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平陵镇核定征收(严陵镇平山四组要征收范围图)



“文物当年似两京”


在祁连山北麓,从古洪池岭(乌鞘岭)、黑松驿向西,天梯山、塔儿湾、磨咀子、青咀喇嘛湾、旱滩坡,直至莲花山,近三百多里长的沿山地带,密集分布着汉、晋、唐、西夏地下文物。这座巨大的武威历史文化“地下博物馆”,近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向世人展示了凉州人世代崇文的动人细节。


早在秦汉时期,姑臧就是河西走廊的文化中心。先民们崇尚文化,不仅有“学阙”这样的读书场所,而且城市里坊置有“史官”、官衙置有“博士”。磨咀子出土西汉墨书中,载有“西夜里”等城市街巷,是先民们从事夜间文化活动的聚居区。“五经”诵读在西汉已经普及,“小篆”和“隶草”等书体文字在民间广泛使用。出土的“平陵敬事里张伯升”、“姑臧北乡阉道里壶子梁”等旌铭墨书,系西汉凉州人所书,它们高超的小篆书法艺术作品,被视为古代书法国宝,见证了古凉州人领先陇上的文化水平。东汉凉州先民抄写在简牍上的医药方、仪礼典籍、官颁文书等文字,浓缩了古代中国“六书”发展的历史,侧面反映了武威汉代先民城乡诵读的普及程度较高,尽管凉州“三通三绝”,战乱频仍,但崇文读书的连续性从未中断。



两汉到十六国时期几百年间,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品类良莠不齐,但凉州人仍以高昂的人文热情,延续优秀的文脉,保存了品相精良的大批文化遗产。在史马迁、刘晔等人伏案创作史书的同时,凉州人也写出了史地名作《西河旧事》《十三州志》和中国早期的天文历法著作《甲寅元历》,“冠绝关陇”;同时,凉州人还保存、重编了中原失存的“数学鼻祖”《周髀》。元嘉十四年(437),凉州人向南京刘宋王朝一次性输去失存经史古籍154卷,其中的《文检》6卷、《四科传》4卷、《古今字》2卷、《乘丘先生》3卷等已在中原佚散近200年。


凉州城乡的诵读、教授、学术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段空前兴盛。前凉沙弥抄写的《法句经》、后凉王相高小楷《维摩诘所说经》,均为大型博物馆的珍品书法作品,与另一件凉州铸造的“灵华紫阁金措泥筒”铭文一起,见证了凉州在古代书法、书体变革史上艺术传承的一致性和严密性。文脉绵延如此纯粹、有序有迹 ,在中国文物遗存史上尚属个例。


凉州是五凉古都,国王张轨、张骏、张重华、沮渠蒙逊等带头提倡崇文重教,凉州文治大兴。《晋书》等正史载:“凉州号有华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崇文重儒的风气,吸引了中原饱受战乱的士族、学术家庭络绎不绝迁往凉州。“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史学大师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阐述:“凉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中国通史》称:“凉州在当时是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经过初步汉化以后,再向东流。音乐也是这样,隋燕乐九部,唐燕乐十部,除清商乐、巴渝舞两部是汉魏旧乐,高丽乐来自东北,其余全是西凉乐和西方诸国乐,凉州乐的曲调尤为流行。”


“文物前贤起后生”


三千年文脉的浸润,使凉州人形成了勤于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以经儒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凉州人对传统经籍的诵读、讲授代代不辍,五凉遗存的《新簿》四部,是中国早期的群书总集,自“京华荡覆”后,大都佚失。凉州人不但保存了这部后来皇家书《永乐大典》的“底本”,而且通过学术活动加以注解、引申,产生了魏晋时期著名的学术家祁嘉、索绥、郭瑀等河西名流。前凉统治者为了聘得一位学者,竟然用“蒲轮车”垫以锦绣,不远千里去延请,崇尚教育可见一斑。


明代正统年间,凉州修建了中国第三大文庙,文风复兴。乾、嘉时期,凉州“书城不夜”。自唐至清,凉州涌现出了李益、段平仲、余阙、张澍、李于锴等科举进士共74名,余阙、张澍、李于锴等40多人延续了凉州人以经儒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李益、余阙、李蕴芳等人,则是古代著名的诗人。



凉州人对外来文化吸收、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要数佛经抄写、编辑、翻译。四世纪中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凉州是最重要的文化码头。凉州人对佛教文化的吸收热情高涨,五凉读书的儒士、衙门的幕僚,甚至游医、卜徒,都在广泛诵读,人们在协助僧人译经的同时,也拿起笔翻译。经道安大师和门徒的艰苦整理,最后编为《凉土异经》,所收的经名多达数十种。鸠摩罗什、昙无谶、慧达等名僧在凉州弘法,《大般若经》《金刚经》等在凉州得以翻译。五凉时期,凉州大开译经风气,“凉土译经”是中华佛教史上的嘉话,自始至终,将近二百年时光,翻译出的佛经总数145部。


元代,萨迦高僧萨班、八思巴在白塔寺酝酿、创造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后成元代官方通用文书文字,影响深远。而“八思巴文”在凉州的最初酝酿、创造,完全得益于凉州千年积淀的佛教文化底蕴。


唐代的凉州是音乐之城、诗歌之城。边塞诗歌在凉州吸收“西凉乐舞”和“大曲”元素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七言诗歌式样《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元稹等人创作的《凉州词》,传诵千年。而融入凉州文化氛围中的王维、高适、曾参等人,则把自汉魏以来产生的边塞诗歌推向巅峰。


当代以来,武威人秉承崇文的优良传统,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艺术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武威一中、民勤一中等学校是陇原有名的“书香校园”。市文联积极引导文化艺术界创作团队,创作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雄心一片在西凉”


来到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活字典”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令人深深感受到凉州汉唐文化、西夏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鲜明特色。



去年以来,武威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依托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塑造“文城”品格,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了提升凉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弘扬凉州文化、传承丝路精神”为主题的《凉州讲坛》邀请著名文化学者开讲,武威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凉州文化研究院成立运行,中国印刷博物馆武威分馆和凉州词陈列馆建成投用。


近期,市委审定通过“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就是要做足文化凝聚城市精、气、神的效应,鼓舞民心,倍增全市上下努力建设崇文尚学、崇德向善、绿韵萦绕、清新洁净的文城、德城、绿城、清城的高昂士气,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断奋进。大力发扬崇文精神,将更加突出人文精神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时代性,增强建设武威“文城”的文化自信,更有力地把武威推向一个更高的文明风尚新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