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2017年楼市(2017年楼市限购消息)

导读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推进,全球房价走势联动性逐渐增强。比如,1980年代中后期北欧四国房价下跌,1990年代初日韩房价下跌,1997年东南亚房价下跌,2007年全球房地产下跌。从房价走势看,近51年23个经济体可大致分为四类:


1.2 本币房价长期走势与经济增长、人口变化、货币供应及住房制度相关


1)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不变价GDP增长反映剔除价格后的真实经济增长,人均本币不变价GDP增长意味着居民实际购买力提高、增加房产需求。1970-2021年Q1,23个经济体本币不变价年均增长的平均数为2.7%、中位数为2.2%,人均本币不变价年均增速的平均数为1.9%、中位数为1.6%(部分经济体数据计算从有房价数据时开始,西班牙、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分别从1971、1979、1975、1988、1991年开始)。其中,韩国人均本币不变价GDP年均增长高达5.3%,爱尔兰、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年均增长均在2.5%以上,其他经济体多在2%以下,南非仅有0.2%。


2)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化引起的人口效应。人口对经济体层面房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货币供应带来的货币幻觉。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国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货币超发,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变化。一般而言,广义货币供应增速高则通胀高。1970-2021Q1年,23个经济体年均GDP平减指数平均数为4.3%、中位数为4.0%,不仅在绝对水平上与23个经济体房价年均增长的平均数6.3%较为接近,而且波动较为一致。比如,1970-2021年Q1,南非广义货币增长532.5倍,在货币大幅超发下南非名义GDP增长390.2倍,实际GDP仅增长1.9倍,GDP平减指数增长130.2倍,房价上涨101.6倍;美国广义货币增长33.2倍,名义GDP增长19.0倍,实际GDP上涨2.8倍,GDP平减指数增长5.2倍,房价上涨13倍。但是,货币超发易滋生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比如19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4)住房制度影响的供求格局。住房制度是一国房地产市场导向,一个好的住房制度能使房价长期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个坏的住房制度可能引发房价暴涨暴跌、削弱甚至掏空实体经济。德国房价之所以长期稳定,关键在于其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三大支柱分别为: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住房金融体系,鼓励居民长期持有住房、打击投机的税收制度,保护租户权益、鼓励长期租房的租赁制度。新加坡目前形成以组屋为主、私宅为辅的二元化供应体系,供给结构呈现“廉租房-廉价房-改善型组屋-私宅”的阶梯化分布,住房自有率超过90%,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


1.3 美元房价涨幅与本币房价涨幅差异明显


1.4 疫情下的全球房价涨幅明显


2 一国内部哪个区域房价涨幅最大:人口流入的大都市圈


近53年大伦敦地区房价涨幅达113倍,远超英国、英格兰地区房价平均涨幅(71、81倍),和英国名义GDP涨幅(51倍)。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ONS)数据,在英国,1968年-2021年3月,大伦敦地区房价从0.44万英镑/套上涨至50万英镑/套,英格兰地区从0.34万英镑/套上涨至27.5万英镑/套,全国从0.36万英镑/套上涨至25.6万英镑/套,伦敦地区房价涨幅达113倍,高于全国的71倍和英格兰地区的81倍。而同期(1967-2020年)英国名义GDP上涨50.7倍、年均增长7.7%,房价涨幅明显跑赢名义GDP增长。


从伦敦都市区内部看,近26年大伦敦房价涨幅超6.5倍,位居地区首位,周边地区涨幅均低于6.0%。1995年1月至2021年3年,大伦敦房价上涨6.7倍,而Kent、Hertfordshire、Essex、Windsor and Maidenhead、Surrey周边地区的涨幅分别为5.5、5.7、5.5、5.2、5.4倍,大伦敦区房价涨幅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此外,该时期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房价上涨仅4.6倍,明显低于伦敦及周边地区涨幅。


2.2 法国:巴黎市房价55年上涨44倍,涨幅超过周边地区


巴黎市房价涨幅位居巴黎大区之首,1997年Q4至2021年Q1,巴黎市房价涨幅超3.5倍,明显高于近郊三省和远郊四省。由于巴黎市土地面积较小(105平方公里),稍大于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面积之和(93平方公里),因此我们不再对巴黎市内部房价进行分析,而是将巴黎市作为巴黎大区的核心区域,分析其与巴黎大区其他区域房价的走势差异。根据法国统计局(INSEE)数据,1997年Q4至2021年Q1,巴黎市房价涨幅达3.7倍,明显超过近郊三省的2.5倍、远郊四省的1.6倍,该时期法国名义GDP涨幅为0.8倍。近郊三省Hauts de Seine、Seine St Denis、Val de Marne房价涨幅分别为2.6倍、2.5倍、2.4倍。远郊四省Yvelines、Val dOise、Seine and Marne、Essonne房价涨幅分别为1.8倍、1.7倍、1.5倍、1.5倍。


