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吉安公司注销登报办理步骤及费用(登报流程)

做三朝,◆見“做朝”。


一日三,三日九,◆謂逐日積纍,聚少成多。○[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搭幫一位本家借了我一筆本錢,叫我挑點零米賣,一日三,三日九,總多多少少賺得一點。”


一年三節(一年三节),◆指一年中的端午、中秋、春節。○《海上花列傳》第九回:“耐搭我一年三節生意包仔下來。”


一國三公(一国三公),◆一國之中有三個主公。比喻令出多門,事權不一。○《左傳‧僖公五年》:“孤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唐][劉知幾]《史通‧忤時》:“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資治通鑒‧東昏侯永元元年》:“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相作矣。”○[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四回:“武夫當道勢洶洶,一國三公誰適從。”


一二三,◆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傳[太上老君]授[張道陵]“三天正法”。後正一道多用此法驅鬼降妖。見《雲笈七籤》卷六。○《四游記‧果老殿中辨鹿》:“時有[葉法善]者,[嘉禾]人,世為道士,嘗遊[白馬山]古室,遇二仙人,授以正一二三之法,能制服怪鬼。”◆2.動作時口說數字以計數。習慣常至“三”止。○[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摺:“﹝正末﹞做出門科云:‘且住,私場演,官場用。若到[開封府]去,他不說時,如何是了?待俺試敲咱。這是盆沿兒。’做敲科云:‘一、二、三。’”◆3.猶言頭緒、辦法。○《雍熙樂府‧一枝花‧道情》套曲:“飄零的不知明暗,默默的自取勘。眼底渾無一二三,流落在江南。”◆4.原由。○[劉賓雁]《關東壽人傳》第二章:“無緣無故關了我一千多天了,我能不要求他們說出個一二三來。”◆补义条目■少许;一点点。○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掂詳了這廝趨蹌,身分便活脱下鍾馗一二三。”


一二不過三,◆犹言事不过三。○古龙《绝代双骄》第一一五章:“哈哈儿道:‘哈哈,常言道:“好事成双”,又道:“一二不过三”。三对新人一起成礼,日后这三对夫妇必定三多,多福多寿多子孙。’”


一而二,二而三,◆由一至二,由二至三。謂由此及彼聯想開去。○《紅樓夢》第一一三回:“﹝[寶玉]﹞由是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來,想到《莊子》上的話,虛無縹緲,人生在世,難免風流雲散,不覺的大哭起來。”◆补证条目■由一至二,由二至三。谓由此及彼联想开去。○《红楼梦》第二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爲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使可解釋這段悲傷。”


小三行,◆各衙门执事人夫的总称。○清裘行恕《醉太平游宦述怀说》套曲:“端祇爲案情中供看多潦草,没奈何打叠行裝上省跑。茶號房嚎,小三行找。”原注:“各衙門執事人夫爲小三行。”


五三,◆1.[五帝][三王]。○《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五三六經,載籍之傳,維風可觀也。”○[李善]注引《漢書音義》:“五,[五帝]也;三,[三王]也。”○[漢][揚雄]《羽獵賦》:“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宋]程大昌《考古編‧正朔一》:“五三遠矣,其傳政無幾,然猶有可考者,莫尚於《詩》《書》。”◆2.五星三辰。○[漢][荀悅]《申鑒‧俗嫌》:“或問五三之位,[周]應也;龍虎之會,[晉]祥也。”○[黃省曾]注:“五三,五星三辰。”◆3.約計數目之詞。猶言三五。○《魏書‧邢巒傳》:“彼土民望,[嚴]、[蒲]、[何]、[楊],非唯五三,族落雖在山居,而多有豪右,文學箋啟,往往可觀,冠帶風流,亦為不少。”○[唐][呂岩]《絕句》之十一:“學道須教徹骨貧,囊中只有五三文。”○《敦煌曲子詞‧劍器詞》:“聞賊勇勇勇,擬欲向前湯,心手五三箇,萬人誰敢當。”


