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广西柳州国家税务局慧琳(柳州市税务局陈晓筠)

草不黄俗话说26:“白”变之身(十)——烧白烧腊“哨子”面



烧白,是川渝农家宴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众菜,“三蒸九扣”(粉蒸肉、红烧肉、蒸肘子、烧酥肉、烧白、东坡肉、扣鸭、扣鸡、扣肉)中少不了它,不喜欢的人很少。烧白一般分、甜 两种,成渝人主要倾向于咸烧白,而自贡人就比较喜欢甜烧白。“烧白”之“烧”与“烧酥肉”之“烧”意思相同吗?有人说:烧白的主要原料是“连皮五花肉”,皮上有猪毛,先要把毛“烧了”,还要把肉在油锅里“烧”起“zòngzōng”(皱纹),而五花肉脂肪不少,脂肪,白色,所以叫“烧白”。


跟“烧”有关的,酒有“烧刀子”(古烧酒),度数高,喝起来割喉咙,到肚里火辣火熛(piǎo),如火烧,是“烧”。肉有红烧肉,是个“肥儿大”,要慢慢的“烧熟”,是“烧”。这说得通。烧白之“烧”,第一道“毛”,说不上是“烧”(腊肉倒要把皮烧奅),锅里过油“皱皮”是“煎”,不是“烧”。做烧白的主要火工是“蒸”。因此此“烧”可能别有含义。


与肉相关的还有“烧腊”。卤肉,川渝农村通称烧腊。烧腊下酒,味道别有。粤菜的烧腊多是酱汁腌制,放上一段时间后再用炉火烤。这倒有“烧”的重要工序。但一般认为粤菜“烧腊”是“烧”和“腊”(腊制)两种。其实,烧白、烧腊更加核心的意思,恐怕跟“肉”有关。因此,“烧腊”、“烧白”之“烧”,很可能跟“脂肪”之“脂”即“肉也”是一个家族。


脂:《玄应音义》卷二十“脂(月册)”注引《广仓》:“肪也。”


脂牛:《太玄灶》“脂牛欧(乌欠)”司马光集注引王曰:“脂牛,肥牛。”


“脂”之为言“黐”也,黏腻。


《说文·肉部》:“膏也。”膏则腻。《国语·晋语一》“不能为膏”董增龄正义:“凝者为脂,释者为膏。”《释名》:“埴,腻也,如脂之腻也”,则其取义于“肥膏黏腻”(旨夷切)


它的上位是“脭”、“(月成)”、“腅”等。


脭:“脭醲肥厚”李善注:“肥肉也。”吕延济注:“肉之精。”(《文选·枚乘〈七发〉》)《集韵·清韵》:“肉之精者。”驰贞切。


(月成):《方言》卷十三:“腯也。”《类篇·肉部》:“肥也。”时正切。


定:熟肉。《字汇·宀部》:“熟肉也。”


“羹定诏于堂”孔颖达疏:“羹,肉湇也;定,孰肉也。”(《礼记·礼器》)徒径切。


腅:《广雅·释器》“腅,肉也”徒敢切。


(月册):《玉篇·肉部》:“脂肪也。”苏干切,平寒心。


入声为“䐁”。


䐁:《集韵·觉韵》:“肥也。”竹角切。


与“烧”相当的应该是人们很熟悉的“束脩”之“脩”。


脩:《说文·肉部》:“脯也。”


“女挚不过榛栗枣脩”杜预注 “脩,脯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或作“䐰”,息(s-→x-)流切。


修: “祷用俎鱼豆彘修形糈(米余,同稌)酒阴”蒋之翘辑注:“修,脯也。”(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脩、修,干肉。


所以,“烧白”,当即“脩白”。也与“䐹”相当,见后。


西方之色白,“西(s-→x-)”关联“商、秋(c-→q-)”,“西”(s-→x-)实则是“霜,白也”的演变体。但白色何以称“白”呢?请看与“白”义相关的词。


先从“白色”的角度看:


皏:《广雅·释器》:“白也。”“色皏然白”张志聪集注:“皏然,浅白貌。”(《素问·风论》)普幸切。


冰:《汉书·地理志下》“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颜师古注:“冰,谓布帛之细,其色鲜絜如冰者也。”


