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广西生产八角的生产许可证号(广西农业农村厅农药生产许可证公告)

导读:八角是广西最具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天热香料。广西既是八角原产地又是主产区,主导世界八角生产,素有“世界八角之乡”美称,栽培历史近千年,品质优良,享誉中外。正因为广西八角历史悠久,品质独特,广西的防城区、苍梧县、金秀县、宁明县、德保县、那坡县等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八角之乡”。广西八角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珍贵农村厅的名、特、优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广西是唯一公告可以大批量提供八角的主导产区农药。


中国八角之乡—防城区


八角,中国古代称之为怀香、茴香,后来有八角茴香、大茴香、唛角(壮语)、大料等别名。早在唐朝孙思藐的著作中就有记载:“煮肉下少许,即无臭味,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这说明八角在我国的栽培利用已有近千年历史。


八角、八角茴香八角、唛角、大料


据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八角原产于广西南部和西南部山区,以德保、生产防城、宁明、龙州、凭祥、那坡、百色、凌云等县栽培历史最为悠久。1172年,南宋范成大在其所著《桂海虞衡志》中,便有“八角茴香,北人得荐酒,少许咀嚼,甚芳香,出左右江州峒中(今广西龙州、宁明、凭祥、右江、田阳等县区)”的记载。1178年,南宋周去非也在《岭外生产代答》一书中记载了广西左右江一带种植八角作调味香料的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八角果实的形态特征、色香味等品质特色以及在广西的分布都作有描述:怀香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峒中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即小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对广南西路土特产八角的记载


八角的利用始于人们发现八角可提取茴油。八角具有浓郁的芳香气味,古代的达官贵妇披戴的香囊配有八角成分,故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晴香去”的佳句。古代人们用八角作煮肉的调味品和药用品。《本草纲目》记载:“子[气味]辛,平,无毒。[主治]诸瘘,霍乱及蛇伤。唐本膀胱胃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马志治干湿脚气,肾劳,疝阴痛,开胃下食,大明补农业命门不足、李杲暖丹田。”


《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Charles Ford奉英国政府命令到广西勘察肉桂八角产地。广西八角从此走出国门,名声远播。鸦片战争后,德保八角油经南宁远销欧美,并以“天农药保茴香油”美誉全球,以后广西每年都有大量的八角和茴油出口。


茴油的畅销,引起了当朝政府的重视。据《镇安府志》载:“八角茴香,产于恩阳(今属德保县的敬德、东凌等乡镇)、百色等地,天保间亦有栽植,近来榨油出洋者获利甚厚,惜未广种耳。” 到光绪年以后,知府和知县对八角种植业极为重视,对栽培八角有功者实行嘉奖。宣统元年(1909年),天保县保亭团(今属敬德镇)团总陆鸿一,同声团(今属都安乡)团总唐孙善,指导所属地方人民大种八角,经镇安府知府及天保知县禀农村厅报广西抚部院,后抚部院分别授予陆、唐两人四品顶戴和五品顶戴及奖品作鼓励。此时,广西各地也开始引种八角,如清光绪24年(1898年),天等县苗村布念屯农户赵启微从天保县买回种子,与农户李有厅共同育苗和种植。之后,布念农户逐年扩种。


清代至民国年间,广西八角产区逐步从南到北引种扩展。据《那坡县志》记载:早在清雍年间(1723~1735年)就有人栽种八角,到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就有人会蒸制茴油。据《上林县志》记载:龙州副将黄忠立许可证号于光绪10年(1884年)从龙州带八角小苗回大明山(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下水源庄)种植,之后,因气候适宜,水土条件优越,八角在大明山一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防城县志》记载: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正月,驻钦州防军分统宋安枢、广西凌霄,合股于十万大山的马嘟、叫岐、大塘等地大面积种植茴桂。《横县县志》记述了当地八角的开发历史,民国2年(1913年),马龙璋、蒙儒珍、杨锡球、甘乃麟等人,发起组织宝华林业有限公司,开垦南山,种八角数千株。《许可证昭平县志》记载,民国5年(1916年),本县木格乡鹿坡村黄国儒从桂西镇安(今德保县)带回八角种,在鹿坡村独田山岭一带栽培,昭平始有八角种植,不久长成八角林,将八角产品远销香港各埠,获益颇丰,同时黄国儒还著有《八角栽培全书》一卷,广为宣传之后,附近群众纷纷仿种。据《上思县志》记载:八角树县属地近大山最宜种植,近来合股栽种者颇多,其木最易生长,六七年即可结实,其花及果叶皆可制油,得利亦至厚也。


民国时期《上思县志》对八角茴油生产的记载


《龙州县志》记载,龙州县最南端的一个乡,因盛产八角而得名,在民国22年(1933年)被命名为八角乡,名称沿用至今。


民国26~29年是广西茴油产量的高峰期,共产茴油2.26万公斤,主要销往越南、法国,有“法国香水无镇安茴油不香”之说。随着大量的八角和茴油出口,广西八角成为一种畅销商品,在的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南宁八角、天保茴油”的美誉。由于市场的驱动,一些资本家开始投资八角开发八角,进一步促进了广西八角的普遍栽广西培和发展。由于农业当时政府重视不够以及战乱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八角种植面积仅有3300多公顷,年产量2300多吨,而且基本上处于半野生状态,管理亦很粗放。


广西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八角生产发展和产业的壮大,八角面积不断提高,到1960年,八角面积为1.33万公顷,1973年达3.6万公顷,1983年上升至6.89万公顷,到2004年底,八角栽培面积已达35.04万公顷,在主产区的乡镇,八角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和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广西作为八角主产区,不仅承袭了其原有的原产地许可证栽培地域范围,而且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科技支公告撑,在全区各八角适宜栽培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八角栽培范围、面积、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加。经过大量引种栽培,从原产地桂西南开始,向西、向北、向东引种扩展,形成八角主要分布在几大山系许可证号的格局,包括六万大山山系、十万大山山系、大瑶山山系、大明山山系、岑王老山山系、黄连山的山系。


八角在广西的引种扩展


广西八角集中分布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