說三分(说三分),◆[宋]代都市中說話(說書)題材之一。專說[三國]故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京瓦技藝》:“[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


事無三不成(事无三不成),◆謂辦事非經多次努力不會輕易成功。○《西游記》第八三回:“常言道:‘事無三不成。’你進洞兩遭了,再進去一遭,管情救出師父來也。”


事不過三(事不过三),◆謂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西游記》第二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箇下流無恥之徒。”○《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待制出身傳》:“太公叫媳婦:‘事不過三,又有人來得不好。’”


生三,◆指天地。語出《老子》:“一生二,二生三。”○[前蜀][杜光庭]《中元眾修金籙齋詞》:“散淳一之根,潛分步驟,鼓生三之氣,以制寰瀛。”




三子,◆同时齐名的三个人。(1)指明末清初诗人陈子龙、宋徵舆、李雯。○清吴伟业《梅村诗话》:“陳子龍字臥子,雲間華亭人……初與夏考功瑗公、周文學勒卣、徐孝廉闇公同起,而李舒章(雯)特以詩故雁行,號陳、李詩。繼得轅文(宋徵輿),又號三子詩,然皆不及。”■(2)指清广东诗人张锦芳、冯办理敏昌、胡亦常。○《清史稿文苑传二张锦芳》:“〔張錦芳〕與欽州馮敏昌、同邑胡亦常稱‘嶺南三子’。”■(3)指清广东诗人张维屏、黄培芳、谭敬昭。○《清史稿文苑传三张维屏》:“張維屏字子樹,番禺人。工詩,計偕入都,翁方綱嘗異之。與黄培芳、譚敬昭稱‘粤東三子’。”


三种(三種),◆[宋]名將[种世衡]之子,[种古]、[种諤]、[种診]三兄弟的合稱。○《宋史‧种世衡傳》:“子[古]、[諤]、[診],皆有將材。○[關中]號曰‘三[種]’。”


三之日,◆[夏]曆正月。○《詩‧豳風‧七月》:“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孔]傳:“三之日,[夏]正月也。”


三遠(三远),◆中國畫表現遠山的三種技法。○[宋][郭熙]《山水訓》:“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明][陶宗儀]《輟耕錄‧寫山水訣》:“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注销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三有,◆1.佛教語。謂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佛教認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謂之有。○[南朝][梁武帝]《游鍾山大愛敬寺》詩:“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唐][李邕]《海州大雲寺禪院碑》:“湛四禪於中道,超三有以上徵。”○《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以此不盡功德,上報四恩登报,下資三有。”◆2.指仁慈、節儉、不為天下先這三種美德。○[隋][王通]《中說‧魏相》:“[仇璋]謂[薛收]曰:‘子聞三有七無乎?’……[薛收]曰:‘請聞三有。’[璋]曰:‘有慈,有儉,有不為天下先。’”


三一,◆1.傳說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2.道家語。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雲笈七籤》卷四九:“三一者,精、神、氣混三為一也。”◆3.指基督教所宣稱的三位一體之說。○[唐][景凈]《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序》:“總玄樞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歟!”參閱“三位一體”。


三言之道,◆三句為政之道。○《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孔穎達]疏:“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者,則上經‘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是也。”


三言,◆1.三句話。○《左傳‧昭公十四年》:“[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寬[魯國],[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猶義也乎?”○《呂氏春秋‧慎小》:“[齊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稱賢,群臣皆說。去肉食之獸;去食粟之鳥;去絲罝之網。”○[高誘]注:“是三言也。”○《宋史‧蘇軾傳》:“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2.三個字。○《戰國策‧齊策一》:“[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郭靖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3.指三言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六言起於[漢]司農[谷永],三言起於[晉][夏侯湛]。”◆4.指[明][馮夢龍]纂輯的三種短篇小說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三小子,◆1.舊稱供僕人差遣的奴僕為“三小子”。○《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三小子倒上茶來,還站起來同他呵一呵腰,說一聲‘勞駕’。”◆2.排行第三的兒子。


