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商丘市工商局王德华(商丘工商局在哪个位置)

文//拜啸霖


图//网络/原创


为了打这三天的仗,蒙古绸缪探索了16年。

为了打这三天的仗,金国心神不安了16年。

网络图


从1232年正月十五至正月十七日,蒙金双方在三峰山硬碰硬的直接对阵只有三天。




为了这三天,蒙古军从“太师国王”木华黎,到“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再到窝阔台汗,整整16年,时间跨度占到了蒙金战争24年的三分之二。蒙古一直在寻找突破“关河防线”战略、战术和进军路线……




为了这一战,金国倾尽国力构筑“关河防线”,整日枕戈待旦,提心吊胆,食之无味,孤夜难眠……




一场积聚了双方16年能量的战役——


毁灭了一个曾经存在了167年(1068-1234年)的王朝;


毁灭了一个曾经战力强悍、令宋朝上下闻风丧胆、俯首称臣、受尽百年屈辱的王朝;




如此伟大的战役,其中隐藏的历史密码,难道不值得探寻?




三峰山,位于今河南禹州西南30里处,因东西一字排开、三座孤立的土石山而名。三峰山南北地势开阔、坡度平缓,处于桐柏山和伏牛山余脉之间的南阳盆地,在古代进出豫鄂的战略交通要道——“唐邓要道”上。


历史上蒙金战争打了24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11-1216年是第一阶段,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以劫掠物资为目的; 1217-1223年是第二阶段,由“太师国王”木华黎主导,放弃劫掠,经营占领区,发展统一战线,启用降将,占领城池;1224-1234年是第三阶段,由窝阔台汗主导,以亡灭金国为目的。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决定性战役是 “野狐岭之战”,第二阶段的决定性战役是河北西路的“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之战”,第三阶段的决定性战役是“三峰山之战”。


三峰山之战,是历史上蒙古灭金的决定性重要战役。蒙金经过这次战役,金军的精锐军事力量“忠孝军”丧失殆尽,主帅完颜瞻(即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完颜彝(即完颜陈和尚)丧命,金国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甚至有学者认为,三峰山之战的惨烈程度,不亚于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现今的史学研究和战争研究,对于三峰山之战的大胜,更多聚焦于成吉思汗临终“假道宋境,迂回攻金”的“斡腹战略”,以及拖雷历尽艰难险阻对此战略的大胆实践。


三峰山之战不是一个孤立的战役。从大的格局看,是蒙古帝国从1216年开始绸缪、探索,准备了16年才实现的亡灭金国战略。从小的战局看,是窝阔台汗灭金战略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窝阔台汗会同四弟拖雷南北夹击攻克9年没有打下来的关中战略要道凤翔,“借道宋境”王德华的“斡腹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窝阔台汗命中路军主将塔思自“白坡”渡黄河攻打郑州,拖雷的部队将被阻挡在丹江口,或者歼灭于禹山商丘市,到达不了南阳盆地;如果没有窝阔台汗一面与斡陈那颜东西夹击南京(今河南开封),一面命宗王口温不花(亦译作昆布哈)自孟津渡黄河南下,援助被金军围困于三峰山“金沟”的5万蒙古军,拖雷主力部队难有扭转战机的可能;如果没有窝阔台汗命左路军自济南向金国南京(今河南开封,宋汴京)攻打,金军将可调集更多的部队围困三峰山的蒙古军。




一、“关河防线”的密码




潼关烽火台(网络图)


1211-1212年蒙古军队拉开伐金序幕,歼灭金军数十万机动部队,劫掠了大量物资财货。1213年蒙古军卷土重来,在怀来、缙山大败完颜纲、术虎高琪10万金军,乘势进攻居庸关,金军用铁水浇固北关门、百余里遍布铁蒺藜阻挡蒙古骑兵,木华黎命哲别自西南绕险道,由工商局小岭(位于居庸关西)、紫荆(今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至关南,奇袭紫荆关,直逼金首都中都城。此时防守中都城北的胡沙虎发动政变,弑杀皇帝完颜永济,立完颜珣为金宣宗。闻风丧胆的金国为了保卫中都,命边防主力部队退守中都城内,重兵坚守。


