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高阳县农业银行开户行(高阳县农行总行电话是多少)

高阳县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这里文化丝丝入韵,民风尚武阳刚,这是一片宽厚和顺,容载万物的土地。



历史



两千多年前,浩浩荡荡的高河汇入潴龙河,一直流入烟波浩渺的白洋淀。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高河北岸的高阳由此得名。


因为地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自汉朝开始,高阳便常年战事不断。



北宋时的高阳曾是宋朝对抗辽国的军事重镇,威名赫赫的杨家将中,杨延昭曾在高阳关抵御辽军,连年战争曾经为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苦难。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让当地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明洪武三年,一场特大洪水几乎将高阳从地图上抹去,县城被迫从原来的位置西迁。在今天的《高阳县志》中,有关水患的记载依然层出不穷。




兵乱和水灾并不能概括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困境。高阳地势低洼,浅储的地下水造成了饱含盐碱的土壤。贫瘠的土地、连年的战事似乎预示着这座城市将饱受饥饿与贫困。



然而打开高阳的县志,人们却发现了意料之外的故事,这条繁华的大街被当地人称为“金街’,熠熠发光的名字昭示着高阳令人赞叹的发展之路。到了清朝晚期,这里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




产业


棉花这种产自海外的植物却与高阳的命运紧紧相连。明朝它由中国南方传入河北,对于干旱和盐碱的耐受能力,让高阳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接纳了它。



在今天保定市的直隶总督部院中有十六幅精美的碑刻,这就是清朝《御制棉花图》,它们描绘了从棉花种植到印染成布的全过程。




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为表彰今天河北一带的棉纺贡献,特意在这些画作上御笔题诗。《御制棉花图》所代表的辉煌饱藏着高阳的贡献。




清朝中期,高阳的棉布交易量在当时的直隶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占据三分之二。出产于此的布匹,凭借艳丽的色泽、丰富的纹样,吸引着纷至沓来的商贾更以“高阳布”的独特称谓享誉全国。




那时的高阳人也许并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他们赖以生存的行业在中国近代手工业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朝紧闭的大门,也给高阳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英国蒸汽织机的效率与高阳传统木质的织机相比提高了100倍以上。



为改进生产技术,振兴高阳实业,一个叫王士颖的高阳人站了出来。1900年,他花大价钱从日本买回一台先进的电动铁织机。



然而,那个年代的高阳并没有条件提供这台机器运转所需的电力。眼前的阻力并没有难住高阳人,经王士颖改造,这台织机的主要转动部分与西方的织布机一样,仍然由铁质部件构成,额外增加的木质部分,却可以通过人力踩动踏板产生驱动力。



通过这种土办法,适应当时高阳县实际情况的铁轮机诞生了。这样的技术革新让高阳布在华北市场上的份额日益提高,并超越了洋布。




民国时期,高阳布的销售网点遍及十四省六十八市,甚至开拓到了日本、南洋等地。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棉花,曾不止一次地让这片土地脱离困境。




当地人对于技术的革新织就了高阳的发展之路,从这里民族工业的火种正蔓延为燎原之势。




名人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法国文化部的工作人员将一段珍贵的影像辗转交给了高阳县文化馆。




这是一部创作于1911年的法国新闻电影《豆腐工厂》。它由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团队拍摄。这段影像中的主角就是高阳人李石曾和他开在巴黎的豆腐工厂。



李石曾,高阳人,晚清大学士李鸿藻的第三个儿子。1908年,他在同乡齐竺山的资助下,把第一家豆腐工厂开设到了法国。




东方美食的魅力很快引起了轰动,豆腐成为巴黎最时尚的食品,登上了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舞台。然而,获得巨大商业利润的李石曾却依然忧心忡忡,自己的祖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他随即做了一个决定,把经商所得的全部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在今天的高阳县布里村,一座西式建筑在当地无人不知。



这是李石曾当年修建于自己家乡的新式学堂—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从1917年到1919年,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先后招收了二百余名学员。



1920年前后,李石曾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逐渐扩展到了全国,先后有1600多名学生,分20批在上海聚集。




