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虽然在疫情影响下近3年消费表现偏弱,但我国有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消费持续修复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在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消费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因此,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针对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下降的情况,采取强有力措施,通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充分释放出消费潜力。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能消费。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较2020-2021年平均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亦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导致居民消费力明显减弱。有必要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

下一步,我国将积极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加强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继续扩大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保障这部分人收入稳定增长。

其次,要改善消费条件,让居民愿消费。当前,我国供给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消费群体,但新型消费领域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突出短板;二是家庭服务业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市场无序、队伍缺失、众多业务领域协同不力等问题较为明显;三是消费设施不够健全,消费便利度还有待提升;四是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产品质量问题、假冒伪劣问题仍然存在。

为加强供需匹配,我国将继续推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品牌建设等为抓手,助力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等家庭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完善商贸流通网络,补齐流通设施短板,畅通消费微循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强化市场秩序监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最后,要创新消费场景,拉动消费提升。近年来,面对疫情影响下很多传统消费场景受阻的情况,各地主动求变,纷纷创新搭建特色消费应用场景,通过打造消费节活动、构建夜经济生活矩阵、线上线下融合购物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多层面、个性化的消费选择,从而吸引更多居民消费,取得了良好成效。

根据会议要求,未来要继续多措并举开拓消费场景,做大增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加快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等消费新业态,发展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 ”“体验 ”消费生态矩阵,推动消费数智化升级、商圈智慧化融合,搭建数智新消费新模式新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预计换房需求、改善需求将被置于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高房价加上居民收入难以在短时期内大幅提升,新市民为主的刚需很难启动,未来商品房市场要想短期内企稳,对消费有所带动,改善性需求释放是关键。新能源汽车消费也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充电桩建设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提振消费还需要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近期关于促消费的文件也陆续发布。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两份文件围绕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提出了具体举措。政策支持下,加之疫情流行期结束后,居民生活半径扩大、消费场景修复,2023年消费有望出现明显好转。

商业银行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

商业银行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助推消费回暖。面向供给端,主动对接商业企业、新型消费行业和业态,特别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商贸、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娱等服务行业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在授权和定价上给予倾斜。同时,综合运用展期、续贷再融资、调整计息周期、设置还款宽限期等工具,帮助贷款即将到期但暂时还款困难的企业,助力其持续经营。

面向需求端,一是积极支持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丰富零售产品体系,提升基础服务能力。二是加大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多场景覆盖的消费优惠活动,如消费满减、支付红包等。三是提供更多更安全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而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四是持续强化风控能力,降低风险成本、获客成本和资金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低利率、更高额度的消费贷款产品。五是加速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打通与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之间的沟通堵点,提高客户沟通质效,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不断提高消费金融服务体验。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