成吉思汗逆向思维,认为金国重兵退守中都,四方必然空虚,于是兵分三路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右路军以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帅,沿太行山麓南下,从河北一路打到河南,至黄河商丘市北岸又绕至太行山以西,自南而北劫掠、攻伐,纵贯三晋;左路军以二弟哈撒儿、大舅子按陈那颜为帅,沿渤海湾东进,从河北一路打到河西走廊;中路军成吉思汗为主帅,最信任的四子拖雷、左万户)木华黎为副帅,自河北打到河南,又绕至山东境内,席卷齐鲁大地。


三路大军过处,黄河以北仅有11座城池因地缘或幸运躲过战事,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辽西等北方区域遭到毁灭性打击,一蹶不振。之后三路大军回马包围了金国的首都中都城。


潼关古城 网络图


1214年新年刚过,蒙古军队围困金国首都中都(今北京)。一个多月后,孤立无援,粮食短缺,万般无奈的金宣王宗完颜珣遣使“议和”,即贞祐年三月的“蒙金和议”——献出被胡沙虎所杀的上一任皇帝卫绍王完颜允济的女儿岐国公主,献上几十辆车金银财帛、五百名童男童女、三千匹战马作为“犒军”之资。


“中都议和”之后,吓破胆的金宣宗完颜珣心里还是不踏实,面对无力招架的蒙古军队,完颜珣决定接受左都监完颜弼、参知政事耿瑞义的策议——“放弃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宋汴京)”,史称“贞祐南迁”,实际上是偷偷地自金中都逃往中原腹地南京(今河南开封)。


金宣宗的这一决定,意味着金国不战而降,放弃了华北、东北的势力范围,固守中原一隅,黄河以北除了平阳、临汾、河中,全部被蒙古控制。这一“放弃”的概念,是金国的江山已失去五分之四,所辖地域仅剩了南京路、京兆路、凤翔路、临洮路。从大致领土范围来说,东抵今安徽阜阳、河南汝阳一带;西至今甘肃积石山一带;南至汉水、淮水,及今四川北部一带,东南与南宋接壤;北及黄河南岸与蒙古隔黄河相峙。从地理特点看,金国被挤压在东西2000多里的狭长地带;从地貌特点分析,西南为秦岭山脉,崇山峻岭,是天然阻碍;北面有黄河天堑,是自然障碍。


“山阻水碍”,为金国创造了防御蒙古军队天然的、最好的条件。要绕过“山阻水碍”进入中原腹地,惟有豫鄂之间的古“唐邓要道”,即今河南唐河县、河南邓州市一带。唐河、邓州都是南阳盆地的富庶之地,唐河、白河是其膏腴之滋养,处于桐柏山与伏牛山之间。


“唐邓要道”的南部与南宋临界,金国自认为此地边防商丘没有任何压力。自知不是蒙古军队对手的金国南迁后,金宣宗制定的军事战略是“躲蒙打宋,南攻北守”,即逃离金国的中都(今北京),远远地躲开蒙古人,不断派兵向南攻打早已被打怕的“软柿子”南宋,以榨取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金国在蒙古军面前毫无自信、屡打败仗,但对于南宋始终有打压蹂躏、恃强凌弱之势。尤其金宣宗时,一直把“夺取淮南以补河北”作为“躲蒙打宋”的战略梦想,自1217年至1223年7年间连年出兵伐宋,南宋是“连岁被兵,民物萧条,耕稼俱废”只有招架之力,而无攻金之想。


黄河冰凌 网络图


1224年金宣宗完颜珣在惊恐中驾崩,太子完颜守绪继位,即金哀宗。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后,大刀阔斧改革,力图挽救颓势。一是起用抗蒙有功将领执掌兵权,纪念、褒扬、抚恤抗蒙阵亡将士,激励军队,安抚百姓;二是以金国初期的重甲骑兵为楷模,组建和扩充“忠孝军”,以从蒙古军俘虏中逃亡出来的女真人、畏兀儿人、乃蛮人、羌人、吐谷浑人、契丹人、汉人为主;三是放弃了与蒙古、西夏、南宋“同时作战,三面御敌”的战略,改为“停止攻宋,金夏结盟”的战略,为防御蒙古军队南下,金国根据形胜特点,金哀宗更进一步强化西、北面的“关河防线”,同时着力改善于南宋关系,数次遣使与南宋议和,承诺不再南侵,发榜告谕南宋“更不南伐”“屡教边将不妄侵掠,彼我稍得休息”“宋人始信之,遂有继好之意”。但金哀宗的内心仍然看不上南宋君臣,一度扬言:“至于宋人,何足道哉。朕得甲士三千,纵横江淮间有余力矣。”实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煮熟的鸭子嘴硬,把祖先创造的所向披靡,幻想为自己的能力。


