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肥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本)2015修正)

纯碱即碳酸钠,国际贸易中又名苏打或碱灰,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工业产品主要有两种: 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纯碱下游产品包括平板玻璃、日用玻璃、无机盐和氧化铝等。其中,平板玻璃是支撑纯碱需求的基石。


根据海外纯碱龙头公司Genesis Energy的数据预测,2030全球锂需求有望达到300万吨LCE。#纯碱#



从全球来看,亚洲、欧洲和北美为全球纯碱三大生产地区。


据CNKI,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纯碱生产国,纯碱产量富余,是纯碱净出口国,每年纯碱的净出口量超过100万吨。


2020年我国纯碱行业总产能达3322万吨,从近几年来看,行业产能和产量波动不大,表观消费量趋于稳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85%-90%之间浮动。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光伏和新能源有望成为拉动纯碱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纯碱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升。



纯碱制造工艺

纯碱制造工艺可以分为天然碱和合成碱,合成碱分为氨碱和联碱法。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年我国纯碱生产仍以合成法为主,天然碱法、氨碱法、联碱法产能分别占总产能的5%、45%、50%。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建纯碱(井下循环制碱、天然碱除外)属于限制类产能,限制类产能从各地具体操作性政策来看,基本不允许新建,允许现有企业升级改造或等量置换。


随着国家“碳中和”相关政策的推进,化工合成碱作为生产过程中能耗较高且存在污染物排放的行业,未来新建产能的难度较大,现有落后产能也存在退出可能。


而天然碱法因为其环保、低能耗、生产成本低的特点,成为最值得发展的工艺路线。


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碱矿只分布于美国、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非洲南部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纯碱产业链:


资料来源:行行查


纯碱下游:玻璃是最大需求

全球来看玻璃是纯碱最主要的下游,占据纯碱需求的53%,无机化学品占据纯碱需求的14%,肥皂与洗涤剂占据纯碱需求的12%;前三者占据纯碱需求的79%。


2020年,我国平板玻璃、日用玻璃和光伏玻璃对纯碱需求量的占比分别为44.56%、15.90%和7.94%,合计占纯碱需求量为68.4%。


全球纯碱下游需求分布:


资料来源:Cinter, 行行查


纯碱最大下游平板玻璃对纯碱的需求较为刚性,产销维持高位支撑重碱需求。


平板玻璃一般用于建筑物的门窗幕墙和内部装饰,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


由于平板玻璃生产线停产冷修成本高、周期长,一旦点火投产一般会保持8-10年不间断生产,因此对纯碱的需求量大且稳定。


生产1吨平板玻璃约需要0.2吨重碱,重碱成本占浮法玻璃生产成本的25%以上,下游对纯碱价格波动较为敏感。2018-2020年我国平板玻璃需求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9.4亿重量箱的水平。



光伏玻璃方面来看,2020年有效产能达1173.11万吨,产量为1021.52万吨,分别同比增加27.84%、24.20%。根据卓创数据,预计2021年光伏玻璃日熔量将增加3万吨左右。


另外,根据理论测算以及《青海省盐湖比亚迪资源开发有限公司3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可研报告披露,生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需使用碳酸钠6万吨,碳酸锂生产中的纯碱单耗为2吨。全球锂需求增长有望持续拉动纯碱需求。


纯碱市场格局

全球纯碱产能分布较为集中。当前全球范围内纯碱行业格局较为清晰,除中国外纯碱产能集中于Ciner、GenesisEnergy、Solvay和TATA等公司,龙头公司产品以天然碱法为主,合成碱法纯碱产能则主要分布于中国。


全球纯碱主要生产方法及企业市场占比:


图表来源:Cinter


根据BAIINFO数据显示,国内纯碱行业企业分布也呈现相对集中的格局,产能主要分布在华中、华东、西北地区。


目前国内纯碱生产企业约40家,其中有13家产能规模大于100万吨/年产能占比62.83%。


我国纯碱行业已形成了唐山三友(下属三友化工、青海五彩碱业)、中国盐业(下属青海昆仑、中盐昆山、中盐吉兰泰、安徽红四方)、河南金山、内蒙古远兴(下属中源化学、桐柏海晶、苏尼特碱业)四大生产集团,共计占全国产能的33.4%,龙头格局初显。


我国纯碱供给格局(按集团分):


资料来源:卓创资讯, 行行查


根据百川资讯数据预计,2021-2023年纯碱净新增产能将分别为-46/180/140万吨。


2021年投产的产能包括江西晶昊、金昌化工和新都化工。连云港碱业搬迁工作有序推进中,预计2021年底退出市场。


我国纯碱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纯碱行业新增产能(万吨):



在“双碳”主线下,能源产业变革带来的全新市场局面。在能源品的更新换代过程中,低碳化、减产给仍是刚需的传统能源带来了新机会。相关化工技术的发展将极大降低碳排放,并提供传统能源需求增长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