2.3 美国:纽约市房价46年上涨9倍,皇后区表现较优


在纽约都会区内部,纽约分区房价近35年上涨超4倍,在纽约都会区四大分区中位居第二。除纽约-泽西市-白原分区外,纽约都会区还包括NassauCounty–Suffolk County、Dutchess County-Putnam County、Newark三个分区。四大分区房价走势基本一致,其中1986年-2021年Q1,Nassau County–Suffolk County分区上涨4.3倍,年均涨幅为4.9%,位居第一;纽约-泽西市-白原分区上涨4.1倍,年均涨幅为4.6%,位居第二;Newark分区和DutchessCounty-Putnam County分区(1986-2018年Q1)分别上涨3.4倍、2.6倍,年均涨幅分别为4.3%、4.6%。


2.4 日本:六个核心城市曾36年上涨210倍


日本地价在泡沫破灭前36年上涨82倍,六个核心城市涨幅更是高达210倍。在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前,日本地价除1975年调整外保持持续上涨,1955-1991年上涨82倍,超过该时期55倍的名义GDP涨幅;其中,六个核心城市地价上涨210倍,非核心城市上涨78倍。分阶段看,1955-1974年日本东京区部、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六个核心城市地价上涨40.6倍、年均21.7%,其他城市上涨29.6倍、年均19.7%,同期名义GDP上涨15倍、年均15.7%。1975-1991年六个核心城市地价上涨4.5倍、年均11.2%,其他城市上涨1.7倍、年均6.4%,同期名义GDP上涨2.2倍、年均7.5%。


东京圈地价走势与日本整体基本一致,但峰值在1990年、较日本整体早1年,1976-1990年上涨3.4倍、年均11.1%;之后持续下跌至2005年,2014年已领先于全国止跌回升。东京圈、大阪圈房价在1990年见顶,名古屋圈和地方地价分别在1991、1992年见顶。1976年至房价峰值期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地方地价分别上涨3.4、3.9、2.0、0.9倍,分别年均增长11.1%、12.0%、7.7%、4.0%;特别是在房价泡沫破灭前,1987-1988年东京圈地价暴涨0.95倍,1988-1990年大阪圈地价暴涨1.6倍。而在1976-1991年,日本名义GDP上涨1.8倍、年均增长7.2%,M2上涨2.7倍、年均增长9.0%。


3 结论:过去51年,大都市圈房产跑赢印钞机,推动新房改


1)从全球视角看,一国房地产市场取决于:经济增长、人口变化、货币供应、住房制度。其中,前两项是基本面因素;货币超发会导致国内本币房价大涨但不一定美元房价大涨,即在全球视角下不一定具备投资价值;住房制度是一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导向。


2)房地产具有抗通胀属性,能部分分享经济增长红利,并且多数国家的大都市圈房产是能够跑赢印钞机的少数资产之一。1970-2021年Q1,23个经济体本币房价增幅均不同程度超过各自CPI涨幅,英国、新西兰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在扣除CPI后实际房价年均增长仍能达3%以上,而日本、德国扣除CPI后实际房价增长接近于0。与本币名义GDP增长相比,1970-2021年Q1,23个经济体中只有新西兰等少数经济体房价跑赢,这意味着多数经济体房价只能部分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长期看,全球货币超发是普遍现象,广义货币增速多高于名义GDP增长,能够跑赢印钞机的资产不多,在多数国家大都市圈的房地产是其中之一。从国际看,1987-2020年英国房价年均增长5.6%,虽高于4.5%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但仍然低于7.1%的广义货币年均增速;1960-2020年美国房价年均增长4.5%,而名义GDP和M2年均增速分别为6.3%、7.1%。从大都市圈看,在美国,1975-2020年,纽约-泽西-白原分区房价年均增长5.8%,低于同期M2的6.8%,与GDP的5.8%相同。在中国,过去四十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5%,1998年以来全国新建住房销售均价年均复合增速达7.72%,低于同期M2增速近8个百分点,而一线城市房价基本与M2增速持平。


3)从全球资产配置角度看,一些经济增长潜力大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其核心城市房地产有较大投资潜力。一般而言,新兴经济体货币超发比较严重,房价涨幅也较大,但从全球资产配置角度看,投资者关注的是美元房价涨幅,即剔除了货币相对超发导致的汇率变化,而美元房价涨幅则主要与美元名义GDP增长相关,可分解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住房制度等因素。一些经济增长潜力大的新兴经济体未来有可能出现类似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的“黄金时代”,不过需要注意政治、法律等相关风险。


4)构建居住导向的中国新住房制度。中国房地产二十年发展表明,短期调控无法解决长期供需不平衡的根本矛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才是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


一是改革“人地挂钩”,优化土地供应。目前推行的“人地挂钩”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与建设用地供应量挂钩,并不能解决热点城市人口流入与住房供应紧张之间的矛盾,未来应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跨省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如东北和西部地区售卖用地指标,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东北、西部用地指标大量浪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库存去化周期与供地挂钩”原则,优化当前土地供应模式。


三是转变住房供应结构,丰富供应主体。当前中国住房供给体系重销售轻租赁,多元主体供给型的住房体系尚未建立。未来供应主体将从开发商为主转变为政府、开发商、租赁中介公司、长租公司等多方供给;供给形式也将由商品房为主转向商品房、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等多品类。不过,住房供应结构的探索与政策出台须因地制宜,人口净流出城市尤需警惕盲目跟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