“关河防线”的“关”即潼关,“河”即黄河。其核心思想是西控潼关,扼守从西面关中进入中原的战略要津;北守黄河,即固守黄河天堑,阻断蒙古军从北面渡过黄河进入中原的河防。“西控北守” 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防御战略,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金国的南京(即宋之汴京,今河南开封)。“关河防线”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14-1216年,提出“关河防线”的概念,但苦于和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的蒙古主力战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个阶段是1217-1223年,蒙古主力返回漠北草原,全力以赴投入“第一次西征”,中原地区的战事由“太师国王”木华黎主导,《元史》记载“上诏谕曰太行以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赐木华黎九斿大旗”“诏谕曰木华黎持此旗如朕亲临”“赐木华黎国王,都行省承制,丹书金券盟誓子子孙孙,世世不绝”。金朝廷一面应对木华黎2万偏师部队的攻城伐寨,一面利用蒙古军力渐弱之机“完城郭,备器械,训兵抚民,以为固守之计”;第三阶段是1224-1234年,金哀宗迫于蒙古凌厉的攻势,更是不惜血本,集中兵力、竭尽全力强化“关河防线”,因为金国深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稍有闪失,“关河防线”将会全线崩溃,但仍落得国破人亡的下场。


但这一被动防御战略的实施,并非易事。




网络图


先说守“关”,即守潼关。潼关是扼守关中进入中原的战略要津,“边山一千余里,大小关口三十六处”,金国朝廷差遣“四行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分地界把守,投入精兵十余万,后勤保障的民夫农役不计其数。金国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的兵力,是其深知“潼关是国之安危所系”,官员、兵将的潜意识里也“以潼关之危为忧,以潼关之险为惧,以潼关之稳为安”。


潼关一带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的三河口 网络图


这种“以潼关为安危”的心理,从金代李俊民《闻捷音招王德华吴天章等出山》诗中的“红尘一骑保平安,知是元戎小队还。且喜好音来汴水,仍将旧事问潼关”可知,金国上下把从“潼关”传来的“好音”,看作是蒙古军队撤退,朝廷安稳的标志。元世祖忽必烈藩府谋臣、元代著名文学家郝经,赞颂金末忠勇名将“郭虾蟆”的诗中,也有金国过分倚重“潼关”防线的诗句——“谁知自报小关捷,总倚潼关为守厄”。郝经慨叹,即使“郭公堂堂性忠勇”“金城坚牢华岳耸”,照样落得“先将妻子置草围,坐束万矢着死争”“弯弓入围始自焚,飞矢出围浑燎羽”,在政治颓靡的背景下,再好的雄关也是枉然,只能落得全家自焚的下场。历史上的“郭虾蟆”,即郭斌,兴定初年(1217),以军功卓著授同知平凉府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镇守会州。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三年后,“郭虾蟆”仍困守金朝发端的孤城会宁府,后城破自焚而死。




黄河天堑 网路图


再说控“河”,即黄河沿岸的防控。自西向东,从哪个潼关、河南府(今洛阳)、郑州、南京(即开封府)、邳州(今河南邳州)源雀镇,建立了2000余里的“黄河防线”,差遣“四行院”(即四个行枢密院,海陵王时期,为了遏制元帅府权利,强化中央集权,改元帅府为枢密院,金初金熙宗时又以行台尚书省取代枢德华密院,金中后期金章宗以后出于时局的需求,在各地广建行枢密院,作为地方的军事机构)负责守御,每院守500里,精兵20余万,民不计其数。《金史》记载“夜则传令坐守,冬则燃草敲兵,率以为常”。从兵力部署来看,金国对黄河防控投入的人力、财力,要远远大于对潼关的防守,概因防御战线长、防御的难度系数高之故。如果把防御黄河与防御长江“天堑”相比,黄河的防守难度更大,一是黄河的水面比长江狭窄,二是黄河的渡口比长江的多;三是黄河夏季枯水季有断流,冬季冰寒会封冻。这三个因素都给强行渡河、突破防线创造了易于实现的条件。