三相,◆1.三位丞相。指[漢代][朱博]、[平當]、[王嘉]。○《漢書‧孔光傳》:“[光]退閭里,杜門自守。而[朱博]代為丞相,數月,坐承[傅太后]指妄奏事自殺。○[平當]代為丞相,數月薨。○[王嘉]復為丞相,數諫爭忤指。旬歲間閱三相,議者皆以為不及[光]。”○[南朝][齊][謝朓]《秋夜講解》詩:“六龍且無藉,三相寧久長。”◆2.三位丞相。指[唐代][張嘉貞]、[張延賞]、[張弘靖]。○[唐][李綽]《<尚書故實>序》:“賓護尚書[河東][張公],三相盛門,四朝雅望。”參見“三相張家”。3.[唐]代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首腦。○[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玄宗]時,以[林邑國]進白鸚鵡,慧利之性特異常者,因暇日以金籠飾之,示於三相。上再三美之。”


三物,◆1.猶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藝。○《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鄭玄]注:“物猶事也。”○《左傳‧襄公三年》:“[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明][宋濂]《送鄧貫道還雲陽序》:“《周官》之制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所謂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藝是也。”○[清][曾國藩]《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縣有司不知三物為何事,而教民之任,獨以責之學政與校官。”◆2.三種物類。指豕、犬、雞。○《詩‧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詛爾斯。”○[毛]傳:“三物,豕、犬、雞也。”○[清][錢謙益]《吳德輿次東坡獄中寄子由韻,作丁丑紀聞詩,感而和之》:“孤身豈合投豺虎,三物何當詛犬雞。”◆3.三種。○《墨子‧公孟》:“[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恭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三五門(三五门),◆[晉]時部分地區實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時因稱必須服役的人家為“三五門”。○《宋書‧武念傳》:“[武念],[新野]人也。本三五門,出身郡將。”


