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专项审计就选审计公司(什么是专项审计报告)






一、审计目的不明确


除了年报审计报告之外的审计,基就本都可以称之为专项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各有不同的委托目的。委托目的是委托人决定的,可以是针对股权转让对净资产的审计,也可以是针对特定目的对某一科目进行审计,也可以是审计单位领导人任职期间的经济效益情况审计,等等。在委托人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前,应就委托目的、审计范围、时间安排等进行洽谈。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对上述事项进行业务承接评价,以便确定是否承接该项业务。审计目的应在业务约定书中予以明确,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及管理层声明书中的审计目的应与业务约定书中约定的目的完全一致。


因此,审计目的是专项审计业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所有的审计程序都是围绕审计目的展开。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目的,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据此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在报告中对审计程序的描述、所做出的审计结论,都不能脱离这个目的。如审计目的是对某一年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那么审计程序的重点,审计结论就是针对某一年的收支情况,不可以在结论中对收支情况只字不提。如审计目的是对资本公积的形成进行审计,审计的重点是对资本公积的形成进行详细审计,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对全部科目的形成均进行描述,则属于审计目的未明确。如审计目的是对单位领导人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中应根据业务约定的要求,对其在任期间的经济效益情况、资产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遵守相关制度等情况进行审计与评价,而不应仅仅是在报告中体现账务处理的合规情况检查、财务状况的审核结果等。




二、工作底稿模板化


专项审计的类型很多,在准则中并无明确的规定,多为根据报告的用途而决定了要做什么样的审计。如,股东之间拟股权转让,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核实企业的净资产,为股权转让定价提供参考依据;单位拟申请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已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作为向政府申请补贴的依据;国有单位的负责人调离岗位,上级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任职期间的经济效益情况、资产管理情况、执行制度情况等进行审计,等等。因为审计目的不同是,所执行的程序也不同,需要执业人员根据审计目的,识别承审计接项目主要存在的风险点,恰当地制定审计程序,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和年报审计不同,专项审计并无标准的工作底稿模板予以参考,对部分经验不足的执业人员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审计风险,审计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工作底稿模板化,审计程序固定化。


如:受委托方委托,对房地产企业的存货进行专项审计,却套用通用的生产型企业的存货模板,虽然底稿已经填满,却连单位有几个地块、哪些已开发哪些待开发、项目开专项工情况、完工程度、建设面积等基本情况一无所知。


对拟股权转让的净资产进行审计,对大量长期挂账的往来不作关注,发函未能收到回函时,仅执行常规专项的替代测试程序,未能对可收回性进行关注。此外,对负数余额直接执行重分类调整,却未核实究竟是属于长期挂账,还是以前年度账务处理错误。程序不到位,必须会导致虚挂资产与负债,不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净资产状况。




三、工作底稿缺逻辑


因为专项审计的工作底稿缺少固定格式,很多缺少经验的执业人员感到无从下手。年报审计有完善的目录与底稿模板,执业人员只需要根据目录对底报告稿进行整理,而专项审计需要根据底稿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索引和目录,一份合格的工公司作底稿应该是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条理清楚,审计结论与审计程序间有必要的关联,所有报告中所描述的事项均应有相应的工作底稿为支持材料。


在实务中,部分经验不足的执业人员难以自行整理出清晰的审计思路,并在工作底稿中予以体现。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底稿缺少目录与指引,在底稿中未能清晰描述审计的过程与思路,审计结论与审计底稿之间的关系未能清晰体现。审计报告中描述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在底稿中无相应的证据及审计说明。有的执业人员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均附在底稿中,无目录,无索引,无审计说明,无法得知获取审计资料的目的是什么,要说明什么问题。




四、风险评估不到位


风险导向审计是什么重要的审计理念,在年报审计底稿中也有详细的底稿用于体现风险评估的结果及对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的指引。有的执业人员认为,专项审计工作比较简单,风险较小,不需要执行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在实务工选作中,专项审计的审计目的更加明确,更应有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以确定项目是否可承接、执行什么样的程序才可以减轻审计中的风险。


常见的问题表现在:


有的专项审计底稿中缺少审计计划、审计总结、风险评估说明。未对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未制定恰当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完成后缺少应有的审计总结对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估与说明。


有的项目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缺少风险评估的理念,导致缺失的重要审计程序。如:净资产审计,只审计资产和负债,未审计利润表,未对收入费用的入账是否真实完整等影响净资产的因素进行关注;执行财政资金补贴专项审计,只核什么实了资金使用,未核实资金拨入,未对使用资金购置的设备、建设的厂房实施现场勘察程序。


部分执业人员对风险把控能力不足,在审计过程中仅就账审账,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如在股权转让中委托对净资产审计,对账面大额预付款挂账的合理性未加关注,未发现虚挂的资产与往来,导致审计结论失真。对房地产企业的往来进行专项审计,对于大额应收账款不加关注,未从行业的基本规律出发,未发现大额应收账款实际是预付工程款,属于会计核算错误。




五、问题披露不充分


为了保护我们自身,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在报告中加以披露提醒委托人关注。专项审计报告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程序无法履行,经与委托方沟通可以不履行,那么在报告中应当作出适当的披露与说明。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因客观原因的限制无法解决,也应在报告中作披露与说明。这既是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如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加披露,如果出现相应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在破公司产清算审计中,如对一些涉税事项难以核实,且不是我们的审计重点,应在报告中说明“涉税事项以税务机关检查结论为准”。对于因被审计单位限制未能对往来发函时,也应在报告中说明因客就观条件限制未能实施往来询证程序。




六、遣词造句欠专业


一份专项审计报告,从遣词造句可以看出执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态度。专项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审计报告格式模板,需要执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存在问题等进行清晰专业的描述。审计报告是我们的工作成果,也是向社会公众证明我们专业价值的载体。无论工作底稿做得多么严谨专业,如果不能用专业的语言体现审计的结果,都无法向报告使用者证明我们的专业价值。




因此,执业人员要写好一份专项审计报告,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审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才能在报告中专业地体现审计结果;其次,工报告作日常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表达能力是,这个能力的提升,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的成长都会大有帮助;最后,可以从我们的准则、选指南中寻找相应的专业表述予以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