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茶界,提起“大师”,那可是有一箩筐。除了极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人以外,多是欺世盗名之辈。然而,吴觉农“当代茶圣”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为振兴农业改名觉农
吴觉农原名吴荣堂,1897年4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现绍兴市上虞区),自幼家境贫寒,故而从小就能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形势风云突变,维新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突起,有志之士致力于探索一条追求民主、科学与真理的救国之路。而少年时代的吴觉农却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农民问题在中国救亡图存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于是立志改变解决农民问题,遂改名为“觉农”,以示自己振兴农业的决心。
发文驳斥茶叶原产地在印度的荒谬之论
1919年,吴觉农考取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公费留学生,被保送到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位去国外攻读茶学的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针对别有用心的外国专家炮制的“茶叶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吴觉农发表了蜚声海内外的《茶树原产地考》等文,追本溯源,予以驳斥。对于当时把茶叶原产地与印度联系起来的论调,令吴觉农极度反感。这是因为,自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其实当时的印度茶叶就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茶叶的山寨版,英国人之所以要说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是因为印度茶叶在西方远不如中国茶叶那样吃香,这一度令欲贩卖印度茶叶给全世界的英国很苦恼)之后,茶这个令华夏民族深感骄傲的物种,一夜之间居然成了外来之物。国家的衰落带来文化自信的消融,当时的日本人也从多方面否认日本茶与中国的关系,甚至一些中国的留学生都受到影响,会对手中的桔子发问:“中国也有这东西吗?”
在面临中国茶树原产地之名被夺走的境况下,年轻的吴觉农说:“在学术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实在无过于此了!”所以,在1987年出版的《吴觉农选集》中,他特意把《茶树原地考》置于首篇,编辑按语写道:“在旧中国,尽管我国是世界茶叶祖国,但很少有人研究茶树原产地的问题。”人有祖国,茶也有祖国。“一个衰败了的国家,什么都会被人掠夺!而掠夺之甚,无过于生乎吾国长乎吾地的植物也会被无端地改变国籍。”
回国效力 复兴中华茶业
1922年,吴觉农回国后,应时任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邹秉文的邀请,筹办茶叶出口检验所。他积极从事改进茶叶产制工作,争取到当时的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的支持,组织和参加了对各省主要产茶区的茶业调查,为中国茶业复兴出力。
1932年,吴觉农应当时的安徽省建设厅邀请,出任设在祁门的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吴觉农在祁门所做的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便是首倡成立茶叶运销合作组织。合作社于1934年茶季开始后正式营业,吴觉农亲自在上海负责销售,一批生意下来,大获盈利,茶农也大得实惠。之后,祁门茶叶运销合作社迅速发展,最盛时有70余家,社员数千人,并逐渐推广到全国。
1934—1935年,吴觉农争取到实业部的资助,曾先后到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苏联考察,还到了当时被日本侵占的我国台湾省。回来后撰写出版了3份考察报告,大力提倡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抗战爆发后,我国最大的茶叶口岸上海沦陷,茶叶生产、收购、销售体系被打乱。迫于战争形势,吴觉农建议实行“统购统销”。1938年6月,财政部贸易委员会颁布了《管理全国出口茶叶办法大纲》,他代表贸易委员会赴产茶省,成立茶叶管理处(局),组织茶叶的生产、收购、加工和运输。
1938年,苏联对我国提供了不少军用物资,我国则以茶叶作为主要易货商品。吴觉农作为贸易委员会的代表与苏联商务代表进行谈判,很快就顺利地签订了第一个易货协定,并以贸易委员会专员兼香港富华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组织全国茶叶运集香港,履行对苏易货和对外推销。
1938—1939年间,在吴觉农和他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华茶外销跃居我国出口农产品中的第一位。
1941年,吴觉农在福建崇安武夷山麓建立了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并亲任所长,开展了对茶的系统研究。
抗战胜利后,吴觉农回到上海后,在朋友的邀请下,参加并组织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
商定成立并领导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
1949年吴觉农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并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盟的重要成员受邀参与了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吴觉农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农业部副部长,兼任以农业部副部长名义与贸易部副部长姚依林商定成立的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首任总经理。他上任后,很快建立起较完整的茶叶产销体系,并积极组织茶叶收购工作,推销积存陈茶。为配合中央恢复经济、扶持大城市工业生产的方针政策,他利用“压资订机”,大力订购茶叶机械;为适应对苏贸易,推行绿改红,积极为国家创汇。同时,吴觉农还联络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扩大茶业教学、科研机构,改进产制运销技术管理,不遗余力的促进新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
主持编辑《茶经述评》
1979年,82岁高龄的吴觉农开始主持编辑《茶经述评》。
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所以开始比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来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内容,于是有了初稿。初稿起先由张堂恒执笔,他所完成的内容是《茶经》的译文和注释,邓乃朋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后由钱梁、陈君鹏共同执笔,加入了一些新的与评述有关的内容。
因为初稿的某些内容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突出述评,于是就有了第二稿,这一阶段嗣由陈舜年执笔。
最后是修改补充,这一阶段由冯金炜、恽霞表共同执笔,冯金炜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贡献较大。
从1979年撰写,到1987年第一版面世,《茶经述评》的编撰工作持续了8年,编撰期间吴觉农给与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茶经述评》凝结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的新中国老一辈茶人的汗水期许,是他们集体智慧的体现。《茶经述评》在继承陆羽《茶经》精髓的基础上,根据《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我国茶学的新发展,堪称“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在我国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中国当代茶圣
回顾吴老的一生,因立志解决农民问题改名觉农,从而与茶结下了长达七十年的不解之缘,他对当代中国茶文化、茶事业有十大贡献:
一、他是论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第一人;
二、他是中华茶出口标准的组织者与制订者;
三、他是中国现代茶学的开拓者;
四、他是茶农生产合作社的创建者;
五、他是成功实施对俄茶叶贸易的组织者;
六、他是在我国高等院校首先建立茶学学科的教育家;
七、他是全国茶叶研究所的创建者;
八、他是中国机械制茶奠基人;
九、他是新中国茶业公司的创始人;
十、他是提出茶叶出口退税、取消农业税的最早建议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