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纹身哥特字母设计logo生成器(纹身字母logo设计生成器app)

引用华尔街周刊对于此书的评论开篇,在西方世界能被赞誉为“上帝礼物”,可谓是顶级评价,那么是怎样一本书才能被称为“上帝礼物”呢?





而这本书与一般书籍的比对请参照下图(参照物为设计比较标准的32开开本的罗马人的故事):



而这书的重量则是骇人听闻logo的10公斤……



我家里所有的书里面,这是第二名……第一名请参阅我在13年的晒单:


这也就意味着,每次看这书,体力问题是极其关键及重要的…logo…


当年的《哥特艺术》、《巴洛克艺术》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虽然开本略小,厚度略薄,但也都是八公斤以上的分量……


接下来要特别提下这本书的策划人:罗尔夫托曼,此君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知名独立出版人以及著名的艺术史研究专家,他原本专业是德语文学和哲学,1992年起成为独立出版人,长期从事文化及艺术史学相关的研究与图书出版工作。而我之前提到的《哥生成特艺术》和《巴洛克艺术》正是他在2012年的两部大作(这两本书在豆瓣读书上的评价惊人的高,分别是9.6和9.8的高分)。


与前两部相同,这一部《神圣艺术》也是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下简称为“北摄”)出品,在我看来,北摄基本就是这种大部头画册的品质保证,这些年我收入的北摄出版物还包括米开朗基罗作品全集(豆瓣评分9.4),史蒂夫迈凯瑞摄影作品集(豆瓣评分9.6),当然北摄出品有一点是很困扰我的,就是尺寸太大,我家书柜搞不定,只能放到书柜顶上……还有,除了米开朗基罗那本,其它的价格真心不美……(迈凯瑞敲了我三百多大洋,两本艺术敲了我各500大洋,神圣艺术计生这本就直接到七百多了……)



接下来说书……


前两部可以视为断代总结,而《神圣艺术》一书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艺术史,这里截取一段托曼本人的综述:



这一段可以说是准确的概括了本书所涉及的展示层面,教堂作为基督教艺术的外壳,结合各种艺术展现形式,不断完善和补充哥特对于教义的表现形式,因此也使得基督教艺术能够以如此多元化的形态流传于世,而且成为真正左右西方历史发展的一股力量。


说起基督教,就不得不说起天启宗教,即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是另两大宗教的起源,后由于历史变迁和地域区别,三大一神宗教分道扬镳,耶稣在世时已与犹太教产生分歧,耶稣遇难之后,十二使徒四方云游,不断传播耶稣留下的思想和事迹,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最终基于犹太教的律法基础,并结合耶稣与使徒的言行,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并在此基础上框定了新约的内容结构,与原来已经流传的旧约合二为一,成为圣经全本,一千多年以来,虽几经修改,但圣经内容的主体始终为各地各大教派所认可。


尽管五贤帝后期,基督教教义被视为与罗马帝国的多神主义背离,因此在罗马帝国所辖范围之内被禁教,这也是早期基督教所面临的一次全面大迫害,但基督教在信徒的努力下一直流传,直至公元4世纪,首先是亚美尼亚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君士坦丁在世时承认了天主教的合法性(但与此同时他将基督教中主张耶稣非神同体的阿里乌斯派指为异端),但君斯坦丁之后朱利安又恢复多神教并再次大肆迫害基督教徒,这成为基督教史上第二次全面大迫害,接近百年之后,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实施反对一切异教和天主教外基督教派的措施。这宣布了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核心教派的开端。(BTW:3年后,罗马帝国就分成了东西罗马帝国了……)


声明:由于本书的内容太过庞大,我也是新近入手,只是大概的浏览了一遍,下面只是选择性挑了一些我认为体现本书结构以及印刷特点的页面呈现给大家,所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问题,如果大家在意,建议自行购买此书欣赏。尽管此书价值不菲,但是绝对物有所值。


而这本书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



君斯坦丁在世时已经逐步开始接受基督教义,因此当时的罗马也就开始有了一些基督教派的建筑,如下图中的拉特兰大教堂洗礼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1000多年后的17世纪又重新整修)。



本书中有不少篇幅用地图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基督教当字母年在欧洲的传播和分布。



