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年发现河南渑池的仰韶村遗址,到2020年发现陕西靖边的清平堡遗址,再到最近陕西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中国考古百年探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许宏 等著中信出版集团
上书房:曾经,西方只承认中国3000多年文明,考古发现是否颠覆了这个说法?
今天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的良渚和瓶窑地区,在5000年前是一片河湖遍地的水乡泽国,良渚人来到这里,营建了良渚古城。我们历时数十年考古发现的庞大都邑,具有宫城、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这四重结构,江南地区村落的格局,江南地区的文化、风貌、经济模式,就是良渚人创造的。
《史记》中的大意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近10年后,越来越觉得秦孝公时修建的都城咸阳因人多而显得宫廷小,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中选址建造一座作为帝国中心的宫殿———阿房宫。但因为秦始皇的去世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这项工程屡次告停,直至秦亡也没有建成……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在2002年至2004 年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找到了阿房宫前殿遗址,它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部分墙面,没有遭到大火焚烧。
作为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修筑使用时间最长的人工构筑物,长城历经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共2000多年修建,至今存留超过2万公里墙体(包括壕堑)遗迹。长城是一处军事设施,更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中心,其沿线成为南北双方接触的场所,和平的交往融合是这一区域的主流形态。清平堡营堡内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市井生活气息,其中高规格修建的庙宇和营部内的建筑格局、建筑模式反映了当时明朝中原文明向北传播和北方文明向南传播的情况,在长城沿线,温情的生活、频繁的交流才是主要形态。长城,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也参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于2015年在浙江慈溪的上林湖中部西岸边发现了后司岙窑址,消失千年的“秘色瓷”现世,中国青瓷的巅峰之作终于被解密。窑址发掘过程中,我们大量使用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每一层的发掘过程,并依此重建窑场形成过程的三维模型。三维记录的分辨率达到能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
我们要感谢高科技的加持。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过程中,我们广泛采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绘等。比如,在发掘前对墓园进行全面布网测绘,测控点超过9000个,将调查、勘探和发掘数据完全数字化;在文物清理和保护过程中,使用X光探伤、高光谱、红外扫描、能谱分析等无损或微损分析检测技术。
如今的考古工作环境、发掘技术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以三星堆祭祀区的第二次发掘来说,考古大棚、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舱、现场实验室、无人机、高频振荡仪等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几乎成为标配,电磁探测、古DNA检测、同位素分析、3D打印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大量理科生在发掘现场从事科技考古的各项工作。考古学以理科的手段来阐释文科的理念,尽可能应用成熟技术去研究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成为考古学这门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与铜铃
贺兰山(新华社图片)
古长城上雪茫茫(新华社图片)
14个大遗址见证中华民族灿烂文明
仰韶村: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1921)
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1928)
三星堆:青铜时代的奇葩(1929)
阿房宫: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1933)
良渚:中华文明 5000 年的实证(1936)
石峁:中华文明的前夜(1958)
二里头:3700 年前的中国第一王都(1959)
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1962)
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1983)
法门寺地宫:看得见的大唐盛世(1987)
南海Ⅰ号: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
海昏侯墓:黄金遍地的废帝刘贺墓(2011)
后司岙:解密中国青瓷的巅峰之作(2015)
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长城(202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