对于“关河防线”的问题,金国不乏有识之士,也看到“据关守河,投琼孤注”存在的缺陷。《金史》记载:“正大间,大元兵攻潼关,拒守甚坚,众皆相贺,(杜)时升曰:‘大兵皆在秦、巩间,若假道于宋,出襄(江)汉(江)入宛(府治今河南南阳)叶(府治今河南叶县南28里旧县城),铁骑长驱势如风雨,无高山大川为之阻,土崩之势也。’”


但这并不妨碍对“关河防线”的评价,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从金宣宗完颜珣到金哀宗完颜守绪苦心经营的“关河防线”,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使摇摇欲坠的金王朝从1214年到1234年又苟延残喘了20年。尤其是1229-1231年期间,蒙古军队试图突破“关河防线”,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先后在大昌原(今甘肃宁县西南)、潼关、小关 (亦称“禁坑”,今陕西潼关县东,北距旧潼关十里)、“倒回谷”(亦称“扇车回”,今陕西蓝田东南50里)、蓝关(今陕西蓝田蓝桥镇)、商州、凤翔、京兆、旧卫州(府治今河南卫辉)失利。尤其是“大昌原之战”“旧卫州之战”“倒回谷之战”,更是让蒙古军队大跌眼镜:“大昌原之战”金国“忠孝军”以400重装骑兵重创赤老温的8000骑兵,速不台受命攻打商州,意图绕过潼关未果,万余将士及战马命丧蓝关“倒回谷”……


三峰山之战,正是窝阔台汗主导的第三阶段蒙金战争陷入低谷,正面进攻“关河防线”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的背景下的迂回战略。




二、“斡腹战略”的密码




蒙元历史上的蒙古军队,最为擅长的是“长奔袭,大迂回”战略,“斡腹战略”,是“长奔袭,大迂回”战略的一种,来自于蒙古人的狩猎。关于“斡腹”有两解:一说“斡”,应来自于蒙古语对音词,与“绕”同义;一说即捣腹部、挠腹部。


“斡腹战略”,就是将蒙古人日常生活中狩猎的方法运用到战争中,即将围捕野兽的经验,运用到围捕敌人之中。狩猎是蒙古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也是训练军队的重要形式。狩猎时,蒙古人先“设”一个大的围栏,将野兽赶进围栏里,狩猎者进入围栏,慢慢缩小圈子,在离圈内野兽很近的时候,他们就会集体射箭,以射死处于绝地之中的野兽。


也有的史料记载,“斡腹战略”来自于汉人郭宝玉拜见成吉思汗时所献的“征南宋”战略构想。据《元史》记载,郭宝玉为唐代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后裔,金国封其为汾阳郡公兼猛安[1](从四品官职,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并负有“防捍不虞,御制盗赋”之责),帅军驻扎于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太师国王”木华黎经略中原时归附,成吉思汗曾问其取中原之策,郭宝玉对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即先向西南进军,攻取大理(今云南)与吐蕃(今西藏)之地,大迂回到南宋的后方,再与自河南南下的蒙古军合力夹攻南宋。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南宋的“长江防线”难以突破。


应该说,“斡腹战略”,既有蒙古人的狩猎实践,也有郭宝玉的战争谋略,是二者的结合。


金戈铁马 网络图


“斡腹战略”的实质,是迂回包抄、避实击虚的“捣虚”的策略,就是以一部分部队在正面主动攻击对手,同时主力部队会绕到对手后方攻击防御薄弱的区域,出其不意,位置前后夹击,攻其不备,一举击垮对手。


1226年,成吉思汗临终前,留下灭金的“斡腹战略”:其核心是以一部分蒙古大军主动攻击金国坚固的“关河防线”,而其精锐的主力骑兵部队,绕到关陕地区的饶峰关,穿过南宋之地到达汉水。再渡过汉水,攻击金国南部唐邓薄弱区域。而金国主力部队均在“关河防线”地区,得知蒙古军队攻打兵力薄弱的唐邓之地,必然会调集“关河防线”的兵力援助唐邓,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援兵千里奔袭,必会师疲人困;二是“关河防线”兵力减少,抵抗力量下降。歼灭“疲惫援军”,打乱“关河防线”,直捣汴京,亡灭金国。历史已经证明,后来窝阔台汗、拖雷成功实施了成吉思汗的“斡腹战略”,于1234年灭了金国。


