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银行开户存折还有没有(存折的开户行在存折的什么地方)




前段时间找材料,不经意中翻出来了一本存折。恍惚间有了种时光穿越的感觉。曾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存折,不知不觉中竟已沦落到快要消声灭迹的地步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电子记账让存折走向巅峰




第一次接触存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替父亲去取钱。人民银行储蓄所里人很多,排队等了很长时间。看到银行柜员熟练的拨打算盘和紧张的书写账目,做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在校生,心里想着未来这一切必将发生改变。




毕业分配时,刚好赶上国家大力推动信息化战略。很多国家部委和大企业都来我们学校招人,其中就有从人行分设出来,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联想到在储蓄所里看到的一幕,认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毫不犹豫的申请加入了进去。




很快就有机会参与到工行全国储蓄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中。了解到银行业务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业务操作的整个流程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考虑点是风控安全。避免人为错账,更要防范外部欺诈和内部作案。




那时候银行办理业务不需要实名制,存折就是客户唯一的账户身份证明。客户将交易要求填写在银行凭条上,连同存折及相对应的现金,一并交给前台柜员。经检查客户存折的真实性,确认凭条上的信息后,进入后续账务处理。




柜员基于客户提供的存折账号,在一大箱子账簿中,找到该客户的账页。根据客户凭条上的交易信息,在银行账簿和存折上完成记账,然后交给后台复核员检查核对。经确认无误后,将存折、凭条底联及涉及到的现金交给客户。




存折做为客户持有的账簿,由银行帮助记账。客户拿回后,对照自己所提交的凭条交易请求,现场核对存折上账务记载内容的正确性,清点所涉及的现金数额,完成对银行交易服务质量的监督,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失。




记载在银行账簿和客户存折上的交易信息,将做为双方下次交易的基础。相当于一式两份的共同合约,掌握在各自一方的手里。任何对各自账簿的单方面改变,都不会被另一方所认可接受。以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银行信息化后,网点柜员操作电脑终端,录入存折账户信息,再键入交易数据,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电子记账。银行的账簿存放在银行计算中心的电脑里,客户的账簿则打印输出在存折上。计算机保证了两部分账务记载的正确性。




打印对于存折的材质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印刷纸张必须具备一定的硬度和质量,以保证打印机操作顺畅;二是要在存折封底附着上磁条,用以记载该存折账户的关键信息,以方便柜员涮存折磁条,录入存折信息,大幅度提高其操作效率。




当时国内的工厂都无法生产出这种存折。考虑到香港已经实现了银行信息化,其使用的存折应该符合我们的要求,行里就安排我跟储蓄部的一位大姐专程跑到深圳,联系了香港的供应商。样品拿来一检测,果然完全符合要求。




新存折的价格相比旧版高了许多。随着推广使用范围的增加,新存折需求大幅上升。更多商家看到了发展趋势机会,迅速在内地成立了合资厂,生产同样质量的存折。价格随着竞争格局的形成很快就降了下来。




1987年我们开发的系统上线。新存折一改原来软趴趴的老土形象,变得挺括、靓丽和时尚。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账务信息清晰准确。客户非常欢迎这种带有磁条、拥有极高印刷质量的新存折,更满意银行业务办理时效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各银行看到了计算机应用带来的竞争格局变化,均加大了电子记账的应用推动力度。一些地方信用社,受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难以快速跟进。干脆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宣传策略,在门口挂着“纯手工记账服务”牌子。结果自然成为后来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二、网络自助化让存折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90年代初国内银行陆续从国外引入自动柜员机,为此配套推出了ATM卡服务。客户凭借此卡就可以在ATM上完成账户交易。银行还陆续开办了代企业发放工资、代客户支付水电费等代收代付业务。不需要存折这一认证介质,也可以对客户账户记账操作。




该部分非存折认证的交易,记录在银行计算机中,却不能及时反映到存折上。客户需要前往银行做补登折处理,才能将银行记录的完整交易明细信息,同步打印到存折上。存折帮助客户及时了解自己账户资金情况的作用慢慢失去。




上世纪末,工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网络信息技术也出现了迅猛发展。借助国家储蓄实名制的推广实施,创新推出了将本外币、定活期整合在一本存折上的所谓“一本通”产品,将一名客户的所有账务情况全部展现在一本存折上。




期间有个小插曲,有两位台湾人到访,自称带来一套来自日本的最新专利技术。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二维码。他们推荐用二维码替代存折上的磁条,以减少存折本身的成本。还推荐将定期存单上的主要信息写入二维码,再输出打印到存单上,以支持扫码录入,减少柜员的操作。




