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开发成本中间接费用的是(开发成本和开发间接费用的关系)

跨国药企的在研管线,可谓是全球医药发展的风向标。


国盛证券近日发布的“跨国药企肿瘤研发热度不减,新兴分子未来可期”报告,统计了19家跨国药企(艾伯维、安进、阿斯利康、拜耳、渤健、BMS、吉利德、GSK、强生、礼来、Moderna、默沙东、诺和诺德、诺华、辉瑞、再生元、罗氏、赛诺菲、武田)披露的2021年1500项在研未上市产品临床管线,统计发现,肿瘤产品研发仍是跨国药企研发的重点,该领域在研临床试验项目数比重达45%。


BMS、默沙东、罗氏、诺华组成了抗肿瘤研发四大龙头,合计占据肿瘤药研发管线半壁江山。其中,罗氏对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偏好相当明显,在研的9款双抗分子管线中,有6款均与CD3靶点相关。


整体上,跨国药企在抗肿瘤领域的研发管线中小分子靶向药、单抗发展较为成熟,在研分子数量较多,且发展阶段更偏向中后期;而双抗、ADC、细胞疗法、PROTAC、分子胶等新兴技术在临床 I 期占比大幅提升,其中双抗、细胞疗法增长幅度较大,应用均侧重于血液瘤。



01 罗氏重押双抗,创新平台持续升级


2021年罗氏研发投入达 161 亿美元( 14%),占比营收23%,为跨国药企研发投入之首。对于罗氏而言,高投入也带来了高回报。2021年罗氏共获得了6项审评批准,27 项重要授权,并迎来了首个眼部专用双抗产品 Vabysmo(Ang-2×VEGF-A)的上市。


在其研发管线中,有9条在研双抗产品,可见罗氏对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偏好相当明显,而在研双抗分子布局中有6款均与CD3靶点相关。


所谓单抗看靶点,双抗看平台。据了解,罗氏从早期即布局了多个双抗平台技术,如双抗基础平台 Knobs-into-Holes(KiH)、ART-Ig 平台,并且罗氏还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 FAST-Ig 技术平台,此外还有CrossMab平台。

这些技术平台已经为罗氏的药物研发贡献力量,如罗氏的Vabysmo(Ang-2/VEGF-A)、Glofitamab(CD20/CD3)即出身于CrossMab平台。同时,罗氏还不断对双抗平台技术进行更新迭代,其高通量双特异抗体筛选平台 FORCE、前药双抗平台 Pro-TCB、PACE 等接连问世,显示其在双抗领域的优势竞争力。


国内双抗药物的研发热情依旧高涨。


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宜明昂科、君实生物、岸迈生物、康方生物、康宁杰瑞、再鼎医药等企业均有相关布局。其中百济神州的管线最为丰富双抗产品管线达12款,主要来自安进、Zymeworks 等许可引进;信达有11条,侧重在眼科领域深耕,而宜明昂科主要围绕CD47靶点进行布局;君实生物的JS201则为全球首个 PD-1/TGF-β双抗。


在临床进展上,我国大部分项目仍处于临床一期阶段,康宁杰瑞德KN046的PDL1/CTLA4双抗,恒瑞的SHR-1701,PDL1/TGFβ双抗、百济神州的Zanidatamab, HER2/HER2 双抗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研发阶段。


放眼全球,已经有多款双抗产品上市。2021 年,强生 Rybrevant(EGFR× cMET)获批,安进 Blincyto(CD3×CD19)、罗氏Hemlibra(FIX×FX)分别在 2014、2017 年获批,2021 年分别实现营收 4.72 亿美元、35 亿美元;但是首个上市双抗 Trion/Neovii 的 Removab(CD3×EpCAM)于 2017 年因销售不理想退市。


02 艾伯维3款ADC产品箭在弦上


目前ADC 技术历经 3 代发展,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强和小分子毒素的高活性等优点,既降低了小分子细胞毒素的毒副作用,又提高了疗效,成为了近年来肿瘤治疗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



当前已上市的ADC产品主要有辉瑞 Mylotarg(吉妥珠单抗,靶向CD33)、Besponsa(伊珠单抗奥唑米星,靶向 CD22),罗氏 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靶向 HER2)、Polivy(泊洛妥珠单抗,靶向 CD79),阿斯利康 Lumoxiti(靶向 CD22)、Enhertu(靶向 HER2),吉利德 Trodelvy(靶向 TROP2)、GSK Blenrep(靶向 BCMA)。


从研究进展来看,目前进入临床三期的ADC项目靶点集中度较高,有5 个集中于 HER2,在全球所有 ADC 在研管线中(152 个已知靶点项目),HER2 以 15%的占比位于首位,其次 EGFR、TROP-2、CD家族靶向产品较多。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球进入临床三期的ADC产品管线中,除了ADC研发龙头第一三共有一款针对TROP-2靶点的 DS-1062、赛诺菲有一款靶向CEACAM5的SAR-408701之外,艾伯维有3款产品进入临床三期阶段,分别是,靶向DLL3的Rova-T,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靶向c-Met的ABT-399用于治疗 c-MET 阳性;还有靶向EGFR的 ABT-414 EGFR 用于治疗阳性胶质母细胞瘤。


而国内企业在ADC的研发方面也在紧追猛赶。


2021 年 6 月,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靶向 HER2)获批,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一代 ADC 药物。目前国内企业已有数十条 ADC 药物管线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其中东曜药业、云顶新耀、浙江医药等 HER2、TROP2 靶向产品已进入临床 III 期,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亦有布局。


从ADC产品管线来看,全球研发重心已经从血液瘤向实体瘤领域转移,并且不少企业开始探索肿瘤以外的其他适应症。国盛证券指出,未来ADC技术演化的方向是持续扩大治疗窗,进一步加强 ADC 杀伤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和效率,降低不良反应。而新靶点的发现成为 ADC 拓展新适应症、获取更大市场空间的关键。目前国际上有多个新靶点正在开发中,如 5T4、Ephrin A4、CD138、CD37、GPNMB 等。


03 PROTAC技术已成黄金赛道


2021年,以PROTAC(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和分子胶(molecular glue)为代表的蛋白降解疗法受到空前关注。



相较于小分子抑制剂,PROTAC技术具备作用范围广、可靶向“不可成药”靶点、选择性高、安全性好、可克服耐药性等特点,尽管至今全球尚未有PROTAC药物上市,但是PROTAC已经成为众多企业重点布局的黄金赛道。


国盛证券统计显示,全球临床在研的PROTAC产品的靶点主要集中在,ER、AR、BTK,相应的适应症则为乳腺癌、前列腺癌、血液瘤。


其中全球PROTAC技术的先驱企业Arvinas,有两款产品进入临床二期阶段,一款进入临床一期阶段,并且该公司技术平台已经陆续获得巨头的青睐。如2021年7月,辉瑞与Arvinas达成了一项总额达24亿美元的全球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ARV-471。双方将平等分担全球开发成本、商业化费用和利润。


BMS还基于蛋白稳态(Protein Homeostasis)技术平台,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达到降解靶标蛋白的效果,其中包括称为CELMoD的分子胶类化合物。BMS已有4款分子胶降解剂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有3款CC-220、CC-90009、CC-92480 进入了临床二期阶段,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等。该公司还在研发双功能蛋白降解剂和创新单价蛋白降解剂。BMS对这一研发方向报以厚望,其目标是相关产品未来能够取代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


另外在该领域,开拓药业、百济神州、海创药业、冰洲石生物等公司也有产品陆续进入临床研发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