类似的战争策略被蒙古人多次实践。


蒙哥汗二年(1252)七月,蒙哥汗实施征大理的“斡腹战略”:命弟弟忽必烈带领大将兀良合台南征哈剌章(蒙古语对音译词,即云南)大理;命巩昌等二十余州都总帅汪德臣(治所在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率军攻入四川剽掠成都一带,直逼其南300里的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市),以配合忽必烈攻伐大理。


蒙哥汗攻南宋“斡腹战略”图(网络图)


1258年,蒙哥汗再次制定了先取巴蜀亡灭南宋的“斡腹战略”:亲帅4万主力攻打合州钓鱼城(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南岸5公里的钓鱼城遗址,自1240年至1279年36年间蒙古、南宋在此发生200多场大小战役),命其弟忽必烈帅军正面攻击湖北地区,命大将兀良合台自云南大理假借特磨道、自杞,首次攻入广西腹地,意图通过广西,进占湖南;但此“王斡腹战略”因蒙哥汗在攻打钓鱼城时意外阵亡而失败。


忽必烈即汗位后,再次实施“斡腹战略”计划。1268年忽哪个必烈亲帅10万蒙古铁骑,攻击南宋长江防线的战略要地——襄樊地区,同时命兀良合台绕道攻打南宋兵力薄弱的湖南,自南向北攻击南宋军。南北夹击之下,南宋自持固若金汤的“长江襄樊防线”, 6年后被攻破。越德华过长江,蒙古军队如入无人之地,1279年南宋灭亡。


“斡腹战略”商丘,以弱对强的战争谋略。以当时战争双方兵力分王德华析,金国的总兵力十倍于蒙古军,南宋兵力也是蒙古军的好几倍,蒙古军能灭掉强大的对手,来自于狩猎的“斡腹战略”功不可没。而这一战略的屡屡实现,得益于蒙古军队善于长途奔袭优良的战马,得益于从小就在狩猎中练就一身野外生存和连续野战的剽悍战士。




三、“借道宋境”的密码


根据《元史》记载,“太师国王”木华黎统领伐金时,最早制定的灭金战略路线,并不是借道于宋,也不是走秦岭以南的汉江路线,而是绕道黄河以北天堑,借道于西夏,打通西夏至京兆路线,取潼关后一路向东,直驱金国南京(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此前的1216年,蒙夏联军曾借道西夏东镜,经关中东部渡过黄河,一路打到金南京(今河南开封)西郊二十里的杏花营。


《元史》及“潼位置关历史博物馆”,对于此事的记载为:1216年下半年蒙古撒木和将军兵分两路,从关城的西门和“禁沟”攻破潼关,一路向东越过河南嵩山,克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一直打到离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十里的杏花营(今河南开封市杏花镇一带),金国朝廷上下惊恐不已。好在撒木和只是小股部队,数量有限,不足于撼动汴京。两个月后,金国重兵强攻收复潼关。也因此次撒木和将军的奇袭成功,打草惊蛇,金朝廷吸取“蒙军破潼关东进、踏冰河北退”的教训,提升了“关河防线”的防守等级,“阻长淮,拒大河,扼潼关以自固”,“精兵死守潼关、黄河十余年”。


关于“借道宋境,战略迂回”,史料记载有两条 “斡腹战略”的路线:


第一条为“西路借道”,有三条行军路线,一是从凤翔直向南,经过凤县,至汉中,直行进入四川,沿汉江向东可入湖北、河南;二是自京兆(今西安),越“秦楚古道”,过金州(今安康),沿汉水绕道进入河南南阳,继而向东,直捣汴京;三是自京兆(今西安),翻“蓝关古道”,经商州,进入湖北、河南。京兆有完颜合达重兵把守,且处于关中平原地区,南面秦岭,东面白鹿原,北面渭水,地形错综复杂,一时难以攻取,故而蒙古选择了我们所熟知的自凤翔向南越秦岭至南宋的兴元府(今汉中),沿汉江东行至邓州、唐州之间向北,与窝阔台汗的主力部队南北夹击,直捣金南京(今河南开封);


