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商誉减值可以转回吗(商誉减值可以转回吗 日后事项处理)

每经评论员 王琳


也因此,对于此类因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变脸的公司,交易所火速给出了监管问询。不过,在进行监管问询的同时,更让投资者们感到疑惑的是,为何每一个年报季来临之时,都要出现这样一轮“商誉减值”?如何才能让投资者不因“商誉减值”而遭受损失?


对此,笔者认为,不能以监管层的一纸问询函告终,面对问询函后依旧年复一年出现的大额商誉减值现象,是否可以考虑对资产并购时的评估机构给予追责?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行政处罚?


笔者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对于商誉减值的时机往往颇有讲究。例如,交易所在给均胜电子的问询函中提到,均胜电子本次披露2021年业绩预亏金额剔除资产减值影响后仍产生年度大额亏损,是否存在利用不当利润调节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形?


从历史来看,“财务洗澡”的确是不少上市公司在年报预告季进行大额商誉减值的主要初衷。均胜电子的问询函中还提到,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均胜电子的商誉账面余额占净资产的39%,但前期从未计提大额商誉减值,本次一次性计提长期资产(含商誉)减值金额占净资产比重达13.6%。


这样的案例在整个A股市场也并不少见,一些上市公司面对大额商誉的负担,在前期出现并购标的业绩不理想时,面对监管层的问询函,仍言之凿凿不需计提减值,但在后期又突然进行大额减值,让市场投资者措手不及。这种毫无预兆的商誉大额减值,将真正的商誉减值测试功能弱化了,监管层也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严肃追查。


此外,回到资产并购的原点,尽管有些基于业务协同对优质资产的并购,能够助力企业未来的发展。但是,从过往案例来看,进行跨界并购,尤其是“蹭热点”式的跨界并购,往往最终更容易带来“一地鸡毛”。而这背后,是一些上市公司希望借机解除业绩警报或达到提振股价之类的特殊目的。


笔者认为,针对上市公司的跨界并购以及“蹭热点”式并购,监管层也可创新更有效的监管手段,从源头降低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