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江西省党委党校学报(江西省委党校胡学英)



目 录



论点摘编

高质量发展视域中的产业哲学研究


中共广元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李成保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新时代,世界正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对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进行研究正当其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大量的产业哲学思想,需要我们深度耕犁。产业哲学研究的真正兴起以三次学术会议的召开为标志,这三次学术会议是指2005年1月由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产业哲学座谈会”、2006年10月底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召开的“产业哲学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2011年12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单位在深圳召开“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讨会”。十几年来,国内产业哲学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产业与产业哲学概念、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四元论”的讨论、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产业论与产业哲学的批判功能、应用研究与学者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


整体而言,国内对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研究的成果较少,现有文章多把马克思产业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落脚点,但对马克思相关思想内涵的挖掘不够。从时代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诞生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期至第二次产业革命前期,发展于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至今。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紧密相连,贯穿四次产业革命始终。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就诞生于现代产业革命发源地英国,是基于丰富产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开展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的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需要。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方面进行新的理论建构。开展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全党的战略定力。在研究资本主义时代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方面,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可谓是一座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蕴。结合时代开展这一研究,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有利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挖掘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也有利于打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论调。开展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现代产业意识。现如今,我们一方面需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克服农业产业意识;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经济决定论和唯GDP论的不足,积极培育现代产业意识。而产业哲学所要展现的恰是人们对各种产业现象及其存在问题的哲学透视,进而为破解其他经济社会问题提供前提性预设。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的深度萃取,使产业主体树立起科学的产业意识,用于指导我们的产业实践。开展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认同。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研究最为现实的意义就在于人们深化对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理解。处于“三期叠加”的中国,一方面需要继续发展工业以改变落后地区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面对不堪重负的资源环境,科学认识产业的本质、产业发展规律及其存在问题的根源等,用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产业布局和体系构建等,使我们国家真正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命题提出、基本内涵及主题教育指向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副教授袁绍东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的十九大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作出的重大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普通词汇——命题出场——内涵厘定——政治话语”的型塑过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它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其次,“人民”是全体人民,而不是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平均数。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经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艰辛探索,先后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而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实践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终极目标、终极使命的前提下,会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满足于人们基于特定国情的幸福需要,也会根据当时的中心任务制定阶段性目标,致力于阶段性工作任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党性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牢记党的使命担当,通过初心的强化与回归、使命的认同与引领,激发党员干部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守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两种形态与两重路径——基于权力逻辑的视角


新疆财经大学讲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伟军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政党是政治主体的主要类型,是现代政治的基本要素。政党的本质是追求和掌握政治权力、夺取政治利益。政党的政治建设,与追求和掌握政治权力有关,最终目的是在政治利益的分配中争取更多更大的政治利益。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从而权力属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只是根据权力的来源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政治能力和政治权威等政党的核心要素都不同程度产生了一些问题,各种政治性的风险隐患不同程度存在,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威胁和挑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早已意识到的问题,也为中共十八大以来发现和处理的党内政治问题所证实。面对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与长期执政之间的矛盾,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正是汲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后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是解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中面临的政治风险隐患的根本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逻辑是政治的核心逻辑。党的政治建设,本质是党的权力及其运行机制建设。党的权力在形式上体现为党的权威,在运行上体现为集中统一。因此,党的政治建设是建构和增强中央政治权威,确保党的权力集中统一运行的过程。权力的逻辑是只有集中,才能更有力量,权力的实施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分散的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难以产生集中权力同样的效果。党的政治建设必然遵循权力的逻辑。根据权力逻辑,要取得权力运行的最好效果,权力集中是必然选择。因此,党的政治建设是强化中央政治权威和集中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具有领导国家的权力。基于此,党的政治建设的形态就具有多样性。从党自身角度而言,党的政治建设的形态是加强党内权力的集中统一运行,保证党内政治的统一性,保证党内权力运行的顺畅性和有效性。从党和国家的关系角度而言,党的政治建设的形态主要是完善和加强党领导国家的体制机制,保证党的领导权运行的顺畅性和有效性,确保党的领导权的实施。为便于区分和理解,可以将党的政治建设的两种形态称之为党的内向性政治建设和党的外联性政治建设。


权力逻辑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两种形态,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与其对应的建设路径也不同。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向性形态对应的建设路径主要是完善和加强党内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提升党内政治素养。与党的政治建设的外联性形态对应的建设路径主要是处理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加强党领导国家的体制机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执政安全。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外两重路径遵循的逻辑有所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保持党内团结统一,保证党有效领导国家,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劳动就业公平与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基于1690位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分析


四川行政学院期刊社编审唐若兰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改革开放前,劳动力城乡分割的情况下,农民是没有选择就业机会的权利,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就业,获得从事非农职业的机会,但由于受教育年限较少,缺乏专门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知识,在就业机会平等、劳动过程规范、劳动报酬公平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分析农民工劳动就业公平与城市职业融入的关系后发现:劳动就业机会获得平等是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的首要条件,劳动过程规范是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的重要保证,劳动报酬公平是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的经济基础,因此为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职业融入,应加强城市的劳动就业服务工作,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网址:zscd.cbpt.cnki.ne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