随着一艘艘游轮扬帆远航,一批又一批中国学子登陆法国。刚一上岸,他们就感受到了豆腐工厂里高阳华工们亲人般的温暖。






北方昆曲


1917年,一场筹备多时的戏曲表演轰动京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与被誉为北方昆曲大王的韩世昌先后登台。一时间,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这场演出被传为佳话。



此时的韩世昌虽然刚刚来到京城不久,但是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学者、名流、官员雅士,都对这位高阳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们惊叹曾经濒临绝迹的北方昆曲艺术在韩世昌的演绎下,又恢复了往日的盛况。



1909年,12岁的高阳少年韩世昌加入庆长班,开始学习昆曲。1916年,天赋出众的韩世昌开始登台唱主角,并逐渐成为了河北一带新兴的昆曲名角。


明万历年间,昆曲由苏州昆山传入京城,随之名声大噪。朝廷在玉溪宫设立了专门的演剧机构,皇帝将全国最优秀的昆曲戏班召集起来,打磨历史题材的连台本戏和折子戏。



在康熙到乾隆年间,北京更是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这样的昆曲巅峰之作。那时候,大大大小小的昆曲戏班在京城市宫廷相府的常客,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时尚。但是到了清末明初,宫廷,昆曲艺术也随着国势走向了衰落。


最后一个皇家昆曲戏班解散之后,选择回到戏曲氛围浓厚的高阳。这不是高阳第一次与戏曲结缘,从明朝开始,自南方传入的弋阳腔就在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了深受民众喜爱的高腔曲调。


或许是因为棉纺行业带来的富庶和悠闲,高阳人对于戏曲格外偏爱。于是,当最后一个皇家昆曲戏班难以为继,高阳便成为了它休养生息的地方。


在高阳,昆曲随之经历了数十年淬炼,十年一见的磨砺,使得北方昆曲艺术在这片土地上重获新生,形成了区别于南方昆曲的多独特风韵。大批昆曲人才出现在了高阳,韩世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宣告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韩世昌为第一任院长。为了让老艺术家们更好地呈现北方宫廷昆曲艺术,国家特批了26两黄金。



缕缕金线,绣入行头,至今依然流光溢彩。


现在的高阳人早已习惯了昆曲的韵味,延续四百余年的管弦声丝丝入韵。这里是昆曲最朴实的归宿,也是它重新绽放光辉的起点。


抗战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是高阳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早年为了经营布匹生意,走南闯北的高阳人为了防身,许多人都练就了一套密不外传的武术,这就是高阳短拳。



这种拳法的精髓在于稳守反击,运动时拳不离心,肘不离肋,进攻时七寸不接,三寸不打,贴身靠打。




清末明初,纺织业的兴盛使得高阳成为了商贾云集之地,全国各派武术家也来到了高阳,开设拳馆。秘传技法使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




也许正是日修夜练中培养出来的强壮体魄和坚韧意志,让高阳人在民族存亡之际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1937年7月28日拂晓,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进犯南苑,高阳军人佟鳞阁率领八千余官兵与数万日军展开了搏斗。




由于装备相差悬殊,这场战斗的失败几乎毫无悬念。但佟麟阁和他的队伍并没有退却,壮士一去、视死如归。




“日寇阴谋侵占平津,吞并华北,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佟鳞阁在抗日殉国之前发出的怒吼。




在随后的抗战岁月里,佟麟阁的名字一直激励着国人奋勇杀敌。当年佟麟阁将军正是挥舞着这把大刀,视死无归,以身殉国。



这位在19岁时选择投笔从戎的将领,血脉中流淌着高阳人不畏强敌的勇猛。高阳人对于抗战的贡献,远远不至于前线杀敌的勇猛。


1937年12月16日,日本军队占领高阳县城。高阳县城内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关闭。直到1945年8月,高阳的大片土地都被八路军、冀中军区部队解放,织布业随即迅速复苏。




这是一片曾经饱尝贫瘠和荒凉的土地,它谱写了“衣被天下”的华章,响起过电气时代钢铁织布机的轰鸣,演绎过热血才俊漂洋过海的传奇,珍藏着曲苑名家浅吟高唱的唱腔。高阳大地从未停止向世界敞开胸怀,高阳人也从未停下与时俱进的脚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