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南浔农业银行开户行号(农业银行南浔支行电话号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式的坚强苏维埃阵地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位大家熟知的革命烈士,就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他被俘后,面对顾祝同等一干国民党要人,甚至蒋介石本人的拉拢劝降而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在狱中留下字字泣血的《可爱的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被毛泽东誉为“民族英雄”。


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1927年11月25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即窖头会议,在方志敏主持下召开。在这一次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的党员会上,方志敏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一个也未解决,中国革命必然继续发展,必然取得胜利。会议讨论了方志敏的报告,作出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重大决定。在窖头会议精神的指导下,12月,弋阳、横峰两县分三个阶段爆发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弋横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弋横起义影响下,1928年9月,闽北崇安县上梅地区农民发动了闽北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上梅暴动,迅速控制了周边二三十个大小村庄,推翻了地主反动统治。至此,赣东北及闽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为扑灭赣东北地区燃起的熊熊革命火焰,国民党反动派于1928年5月大举进攻赣东北根据地。1928年6月25日,在根据地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方志敏等在弋、横交界处的方胜峰上一个破庙里召开弋、横两县干部紧急会议。会上争论十分激烈,有人提出,全国上百处起义都失败了,现在形势这样严重,应把枪支埋起来,分散隐蔽。方志敏坚决反对这种逃跑思想,认为大敌当前,共产党员应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会议最终确立克服困难、坚持斗争的正确方针,先后粉碎敌人的多次局部性围攻,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至贵溪、余江、万年、铅山、上饶等信江沿岸各县,革命队伍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组建了正式红军——江西红军第五团(后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29年3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等人任委员。在信江特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展开了较为彻底的土地革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群众,从而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内斗。7月,经过周密部署,方志敏率红军独立第一团一举攻破赣东北产业重镇景德镇,壮大了根据地革命力量。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信江特委改为赣东北特委(11月又改为赣东北省委),唐在刚任书记,并成立红十军。8月1日,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成立,方志敏任主席。


上梅暴动之后,福建省委不断加强闽北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于1929年4月正式组建闽北红军独立团,并按照赣东北模式,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同年7月,闽北红军独立团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并成立闽北分区委。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前后对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围剿”,赣东北根据地不但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还两次入闽作战,使赣东北和闽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奠定了闽北苏维埃和红军向前发展的基础。1932年,通过四次反“围剿”作战以及苏维埃运动的发展,赣东北邻近的皖浙等地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为此,党中央于1932年底批准赣东北省改为闽浙赣省。


在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红七军团被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并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10月与闽浙赣根据地红十军会合。根据中央指示,两军合并成立红十军团。此时,闽浙赣根据地已遭受敌人严重破坏。根据命令,11月12日,方志敏、刘畴西等率部离开苏区,朝皖南挺进,继续执行北上抗日任务。此后,闽浙赣根据地军民对敌人的进攻进行了英勇抵抗,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了闽浙赣根据地的丧失。1935年1月,方志敏、刘畴西率部在怀玉山地区与敌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于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创造,取得根据地建设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毛泽东曾多次予以高度肯定。在1930年初总结红军和根据地的初创经验时,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又盛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是模范工作者”。


建设坚强的党组织。赣东北地区很早就受到革命影响,五四运动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就开始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大革命时期,弋阳、横峰、贵溪三县就已经建立起党的支部,后又成立区委。大革命失败后,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方志敏等人勇敢地负起责任,召开五县党员会议,成立五县联合党委。正是党组织的建立和巩固,才有弋横起义的发生。此后,革命斗争每进一步,党组织就发展一步;党组织发展一步,革命斗争就前进一步。根据地十分重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22条党员守则,包括服从党的命令、遵守纪律、牺牲个人、勇敢参加阶级斗争、永不叛党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建设有两个创造:一是到白区秘密发展党的组织,这使闽浙赣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与白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为开展对外贸易,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巡视工作。经常通过巡视工作来检查、监督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对于巡视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措施。闽浙赣省委组织部将其开展巡视的经验撰写了《巡视葛源支部小组工作的总结》,并发表于《党的生活》进行推广。


