水平,我们刚刚回本。


所以,必须鼓励客户多多交易。交易越多,我们收益越高。


大体上,过去的金融投资,对于中小散户就是这么个态度:服务你可以,但你要高频。大户(至少百万甚至是千万以上),倒不见得那么关注交易频次,毕竟资金量大,一两次交易,就足可以满意了。


事实上,在做经纪业务的那几年,我其实很清楚,鼓励交易频次,本质上是为了金融机构的利益,而不是客户的利益。因为就投资而言,频次越高,风险越大。


普惠金融如果依然希望它的客户提高交易频次,那就不是普惠金融了。


聚宝这一版主推的金融产品是指数基金,与上一回发力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类似,都是不用太在意交易频次的东西。做过指数基金的人都知道,这个产品并不是短线意义的产品,某种程度上,它几乎和储蓄没什么太大区别。


而之所以像聚宝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搭建的投资理财平台,不在意用户的频次,和它的规模有关。用技术驱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规模到了一定份上后,反而更喜欢安静的中小客户。



腾讯的微众,总算正式启动起来。


蚂蚁则曾经考虑过“支付宝”改名,因为这款产品今天已经不再是仅仅有支付,但改名成本极高,而且一个APP未必真得能全盘承载蚂蚁的雄心。思前想后,今天它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支付宝,一心做的事情是“花钱”。一路聚宝,一心做的事情是“赚钱”。


它的核心原点是“余额宝”。


前一阵子网上有评论说,余额宝收益下降,故而这个产品前途不妙,云云。


这其实是对余额包的“原点”作用不甚了然的缘故。


从管辖范围讲,余额宝属于证监会管理的一个金融产品。上一次在江湖中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央行第三方支付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目标的对象是支付帐号,并不是余额宝这样的金融产品。


这就意味着余额宝能够承担起蚂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雄心。


以余额宝为原点,一路消费,一路理财,背后再绑定诸家银行的银行卡,蚂蚁的整套布局,客观讲,比微众银行来得完整。


在互联网金融战场上,双马的底气,一个依靠社交网络的高频场景(比如说红包),一个依托零售业对金融极强需求的原动力(比如说花呗),随着这两款APP的先后发布,再一次正面碰撞起来。



银行会坐不住吗?


微众银行拿的牌照是直销银行牌照,支付和汇兑这样的业务受限于政策,主要干的事,还是卖一些理财产品。


而聚宝,更是一个大型的金融超市。它的主要出发点其实是“金融销售渠道”,至少到可见的未来,并没有创造生产一个金融产品的可能。


问题在于银行怎么看待自身。


在过去,银行有很强的产销合一的感觉,一方面生产金融产品,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网点和网络进行销售。前者,需要极强的风控能力,后者,需要极强的流量资源。


银行究竟哪头更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商们,又是哪头更强?


答案显而易见。


我总觉得,正视自己的屁股,才能真正端正自己的脑袋。


我不否认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关系,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竞合关系,而且理应合作大于竞争。



真正意义上坐不住的,应该是另外一些互联网公司。


虽然聚宝这一版里并没有接入直接买卖股票的功能,但我个人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是迟早的事。


今天的证券经纪业务比起早年我从业的时候,都开放了不少。比如说,一个客户完全不用巴巴地跑原券商那里去销户才能去新的地方开户。


互联网公司的强项都是流量聚集,人流吸引。


销售渠道拼的就是这个。


整个蚂蚁的一手消费一手投资,将对太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生巨大的压力。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泡沫般的概念吗?


真不是。


它正在努力前行,大幕已全部拉开。(本文首发钛媒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