第二条为“东路借道”,即由济南府南下,自邳州(今山东邳州市)渡黄河,克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直捣金南京(今河南开封)。


“东路借道”的难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不善水战,难以自黄河以北突破金军防线,也不可能自胶东半岛取海道袭击金朝东部。蒙古军队自济南府南下,在邳州要渡过黄河,必然引起金国的警觉,而且黄河防线一直是其重中之重,精兵强将把守。


二是1229-1231年蒙古军队已经多次正面强攻金国“关河防线”,多有败绩,损兵折将。最为关键的是,此线路太过靠近淮水,南宋有所顾忌。


三是南宋并非如成吉思汗临终遗言所判断的“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借道),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


骁勇剽悍


史料记载,蒙古主力在成吉思汗统帅下“西征”时,虽然南宋一度与蒙古往来频繁,但并非为了助蒙灭金,而是担心没有了蒙古的威胁,金朝廷会来进攻南宋。南宋的目的是通过对蒙古的示好,以蒙治金,减轻金国对南宋的压力。等到蒙古遣使“借道”时,南宋选择了拒绝,对此正史多有记载:


《元史睿宗传》记载:“遣搠不罕诣宋假道,且约合兵。宋杀使者,拖雷大怒曰:‘彼昔遣苟梦玉来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乃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直入汉中……”即南宋杀了奉命谈“借道”的使臣搠不罕,拖雷自凤翔南下是强攻借道。


《宋史》记载:“(宋理宗绍定四年,即1231年初,蒙古)自山东通好,欲假道淮东以趋河南,群臣议不许。”蒙古曾三次派遣京兆府临潼人李邦瑞使宋“借道”,均遭到拒绝。


《元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四十•李邦瑞》记载,“岁庚寅,受旨使宋,至宝应,不得入。未几,命复往,命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李全护送,仍拒之。”“复奉旨以行,邦瑞道出黄,宋遣贱者来迎,邦瑞怒,叱出之,宋改命行人,乃议如约而还。”即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临潼人李邦瑞两次使宋 “借道”,南宋拒绝其入境;次年(1231年),奉窝阔台汗旨意再次使宋,宋虽然许其入境,但颇为怠慢,先遣地位低下者迎接,被李邦瑞骂回后,才派了“行人”接待,但是再次拒绝了“假道”(即借道之意)的要求。


凤翔南下至兴元沿汉江入唐邓路线


综合各种考量,窝阔台汗和拖雷选择的“借道宋境,战略迂回”路线的“借道西路”,是一种强行“借道”。


其实在“太师国王”木华黎时期,也一直在为“借道西路”做准备。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统领伐金后,数年内攻克了金国河北、山东大片土地城池,但“盘旋积岁,竟不能过黄河,以遂其不夺不厌之志” “渡(黄)河不能,入(潼)关不可” “或教之(蒙军)日:‘河之尾有路,可以转入。’”于是以避开黄河天堑为考量,先攻取陕西关中地区,以图开辟突破潼关东进金南京的路线,遭遇金将完颜合达30万大军的顽强抵抗,接连受挫之下,蒙古军考虑第二条路线。《金史•列传•卷五十》记载:“又宣徽使奥敦阿虎使北方,北中大臣有以舆地图指示之曰:‘商州到此中军马几何?’又指兴元云:‘我不从商州,则取兴元路入汝界矣。’”此处的“北方”即蒙古,商州即今陕西商州,兴元即今陕西汉中,此时“太师国王”木华黎已有“自凤翔南下,借道宋境凤州,绕道汉江,进攻金国南鄙”的战略构想。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木华黎作了两个决策:一是1222年寒冬,派遣蒙古不花越过牛岭关,攻略南宋凤州,为南下过秦岭借道宋境探路;二是全力攻打凤翔,为借道宋境创造条件。


