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进项税额加计抵减借方发生额(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为什么在借方)

本次增值税增值税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对生产、生活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实施加计抵减政策,以确保所有行业纳税人税负都有所降低,政策是非常有利于纳税人的,可是这个会计处理就进项有点抵减麻烦了。


针对怎么进行会计处理,目前,各路神仙可谓是各显神通,但是观点也是莫衷一是,本人列举几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计提加计抵减时计入借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贷方其他收益或者资产科目举例如下:


某企业属于加计抵减行业,2019年5月不含税销售额为200万元,购买办公楼不含税金额为100万元(资产相关),购买物业服务不含税10万元,则考虑加计抵减,不动产一次抵扣,应缴纳增值税12-9.61.1=1.44万元,其会计处理为:


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 212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应交项税额) 12


取得进项: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


贷:银行存款 109


借加计:管理费用 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0.6


贷:银行存款 10.6


加计抵减: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0.96


贷:其他收益 0.06


固定资产-办公楼 0.9


同时,企业如难以区分则整体计入其他收益发生。


月末结转: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额(转出未交) 1.44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未交) 1.44


次月缴纳: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未交) 1.44


贷:银行存款 1.44


笔者点评:这种处理简易,但在是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如果企业长期销项与进项倒挂,那么实际很长时间,企业无从享受加计抵减的优惠,那么过早计入其他收益科目,可能会使企业所得税的过早缴纳。第二,加计抵减一开始就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中核算,那么月底必须结转至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中,如果出现不能实际抵减或者不能完全抵减的情况,会影响到下个月的增值税核算。


二、增设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科目,核算计提的加计抵减税额,同时计入其他收益科目,在实际抵减税额时,从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中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值税加计抵减)中


举例说明:


善美智公司2019年4月份销项税额10.5万元,进项税额10万元,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金额1万元。


月加计底,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为0.5万元,当月计提加计抵减额1万元可以用于实际抵减0.5万元,期末余额0.5万元就是加计抵减结余金额。具体分录:


计提: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1万元


贷:其他收益 1万元


实际抵减: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值税加计抵减) 0.5万元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0.5万元


2019年5月,善美智公司进项税额20万元,销项税额25万元,不考虑加计抵减应交增值税5万元。上月加计抵减余额0.5万元转到当月,本月可以计提2万元加计抵减,可抵减总金额2.5增值税万元当月可全部抵减,抵减后应交增值税=25-20-2.5=2.5万元。


计提: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2万元


贷:其他收益 2万元


实际抵减: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值税加计抵减)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2.5万元


笔抵减者点评:第二种处理方式比第一种更加合理,可以准确核算计提的加计抵减的余额,结转时在会计科目上也更加清晰为什么,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仍然没有解决借方过早计入其他收益的问题。


三、增设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科目,但是贷方先行计入递延收益中,实际递减时在计入其他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


沿用第二种观点例子


善美智公司2019年4月份销应交项税额10.5万元,进项税额10万元,当期计税额提加计抵减金额1万元。


月底,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为0.5万元,当月计提加计抵减额1为什么万元可以用于实际抵减0.5万元,期末余额0.5万元就是加计抵减结余金额。具体分录:


计借方提: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1万元


贷:递延收益 1万元


实际抵减: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值税加计抵减) 0.5万元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发生 0.5万元


借:递延收益 0.5万元


贷: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0.税额5万元


2019年额5月,善美智公司进项税额20万元,销项税额25万元,不考虑加计抵减应交增值税5万元。上月加计抵减余额0.5万元转到当月,本月可以计提2万元加计抵减,可抵减总金额2.5万元当月可全部抵减,抵减后应交增值税=25-20-2.5=2.5万元。


计提: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2万元


贷:递延收益 2万元


实际抵减: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值税加计抵减)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 2.5万元


借:递延收益 2.5万元


贷: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2.5万元


比较了这三种处理方式,笔者感觉还是第三种最为合理,当然进项了还可以优化,比如实际抵减时,不计入当期损益,可以冲减资产价值等。这就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了。


总之,还是希望财政部会计司尽快出台文件,规范处理,如果还没有出台,建议先行按照第三种处理方式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