三五,◆I謂十五天。○《禮記‧禮運》:“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後以指農曆月之十五日。○《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三五明月滿,四五詹兔缺。”○[宋][賀鑄]《侍香金童》詞:“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欄干,斷腸千里。”○[清]林則徐《中秋眺月有作》詩:“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2.指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宋][李清照]《永遇樂》詞:“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宋][劉辰翁]《永遇樂‧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詞為之涕下》詞:“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3.謂十五歲。[晉][陶潛]《雜詩》之十二:“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唐][王翰]《飛燕篇》:“可憐女兒三五許,丰茸惜是一園花。”○[明][何景明]《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王闓運]《采芬女子墓志銘》:“芳辰三五,方[洛陽]而自嬌;闌干十二,弔[姮娥]而微歎。”◆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謂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五百年一大變。《史記‧天官書論》:“為國者必貴三五。”○[司馬貞]索隱:“三五,謂三十歲一小變,五百歲一大變。”◆5.指三皇五帝。《楚辭‧劉向<九嘆‧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辟紀。”○[王逸]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宋][歐陽修]《憎蚊》詩:“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清][錢謙益]《大司馬吉安茂明李公參贊留務序》:“主上神聖,度越三五。”◆6.指三王五霸。《楚辭‧九章‧抽思》:“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王逸]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姜亮夫]校注:“[戰代]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7.指三辰五星。《史記‧天官書論》:“為天數者,必通三五。”○[司馬貞]索隱:“案:三謂三辰,五謂五星。”○[晉][葛洪]《抱樸子‧勖學》:“考七耀之盈虛,步三五之變化。”○《雲笈七籤》卷二十:“九靈交度,三五相推。”◆8.指三正五行。《黃庭內景經‧五行》:“五行相推反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梁丘子]注:“《玄妙經》云:三者,在天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為珠、玉、金,名曰三寶;在人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懷五行,故曰三五……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遠,三五復返。’”◆9.指三才五常。[晉][陶潛]《感士不遇賦》:“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逯欽立]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義、禮、智、信。”◆10.指三所五位。《詩‧大雅‧大明》“燮伐大[商]”[漢][鄭玄]箋:“協步骤和伐[殷]之事,謂合位三五也。”○[孔穎達]疏:“言正合會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歲、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謂之五位。星、日、辰在北,歲在南,月在東,居三處,故言三所。”○《漢書‧敘傳上》:“東鄰虐而殲仁兮,王合位虖三五。”○[顏師古]注:“[應劭]曰:‘東鄰,[紂]也。殲,盡也。王,[武王]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國語》歲、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謂歲、日、月、辰、星也。三所,謂[逢公]所憑神,[周]分野所在,[后稷]所經緯也。”◆11.指三田五臟。《黃庭內景經‧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間,立坐室外三五玄。”○[梁丘子]注:“謂八景及二十四真神營護人身,則三田五藏真氣調柔無災病也。”◆12.九宮術謂三生五死。《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李善]注:“《抱樸子‧軍術》曰:大將軍當明案九宮,視年在宮,常就三居五;五為死,三為生,能知三五,橫行天下。”○[唐][劉禹錫]《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獨善雞鳴、彈長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13.指參宿和昴宿。《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上》:“三五,舉其數也;參昴,著其名也。”舊說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毛]傳:“三,心;五,噣。四時更見。”○[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一:“天漢迴西流,三五正從橫。”◆14.[晉]時徵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區實行五丁抽三制,後因稱發人徵役為“三五”。《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又敕[河]南四州具南師之備,[并]、[朔]、[秦]、[雍]嚴西討之資,[青]、[冀]、[幽州]三五發卒。”○《宋書‧孝義傳‧孫棘》:“[世祖大明]五年,發三五丁,弟[薩]應充行。”○《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又[梁]興以來,發人徵役,號為三五。”◆15.約舉之數。表示數目不多。[唐][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還西京》詩:“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水滸傳》第二回:“[朱武]、[陳達]、[楊春]三個頭領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柵,只帶三五個做伴。”○[清][朱彝尊]《<騰笑集>自敘》:“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賦詩。”○[沈從文]《生存》:“長案旁坐下了三五個車夫。”◆II謂三令五申。○[南朝][梁][江淹]《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所統郡縣,便普三五;咸依舊格,以赴戎麾。”○[胡之驥]彙注:“三五,猶《孫子兵法》所謂三令五申之教。”


三無(三无),◆1.謂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禮記‧孔子閑居》:“[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孔穎達]疏:“此三者,皆謂行之在心,外無形狀,故稱無也。”○[晉][陸雲]《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五有三無,匪君不極。”◆2.佛教語。指空、無相、無作。亦泛指佛法。○[唐][王勃]《釋迦佛賦》:“恩霑九有,行洽三無。”


三烏(三乌),◆複姓。○[漢]有[三烏群]。見《通志‧氏族三》。○[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宗室書》:“[三烏][五鹿],時事無恒;[東郭][西門],遷訛非一。”


三頭(三头),◆科舉考試三試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試為解頭,進士試為狀頭,博學宏詞及制科試為敕頭。○[唐][章孝標]《錢塘贈武翊黃》詩:“花錦文章開四面,天人科第占三頭。”○[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武翊黃]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三頭’。冠於一時。”○[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乾隆]辛丑,[長洲][錢棨]適占三頭。”參見“三元”。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合稱。○[清][鈕琇]《觚賸續編‧三通》:“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也。”


三天使,◆佛教謂老、病、死三苦為[閻摩王]的三使者。按,閻摩王為管理地獄之王。○《起世經‧地獄品》:“有三天使在於世間,何等為三?所謂老、病、死。”


