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外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洪朝辉 董存发


四大名旦(出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2003年)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出自《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美国政界、商界、戏剧界等盛情招待梅兰芳团队访美(《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梅兰芳与旧金山市长握手(选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与美国著名戏剧家贝拉斯考在纽约。后排为:左一黄子美,左二张彭春,左三齐如山。(出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2003年)


梅兰芳访美演出舞蹈图谱 《贵妃醉酒》(《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梅兰芳访美演出舞蹈图谱《廉锦枫》(《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洛神》剧照,出自《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谷粮编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梅兰芳全集》第7卷 傅谨 李斐叔游美日记


出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2003年


出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2003年


陪同梅兰芳访美的秘书李斐叔和《梅兰芳游美日记》 手稿


对此,有学者总结道,“梅在十八岁时与齐结交,是梅艺术生涯中的最大幸运, 也是梅在四大名旦长期相互竞争之中,能够始终名列首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当梅进入而立之年,能够经常切磋演艺的师友又增加了比梅只年长两岁的张彭春”。而且,在美期间,张彭春还以比较戏剧学者的身份,与梅和齐“相当广泛地观摩了西方戏剧”,使梅见识了“外国舞台上所能显示的新形式和风格,但又一刻没有被它们所迷惑”。1970年代在台北出版的《谈梅兰芳》里认为,美国归来之后,是梅兰芳充分发挥天才、创造舞台典型、举手投足恰到好处、达到平生艺术巅峰的原因之一。[19]


尽管有学者指出,齐如山与张彭春之间存在瑜亮情节,因为“由于生活、教养、艺术见解不同,对于剧目选择、剧本加工、舞台调度、身段表情的意见,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而当他们发生争论,梅兰芳往往都是采纳张彭春的意见,对此,一向以京剧权威、梅的知己自居的齐如山自然很不愉快”,[20]但是,他们两人对于梅兰芳京剧外交的成功,绝对起到表演与导演、内务与外交、守成与革新的互补和平衡作用,更重要的是,梅兰芳能够促使两人精诚合作,共同讲好京剧故事,而不是互相拆台,保证了梅兰芳访美的成功。


注释:


[1] Edward C. Carter, “Mei Lan-Fang in America,” Pacific Affairs, vol. 3, 9 (Sept. 1930): 829.


[2] 梅绍武、梅卫东编:《梅兰芳自述》“改革创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85页;唐德刚:《梅兰芳传稿》(纽约,1952年),http://t.icesmall.cn/wapbook/3/410/2.html


[3] 许姬传 :“梅兰芳的胆识”,《中国戏剧》1989年,第10期,第38页。


[4] 李斐叔:《梅兰芳游美日记》,载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第343页。


[5] “Mei Lan-Fang here with his Actors,” New York Times, Februrary 9, 1930.


[6] Edward C. Carter, “Mei Lan-Fang in America,” 830.


[7] Mark Cosdon, “Introducing Occidentals to an Exotic Art,” Asian Theatre Journal, 12 (1) (Spring 1995): 186.


[8] 引自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8页。


[9] 吴戈:《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5-106页。


[10] Chih Meng, Chinese American Unverstanding: A Sixty-Year Search(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81), p.151.


[11]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乙种本)卷三(北平:北平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0、16、43、46页。


[12] Edward C. Carter, “Mei Lan-Fang in America,” 827.


[13] 许姬传:“人少照样能演好戏---忆梅兰芳访美演出二三事”,《人民戏剧》1982年7期,第56页。


[14] Olin Downes, “Triumph of Uncut Wagner,” New York Times, March 16, 1930.


[15] “Mei Lan-Fang Urges Wide Art Sympathies,” New York Times, March 12, 1930.


[16] Chih Meng, Chinese American Unverstanding, pp.150-151.


[17] 马明:“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戏剧艺术》,1988年第3期,第36-38页。


[18] 雨雨:“梅党健将张彭春齐如山”,《海星》杂志(上海),1946年第20期第8页。


[19] 齐嵌:《谈梅兰芳》, 台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转引自马明:“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极其影响”,第42页。


[20] 马明:“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第35页。


校对:刘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