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免对于地区优化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新加坡、香港等国际上的高水平经济功能区均有涵盖企业、个人所得税等各方面的税收优惠“组合拳”。对于市场主体而言,这类政策最为实惠,为其省下了真金白银。融鑫供应链开出的第一张发票总额195万元人民币,减免税额就达到了11万。有两家享受15%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临港企业,仅2020年第四季度就享受了合计7610万元的税额减免。
不过,临港新片区也并非只想简单地打造一个税收洼地或是开曼群岛那样的“避税天堂”——能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临港企业,须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且须“三地合一”。
另一方面,“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设计,亦包含多方面特殊考量。事实上,上海已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不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门槛不低,包含成立年限、工作成果等条件,新成立的企业很难申请。临港的税收政策,正是瞄准了这批有潜力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在其起步期“推”上一把。
上海工物高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了税收优惠资格,并已进入公示环节。这是一家2019年下半年成立的集成电路企业,仍处于研发为主的早期阶段,营收不多,因而所能减免的税额从绝对数字上看也不多。但总经理田广说,对于研发投入很重的初创企业而言,任何资金的节省,未来都会有“千倍的放大”。
一项政策带来多点开花,这充分体现了临港新片区制度设计的智慧。而不仅在纳税领域,临港在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大多能起到相仿的效果。管委会领导常提“一揽子礼包”“政策组合拳”,正是指不同政策在不同领域的复合叠加——这往往能起到“1 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