可惜1223年三月“太师国王”木华黎病逝于山西闻喜,攻克凤翔,南下凤州至兴元,绕道汉江,攻金国南部成为其未竟之愿,临终前对其五弟带孙郡王说:“吾为国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四十载,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汝其勉之。”《元史》记载,1223年,“太师国王”木华黎围攻京兆府(今西安),金兵二十万婴城固守,不克,遂留兵六千与金军对峙,还遣三千人扼守潼关,自率主力西取凤翔,围攻月在余不下。凤翔不克的背景:直观是凤翔只有北、南、西门可攻,东门临湖进攻难度更大,也没有从此门攻城的记载,易守难攻;背后的原因是西夏背弃“蒙夏联盟”,成吉思汗“西征”后,迫于蒙古军1205、1207、1209连续三年攻伐压力接受“蒙夏联盟”的西夏,心存异心,图谋反叛,善于审时度势的夏神宗,看到攻打关中“京兆府”遭遇从来没有过的巨大阻力,自己占不到什么便宜,私下命令参与作战的西夏联军撤出战场,返回本土,背弃盟约。这也是后来成吉思汗中止“西征”返回后,决定首先亡灭西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木华黎去世的1223年,金宣宗完颜珣驾崩,其子完颜守绪立,史称金哀宗。蒙古再次遣使南宋,商讨淮东借道,《宋史》记载:“鞑遣使来我朝,假道淮东趋河南攻金,我朝不答。” 即“假道南宋淮东攻金”遭到拒绝。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返回后,正式决定绕开黄河、潼关,先灭西夏,转至黄河上游,以攻金朝西境秦(治今甘肃天水)、巩(治今甘肃陇西)等地。史载:“鞑乃用力先灭西夏,乃自蜀由金(治今陕西安康)、洋(治今陕西洋县)出襄、汉,入唐(治今河南唐河)、邓(治今河南邓州)”“蒙军乃用力于西夏,数年灭之”“破西夏,逾积石(治今青海循化),践蜀境”。


西夏即灭,摆在蒙古人眼前的是南下借道的战略要地——凤翔府。


凤翔,是古代“秦陇防线”的关键一环,解开这一环,则所有的锁扣都被解开,攻克入凤翔关陕如履平地。也因此,凤翔是蒙古军进占河北、山东、山西后,西进陕西,第一个固定的落脚点,以后向南、向东进军,逐步占领陕西全境。


凤翔在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从西北进入关中的必经要道,占领了凤翔,越过大散关,向东可达京兆(今西安)→潼关→中原,向南过凤县→兴元府(今汉中),沿汉江一路可达湖北、河南,向东南过陕南→金州(今安康)→河南、湖北。


《元史》记载,蒙元时期,蒙古军队曾三度攻伐凤翔。1222-1223年木华黎攻凤翔未果;1226-(1227年成吉思汗攻打凤翔,入京兆,关中大震;1230年窝阔台汗、拖雷第三次才攻破凤翔城,打开关中的大门。


历史上蒙古军队历经9年,三次大规模的围攻凤翔府。三次“凤翔之战”的行军路线或进攻策略,一次比一次更趋高明,但后面的高明,都是在前一次教训、反思中得出或升华的。


第一次凤翔之战,木华黎为统帅,从山西的蒲州古渡(今山西永济)渡过黄河,经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赵渡镇大庆关村一带),过大荔、蒲城而京兆(今西安);从西安到凤翔的路线,史料记载“沿渭河而至”;也有认为木华黎从京兆(今西安),经今铜川、旬邑、彬县一带而至凤翔,从地图上看这一路是从凤翔的北面进攻,根据《元史》的记载:从扶风、岐山,到汧(qian)州(今陕西宝鸡千阳县)、陇州(今陕西陇县一带)都有蒙古军驻扎,似乎也可以印证此判断,不做结论,留作蒙古战史专家们研究。


第二次凤翔之战,成吉思汗亲征,由漠北草原而来,经甘肃,过萧关、清水、“千陇古道”而至攻打凤翔,成吉思汗发出:“木华黎在,吾何以亲征!”的感叹。


第三次凤翔之战,窝阔台汗帅军自山西蒲州古渡一路向西,基本是木华黎攻打凤翔的路线,拖雷帅军自漠北一路向南,基本是成吉思汗攻打凤翔的路线,两路夹击,凤翔得以攻破。此次攻打凤翔,木华黎的孙子塔思、速浑察都参加了战役。


