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2009年10月31号(2009年10月31号出生是农历几月几日)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天赋异禀 为国奠基


钱学森出生在杭州,幼年时和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已经天赋异禀,常常被称作“天才儿童”。 1934年6月,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留学生,这成了钱学森的一生转折点。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并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关门弟子。


在美国待了将近20年,他先后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这些在当时中国无法触及的天花板里,钱学森却大放异彩,28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动力学家。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暗下决心回国建设国家。


由于钱学森掌握太多美国的机密研究,时任美国海军次长的丹尼·金布尔就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所以美国人不愿意钱学森回到中国,为此还在美国关押坐牢。


5年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于1955年10月1日清晨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在钱学森的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过,钱学森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同时也让中国在外交方面有了足够的底气,中国赢得了大国该有的地位,也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一生成就 享誉世界


钱学森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多学科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成就归纳起来有:


两弹一星


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晚年担忧 关心未来


钱学森一方面关心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忧心国家的未来。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举国哀恸。


他生前多次讲述科技创新,他最欣赏的大学就是美国的加州理工,他说:加州理工创新的学风弥漫了整个校园,整个校园的精神就是创新,但是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学创造人才的模式却跟美国有着一些差异。



2009年10月31日,在钱老弥留之际,说了这样七个字:“中国的未来发展”,钱老还没有说完这句话就闭上了双眼,直到最后一刻,钱老都心系祖国,在这句还未说完的遗言当中,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追求和目标以及钱老对未来人才的担忧。


钱老用自己的一生为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奋起扬鞭 改变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创新型国家到世界科技强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再到创新发展新理念,这一系列的方略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从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到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全面提升,再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走过了60多年辉煌发展历程。


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和锐利武器,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动机的角色。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评论认为中国正在摆脱科技创新跟踪者的角色,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以赶超者的姿态,加快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三步走”战略,迈入科技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从新理念、新战略、新纲要、新规划到新行动的一整套创新理论体系和行动纲领。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科技三会”,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这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规划了我国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和方案。


近年来,“中国创新力量”快速崛起,我国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煤化工、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突破,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发展。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核电、超级水稻等领域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向国外出口。


铁基超导、中微子、量子信息、外尔费米子、纳米科技、空间科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前沿和新兴领域研究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2021年,中国科技界发展收获了国际舆论持续且普遍的关注。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天问一号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报道称,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继2020年中国物理学家宣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之后,中国量子计算再获重大进展,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西班牙理论物理学家胡安·何塞·加西亚-里波尔说,“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质量和规模都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的能力是非凡的”。


  中国核聚变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法新社援引专家的话指出,“这为开发一种新的清洁能源带来希望”。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俄罗斯列格努姆通讯社报道称,这体现出中国坚持合作的理念,表明了中国与各国共建美好未来的想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2位。连续9年排名上升,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超过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目前,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全球前30名的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现在申请的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领先于日本。如果中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3年之内申请专利数量就很有可能超越美国。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在北京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居世界第1位;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中国排名上升2位,居世界第2位;中国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前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菲利克斯·德莫亚·阿内贡表示:“中国近年来的科研论文增长非常迅速,数量上已超过美国。而且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平均科学影响力之间的差距已在缩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