旁: “苹蘩藴藻之菜”孔颖达疏引陆玑《毛诗义疏》:“(蘩),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烝。一名游湖,北海人谓之旁勃。”(《左传·隐公三年》)《集韵·庚韵》:“旁,旁勃,白蒿也。兔食之,寿八百岁。”蒲庚切。


蘩:《说文·艸部》:“,白蒿也。”《诗·豳风·七月》“采蘩祁祁”毛传:“白蒿也,所以生蚕。”。


繁: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皤蒿,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附袁切。


笨:《说文·竹部》徐锴系传:“竹白也。”《广韵·释草》“其里曰笨”王念孙疏证:“笨,竹内白皮也。”蒲本切。


坟:《周礼·地官·草人》“坟壤用廪”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坟壤,多蚠鼠也,壤白色。”。


皤:《说文·白部》:“皤,老人白也。”


“于以采蘩。”毛传:“蘩,皤蒿也。”陆德明释文:“皤,白也。”(《诗·召南·采蘩》)薄波切。


再从“肉”的角度看:


肪:《说文·肉部》:“(月巳)也。”徐锴系传:“肥也。”《玉篇·肉部》:“脂肪。”《慧琳音义》卷四十五“肪膏”注引《考声》:“腹中膏也。”


肪,膏;膏,白也。


胓:《广韵·庚韵》:“牛羊脂也。”


胖:《说文·半部》:“半体肉也……一曰广肉。”


“广肉”即“胖”,脂肪多。口语有“白白胖胖”一说,“胖”、“肪”同。


坟:《书·禹贡》“厥土黑坟”陆德明释文引马云:“坟,有膏肥也。”《广韵·吻韵》:“土膏肥也。”


膹:《廣雅·釋器》“臛也”王念孫疏證:“膹之言肥也。”


入聲為璞、朴:


璞:《尹文子·大道下》:“鄭人謂玉未理者曰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


朴: 鄭人謂玉未理者曰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朴。周人懷朴過鄭賈曰:“欲買朴乎?”鄭賈曰:“欲之。”出其朴,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戰國策·秦策三》:)匹角切,入覺滂。屋部。


膘:《說文·肉部》:“牛脅後髀前合革肉也。”宋李新《與馮德夫》:“馬無他損,特膘稍落,微磨破耳。”


膘,肥肉,膘肥体壮。紕招切。


璞、朴,干肉。“白”跟“璞、朴”相当。所以“脩白”(烧白)相对于炒、炖肉等来讲,也是“干肉”(不含汤汁)。“烧腊”之“腊”,腊制干肉也。“修腊”同样是“干肉”(不含汤汁)。


脂有“白色”含义。《诗小雅小宛》“骄骄桑扈”毛传“桑扈,窃脂也”马瑞辰传笺通释:“脂,即白。”《尔雅·释鸟》:“桑鳸,窃脂。”郭璞注:“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脂膏,含白色义。“烧、脂”等很可能跟“霜-㿤”系词关联。


因此,烧白之“白”既是肉,又是无色之白。“燒”也可能含“白”義。“烧白、烧腊”,是一种相对于炖、炒来说、不含汤汁的“干肉”;相对于颜色说,“烧白”也指其颜色。


最后说说“哨子”。将肉斫成馅,然后再加作料炒,吃面条时浇上一勺,那就是“哨子”,一般写成“绍子、臊子”。字宜作“䐹”。


哨子:割下羊肉炒哨子。(《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卷·张连卖布》)


早间吃点哨子面,午间荷包打鸡蛋。(同上)


䐹:《广韵·啸韵》:“切肉食糅。”周祖谟校勘记:“食,北宋本、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均作‘合’,当据正。”


:《集韵·啸韵》:“臛也。或作䐹。”苏吊切。


中点是羊肉䐹子脍撕耳面。(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三章)


”是肉羹,䐹与㔅同。如果从碎末角度讲,、䐹、㔅、䐹可归细碎类(碎、梢)。


所以“䐹子”之“䐹”,既取义于“细、屑”之“碎”,又与“脂”系之“肉”义关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