演示表明该技术简单实用,十分稳定可靠。不过存在两个应用障碍。一是需要在网点配备能支持二维码打印的设备;二是需要配置识别二维码的扫码器。当时我们在全行刚完成了磁条读写及打印机等终端设备的配置,存折价格成本也不是问题。




支持二维码应用的打印机和扫描器,相比较而言整体成本上没有优势。随着“一本通”的推广普及,存单会逐步退出市场,快速录入存单信息的需求就会自然消失,二维码应用所能带来的收益难以覆盖巨大的投入。




自己从心里喜欢这项技术,不甘心就此放弃,积极思考其他的创新机会。当时还设想请厂家在手机上增加扫描功能。最终大家认为条件不具备,暂时就先放了下来。当我再次接触到二维码的时候,已经是微信扫码时代了。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客户选择基于网络自助交易操作。初期使用PC机,主要是围绕自己的活期账户,办理定期存取、基金买卖、转账汇款和账务查询等方面的业务。涉及支付服务,则大多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




有了互联网和银行卡,人们大幅减少了去网点的次数,存折也就完全不能反映自己账户上的最新状况。即便去网点办理业务,年轻人也不携带存折,而是使用银行卡做为证明自己身份的介质。存折的身份识别功能愈发变得可有可无。




鉴于此,银行推出了对账簿加银行卡的服务产品。替代存折加银行卡的组合。




对账簿样子跟存折很像,只是不具有身份认证作用,此功能由平台的银行卡完成。对账簿仅限于打印展示客户在银行账簿的交易明细,方便客户保留和查看。




针对客户大多通过网络自助操作的状况,为了让客户及时掌握自己账户的变动情况,也同时帮助银行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隐患,银行推出了短信提醒服务。只要有账户变动,就给客户发短信,告知其账户发生了什么交易操作。




银行还给客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每月形成电子对账单,供客户上网查看、核对或下载保存。既然客户能够比存折更及时准确的获取交易信息,客户也就没必要持存折去网点打印了。存折的对账功能就此失去了意义。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移动支付得到普及。大多数客户通过操作手机银行办理账户交易,存折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由于存折做为有价单证,银行的实物管理成本很高。从性价比来看,银行考虑取消存折服务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经过一些列的营销推荐活动,中青年客户大多选择使用手机银行配套银行卡产品服务。年纪较大的客户,却还是会沿用原来的习惯,持存折到网点去办理业务。银行则继续对该部分客户提供原有承诺的服务。




三、安全是创新的第一要务



信誉是银行最宝贵的资产,维护和提升信誉是银行创新必须时刻考虑的要点。以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大幅提升了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自助服务则减少了中间流程环节,避免了柜员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差错和作案风险。这些都提高了客户对于银行的信任。




银行绝不会想通过在客户账户上做手脚谋取利益,却有可能出现账务处理错误。有些客户不放心,下载或打印银行交易的明细信息,仔细核对银行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这在某种程度上监督了银行的工作,帮助银行防范可能的差错风险。




在手工记账时代,这检查的是为其面对面服务柜员的交易操作质量,更多保护的是自己本人的利益。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检查核对的则是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整体安全体系的完备性,同时保护了其他客户的利益。




银行IT人员日常与计算机打交道,有机会通过技术手段更改客户账户,或非法获取客户的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以此盗取客户资金。银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团队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产品服务存在缺陷,给客户造成损失。




来自外部网络黑客的攻击已成为当今最主要的风险。黑客可能会攻击银行的系统,也可能攻击客户使用的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目的是获取客户的账户和身份识别数据,然后再伪装成客户本人,借助网络盗取客户的资金。




政府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银行在组织岗位设置、制度流程管理、防入侵技术和客户宣传教育等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努力打造立体组合防控网,确保客户账户安全。提高客户自我风险防范意识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客户应谨慎使用银行提供的产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数据,及时监控自己账户的资金动向。许多老年客户,采取保守的应对策略,拒绝跟进使用银行提供的网络服务。其本质就是担心自己难以适应要求,害怕因此造成账户资金损失。




人工智能时代,银行增加了人脸、声纹和指纹等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功能,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安全防范力度,也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未来客户与银行打交道,将逐渐不用携带身份证、存折、卡等实物证明了。




存折曾经做为银行和客户间紧密连接的纽带,其历史使命必将走向终结,让位于手机银行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产品。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创新是唯一出路。其本质就是想方设法赢得客户的信赖,让客户感受到进步。




创新在为客户带来了更好服务体验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系统稳定状态。任何一点考虑不周都会留下安全漏洞。犯罪分子同样在不断升级自己的武器和能力,千方百计寻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展开攻击。银行必须将风控安全做为一切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此才会有持续稳定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