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鼓励小额贷款政策(金融机构优惠政策中小额贷款)


连日来,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负责人程壮壮干劲十足。一个月前,28岁的他当选杨集村党总支书记,决心带着当地百姓发展食用菌、甲鱼、蜜薯、西瓜等产业,将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


现在入户走访时,他总要向乡亲们大力推荐“小额信贷”,他是受益者。2016年,程壮壮刚退役回乡,孩子患病,他花光了包括退役安置费在内的所有积蓄。生活日益拮据,他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踏实能干的程壮壮被聘为杨集村扶贫专干。他自己流转了60亩地种植红薯,租地、买苗、肥料都急等着用钱。当时镇、村干部上门宣传:“有创业能力但是缺资金的贫困户,可以申请5万元、3年期的免息贷款。”


杨集村地理位置较偏僻,曾经产业单一,土地闲置普遍。近年来,在程壮壮的带动下,至少有30户村民通过申请小额信贷,拿到创业启动资金,当起小老板,腰包变鼓了。


宿州市灵璧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国家出台小额信贷政策后,灵璧出台细化文件19个,坚持以党建引领,鼓励贫困户根据情况灵活申请贷款,政府则因地制宜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匹配和发展产业。据悉,该县所有行政村设置“金融扶贫村官”,专人负责小额信贷政策落地。此外,县里明确承贷银行、保险公司、乡镇、村的责任,让银行“敢贷款”,群众“敢借钱”。


在小额贷款助推下,程壮壮牵头成立了灵璧县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成长为技术专家。目前,程壮壮拥有15个现代化食用菌种植棚,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客户定期上门进货。他计划再申请一笔小额信贷,扩建两个棚。


灵璧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唐锐分析,以往贫困户存在选择产业项目难、筹集发展资金难等心理。该县围绕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户贷户用户还”的定位,创新探索“一自三合”的金融扶贫模式,精准促进信贷资金与产业资源有机融合。


据悉,“自”是指户贷户用自我发展,“合”是指多种形式抱团发展。其中,鼓励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贷款,实现独立经营增收;鼓励贫困户与贫困户、能人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代种代养、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经营方式,形成发展合力。


有了金融扶贫好政策,灵璧县着手打造新型支柱产业全链条。以食用菌为例,该县正打造“秸秆综合利用 食用菌种植 肉牛养殖”为主的绿色循环农业,构建完整的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体系。截至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行业的各类经营主体74个,食用菌年总产量1.2万吨,年销售额1.15亿元。


“一自三合”模式中,还支持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唐锐介绍,此举旨在鼓励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种养业、手工业等合作社;或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变“输血”为“造血”。


36岁的张培就是受益者之一。2012年,他从浙江回到灵璧县虞姬乡,跟着父亲种沙瓤番茄,成立浩园果蔬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可是农场规模小,只有三五亩地,小产能供应不了大市场。2016年,张培决心建10个标准大棚,但资金紧张,县扶贫开发局知道后,主动提供政策辅导。张培用名下两个经营主体申请扶贫贷款近100万元,在此务工的10户贫困户员工每人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入股合作社一起创业。


起初,贫困户们心里也打鼓“怎么让俺去借钱”,张培记得,是两个老员工带头申请,后来其他人觉得“政策确实好,合作社发展得也红火”,都主动申请贷款入股合作社。他们不仅在合作社务工、学技能,年底还有相应分红。


有了150万元的资金,10个标准棚顺势而起。浇水、施肥……张培明确岗位和职责,成立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拟定产量指标和提成指标,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目前,基地吸纳近20个脱贫户做工,企业年产值已达1200余万元。


为确保贫困户“还得上”,灵璧县健全征信系统和公示制度,开展星级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建立包括特色产业保险、贫困户生产意外险、经营主体特色种养业保险和带贫主体产业扶贫综合保险于一体的保险机制;县财政还专门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2019年,灵璧县脱贫“摘帽”。截至目前,灵璧县“一自三合”模式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1.67亿元,获贷脱贫户24872户。其中,2021年新增2708户、1.32亿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