在农民武装的基础上创建正规红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没有外来武装的支援,红军完全是在斗争中成立并发展起来的。最早,方志敏等人创立“农民革命团”,有纲领口号,有武装力量,还有办事机构,拥有日常行政管理的实际权力,是一个融军事组织和政权组织于一体的新型农民组织。弋横起义后,方志敏等人认识到建立正规军队的重要性,就在各地农民自卫军中挑选积极分子,成立了土地革命军,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江西红军第五团,直至成立第十军等部队。闽北根据地的红军发展亦是如此。在红军中,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行官兵一致,规定红军的纪律,优待俘虏等,积极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创造了一整套颇有特色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原则是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也打中等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并在实际中创造了诸多战法,包括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围点打援,截断给养等,还有如“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特别是首创了我军的地雷战术。


独立自主地开展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建设。闽浙赣根据地探索发展经济以解决供养的路子。首先是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且给地主、富农也分了田,这有利于红色政权和苏区社会的稳定。根据地创办了省苏维埃银行,在发展农业生产时,为农民提供贷款,以购买耕牛、农具,这是一个创举。尤其突出的是,赣东北根据地在1930年就开始了赤、白地区的“对外贸易”,还专门成立“对外贸易处”,方志敏提出“见钱见物”,这又是一个创举。毛泽东曾说,对外贸易“这一工作,闽浙赣边区方面实行得较早,中央区则开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季”。通过发展生产,实行“对外贸易”,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


坚强的苏维埃阵地


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北角,紧邻国民党统治中心沪、宁、杭地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强有力的东北屏障,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均有力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就曾提出向皖浙边方向发展,采取游击战争,主动打击敌人,以巩固扩大根据地来打通中央根据地,分散转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攻,粉碎敌人的堡垒政策。1933年1月,为配合第四次反“围剿”“集中红军的主力同敌人进行大规模的作战”,红十军奉命渡过信江同中央红军会师于贵溪,被改编为红十一军,消灭了进攻中央苏区右翼的敌人,圆满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的任务,随后被改编为红七军团,留在了中央苏区。


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中央决定将红七军团与中央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作为先遣队北上抗日。此举,不但向国统区民众宣传了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刻揭露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而且直接威胁了国民党南京政府腹地,迫使蒋介石不得不调离围攻中央苏区的部队至皖南进行堵截,从而牵制了东南方向敌人大批兵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丰富了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方志敏总结闽浙赣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信江党和红军以及最近之局势》《建设我们铁的红军》《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等光辉著述。在这些著述中,方志敏提出了一系列武装革命的理论,包括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正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及反倾向斗争、苏维埃政权建设、红军的战略战术、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加强白区工作、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等等。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说:“方志敏同志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执笔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文广、周德昂)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最久的根据地之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它位于罗霄山脉北段,处在三条铁路(南浔、粤汉、株萍铁路),一条大江(长江),三个省会(武汉、长沙、南昌)之间,境内山大林深,峰峦险峻,河流交错,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利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坚持斗争。


高举红旗、坚持斗争


湘鄂赣边区人民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在大革命初期,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和工农义勇军。北伐战争时,这里即是主战场之一,当地人民群众为支援北伐军作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中国共产党发出武装斗争的号召时,这个地区纷纷建立武装组织,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就在这里爆发,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参加了起义,并跟随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奔赴井冈山。


1928年7月,中共湘东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5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机关恢复后,滕代远任书记。11月,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转入井冈山地区后,王首道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黄公略率红5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地区播撒革命火种,开辟革命根据地,后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张启龙任政治委员。1929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4军第5纵队大部返回湘鄂赣边。9月,与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合编重新组建红5军。10月,湘鄂赣革命委员会成立。


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和赣西的修水、铜鼓、万载等地,大都已成为苏区。同时,红三军团组成,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辖第5军、第8军。随后,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军第16军,归红三军团建制。8月,红三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从湘东地区转向赣西南地区,红16军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斗争。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李宗白任书记(后林瑞笙)。同时,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成立。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后王亚德)。在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1934年1月,陈寿昌就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徐彦刚就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其间,湘鄂赣苏区红军先后打破国民党军的四次重兵“围剿”,不仅自身得到巩固,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红16军“坚强苦战”的锦旗。1933年7月,红16军正式缩编为红16师。


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剿”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到1934年7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红16师率先转入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军长征后,湘鄂赣边人民与中央和其他根据地人民失去了联系,在以傅秋涛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赣省委领导下,仍然“高举红旗,坚持斗争”,直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湘鄂赣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革命最久的根据地之一。


独当一面、力尽砥柱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全国其他地方的革命斗争以有力鼓舞和推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从湘鄂赣边走出的起义部队,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部队尽管离开了湘鄂赣边,但湘鄂赣边人民不仅没有停止革命活动,而且革命之火越烧越旺。特别是平江起义后,湘鄂赣边人民的革命斗争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的斗争相互配合,打乱了国民党“清乡”“剿共”的部署,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