基督教艺术早期一些常见的展现形式有镶嵌画、象牙雕刻……




我曾经收过不少关于教堂艺术的书籍,其中大部分书都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教堂艺术在展现形式上考虑到教徒的文化水平,会采用大量的图画、雕刻将教义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具体的形态呈现给教徒,再通过牧师的宣讲从而达到教义传播的目的,而教堂本身的恢弘气势则是将身处其内的人本身的气场压制到最小,从而可以接受任何来自教义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西方那么多的教堂空间中看到如此多的精美艺术品的原因。


伊斯坦布尔,作为当年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也是早期基督教艺术大量沉淀的历史名城,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基督教圣殿。尽管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也曾经被改造为清真寺。



精美的柱头以无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奢华(广西师范曾经出过一本《柱头上的圣经》,是比较罕见的中国学者对基督教艺术的一种观察和解读):



在公元9世纪前后,曾经对生成于圣像有过很长时间的广泛争议,在当时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损毁基督像的现象,而下图中的曼德拉基督圣像正是当时争议颇多的圣品之一(很邪乎的一件东西,就是很多传说中说到过的耶稣裹尸布……据说这张人脸是自己印上去的,而非出自艺术家之手……目前这件是后世流传,据说是仿品……这玩意儿和我们这儿说的佛骨舍利性质差不多)。



古罗马帝国消亡之后,西方历史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代:中世纪。在众多历史著作中对于这个时期的评价普遍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的发展缓慢时期,长年征app战,几乎没有稳定和强大的政权,这个时代也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期。



方石建筑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风格,图为圣彼得航船教堂的拱廊石刻。



长年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普通民众此时往往更加沉迷于宗教,华丽的福音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



华丽的字体在这些书籍上层出不穷,很是佩服当时人的想象力和毅力,只能说这是宗教带来的力量:(下图其实就三个字母:XPI,马太福音的初始字母)


当时的教会凭借基督教的巨大影响力,常常可以成为乱世中设的世外桃源,书中就形容,修道院的存在则是以神圣秩序的原则对抗世俗的混乱,下图的平面布局可以窥见一斑:



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教文学会也利用了人们对于教义的虔诚而大量敛财,这一点在很多的文学著作中有所体现,下图中的封面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象牙雕刻加镶金还有大量的珠宝,这是一本福音书的封面!!!)



下图为一个有千年历史的修道院内景:



这一时期,大量的大型雕塑开始出现在各个教堂及修道院中,下图为藏于科隆大教堂的格鲁十字架。



接下来的两个章节仍然属于中世纪范畴,但是这两个时期由于各自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异区别,因而成为了基督教艺术重要的断代区间。其中第一个时期是罗马式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结构基础上来源于古罗马建筑构造方式,同时在精神上也极大的追随那个时代,国内曾经有位杂家赵鑫珊出过一本书《罗马风建筑》,副标题即为:“信仰与象征”,这一时期欧洲各地大规模的开始建设教成器堂,而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反而是更加困苦。克莱沃的圣伯尔纳曾说过:“教堂之墙光彩夺目,但穷人却一无所有。她以黄金装点自己的石墙,却让自己的孩子衣不遮体。”何等残酷的现实?!



这里放一张我特别喜欢的图片,这一时期也有异于罗马风而完全基于自己民族基因的宗教建筑,挪威的木条教堂,印象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的设计思路也是来自于此:



下一个时期是基督教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很多知名的大教堂都是建于这一时期,而这一时期也由于风格上显而易见的特点称为哥特时期,作者对这一时期同时定义为大教堂时期。



何为“哥特”?哥特曾经是早期日耳曼的一个分支部落。然而,哥特风格最终被定义为一种建筑风格,而他的起源却来自法国。哥特风格在早期是被定义为贬义,而到了哥特风格的成熟期,它则代表了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这就好比蓝色,圆拱门和地中海风格的关系……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下图为字母拉昂大教堂(早期哥特风格北派的“旗舰”之作):



下图为沙特尔大教堂(法国四大哥特教堂之一,另三座为成器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的玻璃窗和内景:



下图为布尔日大教堂(法国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力中心):



下图为科隆大教堂(德国国宝,被誉为哥特式教纹身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下图为巴黎圣礼拜堂,这也是托曼前作《哥特艺术》封面的穹顶: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也有着鲜明的风格,黑色色系的画风,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绝望和死亡气息……