三天,◆1.我國古代關於天體的學說,有渾天、宣夜、蓋天三家,稱為“三天”。○《宋書‧律曆志序》:“《天文》雖為該舉,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說,紛然莫辨。”詳“渾天”、“宣夜”、“蓋天”。2.道教稱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為三天。○《漢武帝內傳》:“是三天上元之官,統領十萬。”○《海內十洲記‧方丈洲》:“[方丈洲]在[東海]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雲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3.佛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天。○[唐][李白]《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王琦]注:“三天,謂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明][何景明]《詠天寧寺塔》詩:“鏡現三天象,珠含四日光。”◆4.泛指天空。○《西游記》第十六回:“[行者]道:‘你不曾見夜間那火,光騰萬里,亮透三天,且休說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見了。’”◆5.指[清]代皇子及諸王公讀書的前、中、後三殿。○[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世稱上齋曰三天,蓋由從前列聖每歲駐蹕[澄清園],諸王公即讀書園廬,其地為殿三層,皆有[世宗]皇帝御書匾額,前曰‘前垂天貺’,謂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謂之中天;後曰‘後天不老’,謂之後天,統謂之三天。”


三台(三臺),◆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摺:“望[黃河]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唐][高適]《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嶽尚分憂。”○[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摺:“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階,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清][陳夢雷]《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三公”。


三說法(三说法),◆[宋][乾興]以來,西北兵餉不足,募商人輸納芻粟,官府給券,而以茶償之。後又益以東南緡錢、香藥、犀齒,謂之三說法。○[天聖]元年曾罷此法,後又一度復行。見《宋史‧食貨志下五》。○[宋][范仲淹]《奏論陝西兵馬利害》:“或聞以三說之法可以備邊……縱許於[陝西][河東路]以三說入中,既緣客商未多,且可少助糧草而已。”


三事,◆1.三件事。所指隨文而異。指正德、利用、厚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孔穎達]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當諧和之。”○[唐][韓愈]《請上尊號表》:“由是五穀歲登,百瑞時見,六府三事,惟序惟歌。”○[章炳麟]《辨詩》:“《九歌》者與六詩同列,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此則山川之頌,江海之賦,皆宜在《九歌》後。”◆2.三件事。所指隨文而異。指倡德、和亂、終齊。○《逸周書‧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亂,三終齊。”◆3.三種官職。○《書‧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三事,三職也。為任人、準夫、牧夫之職,故曰‘作三事’。”◆4.指三公。○《詩‧小雅‧雨無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孔穎達]疏:“三事大夫為三公耳。”○《漢書‧韋賢傳》:“天子我監,登我三事。”○[顏師古]注:“三事,三及公之位,謂丞相也。”○[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唐][許渾]《聞開江宋相公申錫下世》詩:“位極乾坤三事貴,謗興華夏一夫冤。”參見“三公”。◆5.三件。○[明][葉盛]《水東日記‧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處補,一枝藜杖伴身閑。”


三士,◆1.指[春秋][晉]之[狐偃]、[趙衰]、[賈佗]。○《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文公]﹞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宋][馬永易]《實賓錄‧三士》:“[晉公子]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謂[狐偃]、[趙衰]、[賈佗]。”◆2.指古之[許由]、[巢父]、[池主]三隱者。○《藝文類聚》卷三六引[三國][魏][曹植]《許由巢父池主贊》:“[堯]禪[許由],[巢父]是恥。穢其圂聽,臨河洗耳。○[池主]是讓,以水為濁。嗟此三士,清足厲俗。”◆3.指[春秋][齊]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勇而無禮,[晏子]認為將危害國家,准備除掉他們,請[景公]賜三人二桃,論功而食。三人相爭不下,皆不食桃,自剄死。事見《晏子春秋‧諫下二四》。○[三國][蜀][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元][張可久]《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曲:“殺三士,因二桃,不如[五柳]莊前臥。”