伐金统帅“太师国王”木华黎、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在台、睿宗拖雷,四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亲帅主力,孤注一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根本原因是陕南的战略地位。尤其第三次窝阔台汗、拖雷攻打凤翔,拖雷以“围点打援”布阵,将主力部队布于凤翔四周,等待潼关援军。集结在潼关的金国部队,惧怕伏击缩头缩脑、逡巡不前,纵使金哀宗完颜守绪严叱诏令出关西进,到达今华阴一带遭到蒙古军的痛击,立即缩回潼关,只想一心凭借险关,保自己的命,保南京平安。至于凤翔,潼关守军认为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凤翔灵山 网络图


第三次攻打凤翔,除了攻打的路线更为优化,军队数量大幅增加,两路夹击之外,从纯粹的依靠人力、冷兵器转向人力与先进的武器装备使用,如 “回回炮”“攻城器械”“抛石机”“连发弓弩”……这些都决定了第三次凤翔之战的志在必得。


凤翔城攻破后,蒙古军由宝鸡越秦岭入汉江,从南面包抄金国,两年后金国便灭亡了。


攻打凤翔府的同时,蒙古军为南下“借道”多次探路。


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第一次围攻凤翔的国王木华黎,派部将翻越秦岭“牛岭关”,闯进凤州(今陕西凤县一带)城,对四川门户进行了探望。


1225年,成吉思汗帅军自西夏西北的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经肃州(府治今甘肃酒泉)、甘州(府治今甘肃张掖)、西凉府(府治今甘肃武威)、应理(今宁夏中卫)、灵州(府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迂回包抄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切断西夏军队的西南退路,迫使西夏次年投降。


随即留下一支偏师围攻中兴府,率主力渡黄河,攻拔金国朝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县西)、临洮府(治今甘肃临洮)、洮州(治今甘肃临潭)、河州(治今甘肃临夏)、西宁州(治今青海省西宁)、德顺州(治今甘肃隆德)等地。


攻入金境后,又遣一支蒙军,自洮州攻入南宋境内。蒙军经岷州(治今甘肃岷县)、宕州(治今甘肃舟曲西北白龙江北岸),越摩云岭(今甘肃礼县南大潭镇)后分兵两路:一路借口为“取金夏”[2],越工商局铎龙桥进入宋境,陷阶州(今甘肃武都),东进围困西和州(今甘肃西和、礼县、宕县、岷县等地);一路50余骑,南下阶州(治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石靴关。旋即命两支部队火速回师。


金、宋对成吉思汗的孤军深入、火速退兵既感诧异,又多有不解。


南宋称蒙军攻蜀之事为“丁亥之变”。蒙军自金朝西境,攻入蜀西后,曾“驾言取金、夏”,退兵后对四川“乡道渠已熟”。史载蒙军灭西夏后,“夏人有献策者,令其由金、洋出襄、汉以入唐、邓……自后遂以通好为名,觇宋蜀道”。后不知何故退兵。


尚未亡灭西夏之前,成吉思汗渡过黄河上游攻金国西境,旋又进攻蜀西,显然是获知“河之尾有路,可以转入”后,为实施“假道西境灭金”战略探路问道。


成吉思汗临终前,留下“借道于宋”的灭金方略。《元史.太祖本纪》记载:“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距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惫,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3]


此后蒙古以南宋“四川”为议和对象,一再遣使入蜀,提出“借师”、“借道”、“借粮”要求,其目的是穿陕南而至金国腹背的豫南,与西、北、东三面蒙古军汇合,四面夹击,聚歼金军,会师汴京,实现“借道陕南伐金”的战略。





[1]早期为狩猎组织,猛安为部落单位,女真语"猛安"意为"明安",本意为"千",初为千夫长,即千户长;谋克为氏族单位,女真语"谋克"即"穆昆",本意为"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将其转变为军事组织,规定3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设万户,万户之上有都统;后来又发展成为行政组织,猛安相当于防御州,高于刺史州,)谋克相当于县。


[2]南宋,李曾伯:《丁亥纪蜀百韵》,《可斋杂稿•卷25》,《丁亥纪蜀百韵》为其写的五言体长诗,诗中有“驾言取金夏,其锋不可触”之句,记成吉思汗“借道伐金夏之策”,全诗198句,990字。


[3]明,宋濂,赵埙,王祎:《元史••本纪•太祖》,中华书局,1976年4月;《宋史纪事本末》卷90《蒙古取汴》


【多角度解读,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