下图中,本书用折页的方式展现了当时一种很有特点的三连祭坛画。



最后的审判最富盛名的一定是米开朗基罗在圣彼得完成的那一副,而这一幅乔托的作品堪称艺术上最严厉的审判主题画作,我在看这一页的时候颇有在某些寺庙中看到十八层地狱各种受难画的既视感……



这一时期的手抄本也毫无保留的将教徒的虔诚展露无遗:



最具代表性的哥特穹顶:国王学院礼拜堂。



大开本的优势在展现这一类场景时毕现无疑,图为仰视前西多会教堂拱顶:



哥特时期将人们对于社会混乱的绝望完全寄托于宗教救赎的纹身心态完全体现在这些基督教艺术作品之中,而接下来时代焕然一些,主题就是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思想文化运动的一个鼎盛期,这一时期由于之前数百年宗教对于人性的压迫已经导致了极度的反感,民众一方面极度厌恶基督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但又苦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基督教文化,因此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计生表达自己的主张,是为“文艺复兴”。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其中以文艺复兴三杰最富盛名:





这一时期,基于宗教迫害大量存在,艺术家们用变通的方式在为基督教服务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主张。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瑰宝:



同一时期,在遥远的莫斯科,文艺复兴也留下了它的足迹:



文艺复兴后期,基督教艺术又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巴洛克时期:



与中世纪的教义传播迥然不同的是,巴洛克更加强调感官,而非压迫,这一点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展现上体现的非常明显,所有的目标都必须将教义中的喜悦和悲欢通过各种手法“令人欣喜与感动”才能视之为成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可以用“丰饶璀璨”来形容: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音乐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就是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形成集势),而作为教堂艺术的重要组成,管风琴的设计和使用在这一时期走向高峰(当然音乐家的创作也为之提供了展现的素材)。



这一时期,一些国家在资源以及民俗上产生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如波兰的半木结构教堂:



而葡萄牙的教堂风格也是独树一帜,而我在去年年底到澳门旅游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体会,他们基于对罗马圣山的崇拜,以至于在教堂选址上常常依山而建,教徒沿阶而上,当快要到山顶时,三层结构的教堂主题一览无余,仿佛神在召唤,心境也因此豁然开朗。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原来就是一个教堂,也是根据这种习俗和风格来建造的,只是在规模和细节上与本土尚有差距。



巴洛克时代是基督教艺术的最后一个高峰,此后的时期基本是改良和维持的状态,接下来几个时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历史主义时期(这个与音乐上的断代史极为相似):



这一时期的基督教艺术在表现形式没有大的革新,但在具体的技法和工艺上是有突破的,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数百年的建造周期被大幅缩短,在美洲,哥特主义的风格又有所抬头(过去在欧洲,这样的工程都是几百年的工期),图为美国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新世纪哥特伊始,在表现形式极致的情况下,基督教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化态势:



一极如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这座已施工一个世纪的教堂至今仍未完工,但这丝毫不阻碍它成为巴塞罗那乃至于西班牙的一个文化象征),无比繁复:



而另一极如新乌尔姆的施洗者圣约翰教堂,以混凝土为基础的网状蜂窝型拱顶传递与前人一样的虔诚:



又如柏林霍亨索伦广场教堂,混凝土结构,大胆的光线变化令人称奇。



甚至在玻璃彩绘上,现代设计师们有着很多的想法和尝试,比如圣格雷昂教堂的玻璃彩绘就采用了极为现代的抽象手法:



而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app特则在设计克隆大教堂的玻璃彩绘上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手法,基设于计算机的随机生成器配色,这甚至使得宗教的资深人士大发雷霆,认为这种表现形式根本无从展现教义,完全背离基督教艺术的本质。



前几天有一位兄弟晒单mook,他所提到的知日、壁山、lens等等我都有收入,一方面是对于这些话题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看看国内的出版人能够把这种策划主题做到什么程度,以知日来看,客观说,各期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至于那些非议我觉得,听也罢,不听也罢,其实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是在于你们自己怎么想,做到什么程度有太多客观因素制约,从开始到做到极致总是有个过程的,我觉得作为读者还是要给出版业信心,否则我们只有看外面的好东西了……


书这东西,真心是个无底洞,信了邪,真是扳不回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