1928年底,红5军主力南下井冈山与红4军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力量,为红4军出击赣南,以外线作战打破国民党军“会剿”提供了条件。红5军勇敢承担守卫井冈山的任务,为红4军顺利转战赣南、闽西和最终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9年底,红5军主力由湘鄂赣苏区南下,巩固和发展湘赣边苏区,并打通其与赣西南苏区及湘鄂赣苏区的联系。此次红5军主力转战于湘赣边界中段和赣西地区,使在原井冈山根据地基础上形成的湘赣边苏区不断巩固和发展。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红三军团为了革命大局,离开湘鄂赣苏区,东渡赣江,与红一军团共同行动,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以赣西南苏区和湘鄂赣苏区为基础,设立中央苏维埃区域。9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将全国苏维埃区域划分为7个特区,其中“赣西南特区和湘鄂赣边区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在此区”。10月,中共中央重新将全国苏区划为湘鄂赣边和赣西南、湘鄂边、鄂东北、赣东北、闽粤赣、广西等6个大区,并把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区称为中央苏区。此后,因为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湘鄂赣苏区没能最终成为中央苏区。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湘鄂赣苏区逐渐处于中央、湘赣、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等苏区的中心位置,因此,“他在巩固苏维埃区域,造成苏区根据地,将湘鄂赣三省苏区打成一片,取得一省和数省首先胜利,有非常严重的意义。”


湘鄂赣苏区,位于三省省会之间,像一把尖刀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胸膛之上,给三省敌人以极大的威胁,也给了三省人民以巨大的革命影响。因此,蒋介石每次在部署“围剿”中央苏区的同时,都会组织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湘鄂赣苏区军民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顽强战斗,牵制了国民党军数十万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及其他邻近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为此,湘鄂赣苏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受了重大损失,被迫提前3个月进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湘鄂赣苏区独当一面,坚持10年,力尽砥柱,成为中央苏区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屏障。


1930年,湘鄂赣苏区步入鼎盛时期,老百姓称之为“庚午大红”。3月18日,湘鄂赣边区党组织领导了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武装大示威,共有30万群众参加;随后组织的红五月大暴动,参加群众达80余万之多;纪念“五卅”运动时则动员了100余万的群众。7月22日,湘鄂赣边军民举行平江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长沙城。攻克长沙后,建立了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颁布了苏维埃政纲和《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等。长沙是红军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唯一攻克过的省会城市,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这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成为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


红军摇篮、精神永驻


从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诞生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红5军、红8军、红12军、红15军、红16军、红18军、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部队。红六军团、红一方面军亦成立于此。后红三军团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主力之一,红18军(师)成为红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被萧克、王震称之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1931年,红15军与鄂豫皖苏区红军第1军合编为红军第4军,成为其后成立的红四方面军的种子部队之一。全国抗战爆发后,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16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开赴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湘鄂赣苏区红军是按照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诞生和战斗在湘鄂赣苏区的红军部队是在战争烈火中锤炼出来的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优良革命传统,能吃大苦、耐大劳,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仗、恶仗的钢铁队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湘鄂赣苏区是将星闪耀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38万余湘鄂赣边子弟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征战南北,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斗争的熔炉中,许多湘鄂赣边优秀儿女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将帅,仅开国将军就有100多名。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湘鄂赣苏区占有两席,它们是湖南的平江和浏阳,分别以52位和30位开国将军,闻名遐迩,光耀史册。


湘鄂赣苏区军民的“坚强苦战”,曾得到了中共中央及其他苏区的充分肯定。1932年1月2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致信湘鄂赣省委指出:“湘鄂赣苏区党在这几年艰苦斗争中,领导群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存了现有的苏区,分配了土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尤其是在几次革命战争中,湘鄂赣的红军与工农群众的英勇的斗争牵制了很大数量的白军,这对中央区的胜利确实有很大的帮助。”3月20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指出:“红十六军在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游击数十县,牵制敌军六十团以上的兵力,这不是伟大的力量吗?这不是红十六军几年以来奋斗的成绩吗?”


湘鄂赣苏区军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敢于牺牲、顾全大局,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锤炼和铸就了湘鄂赣苏区精神,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湘鄂赣苏区精神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执笔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彭玉龙、李欣)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5日 07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