三時(三时),◆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杜預]注:“三時,春、夏、秋。”○[唐][元稹]《茅舍》詩:“我欲他郡長,三時務耕稼。”○《新唐書‧劉蕡傳》:“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2.夏至後半個月。○[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明][周之璵]《農圃六書‧占候‧五月占》:“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3.早、午、晚。○[唐][高適]《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磬,宛如梵宮。”○[清][龔自珍]《尊隱》:“日有三時,一曰蚤時,二曰午時,三曰昏時。”◆4.[印度]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5.佛教謂[釋迦牟尼佛]逝世後,佛法將經歷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南朝][陳][慧思]《立誓願文》。○[唐][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行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唐][牟融]《送僧》詩:“三生塵夢醒,一錫衲衣輕。”○[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三摺:“三生夢斷九泉幽,兄弟也誰想你一日無常萬事休。”○[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葛巾》:“幸蒙垂盼,緣在三生。”


三神,◆1.指天神、地祇、山岳。○《史記‧司馬相如傳》:“挈三神之驩,缺王道之儀办理,群臣恧焉。”○[司馬貞]索隱引[如淳]曰:“謂地祇、天神、山岳也。”○《漢書‧揚雄傳上》:“感動天地,逆釐三神。”◆2.道教指人體三丹田之神。○《黃庭內景經‧隱影》:“三神之樂由隱居,倏欻遊遨無遺憂。”○[梁丘子]注:“三神,三丹田之神也。”◆3.指三尸神。○《黃庭外景經‧中部經》:“外本三陽物自來,內拘三神可長生。”神,一本作“陰”。


三身,◆1.傳說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海外西經》:“[三身國]在[夏后啟]北,一首而三身。”○《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丈夫民]、[奇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2.佛教語。說法不一。通常指法身、報身和化身(或應身)。乃成佛所證之果。○《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權德輿]《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諭三身。”○《朱子語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迦]之本性也;報身者,[釋迦]之德業也;肉身者,[釋迦]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


三上,◆1.指馬上、枕上、廁上。○[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清][趙翼]《寄題法梧門祭酒詩龕圖》詩:“[杜]詩萬里行,[歐]詩三上成。”○[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四:“[魏善伯]徵士,題[范覲公]中丞廁云:成文自古稱三上,作賦於今過十年。”◆2.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宋][梅堯臣]《依韻和胡舍人見唁》:“校文豈論居三上,賦分由來本下中。”


三三五五,◆三個五個聚集在一起。○[唐][李白]《采蓮曲》:“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宋][蘇軾]《浣溪沙》詞:“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三國演義》第四八回:“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頭接耳而說。”○[柳青]《銅墻鐵壁》第七章:“[蘭英]和[銀鳳]們招呼着眾婦女,三三五五走了。”


三三節(三三节),◆即上巳節。古人於農曆三月三日有修禊之俗,故稱。○[元][薩都剌]《春日侍駕游香山》詩:“三三節近晴光穩,滿進[虞]廷萬歲觴。”參見“上巳”。


三三,◆1.謂三乘以三。○《宋書‧律曆志上》:“黃鍾之律長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長二尺七寸,古之制也。”◆2.童謠名。○[宋][蘇軾]《會雙竹席上奉答開祖長官》詩:“算來九九無多日,唱着三三憶舊遊。”○[王文誥]輯注引[馮應榴]曰:“《唐書》童謠:打麥三三三。”○[明][袁宏道]《法華庵同諸開士限韻》:“農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3.指三三徑。○[清][曹寅]《寄題東園》詩之六:“桃塢下多蹊,三三別一徑。”參見“三三徑”。◆4.三同、三讓、三虞的合稱。○《逸周書‧酆謀》:“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二道不毆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嗚呼!允從三三無咈,厥徵可因。’”[孔晁]注:“言三讓、三同、三虞無違,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三日五朝,◆三五天。指很少的日子。○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我多待不的三日五朝,將他那左解的冤讎報。”


三日,◆1.三天。○《易‧蠱》:“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2.一個月的第三天。○[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3.指三月三日上巳節。○[晉][潘尼]《三月三日洛水》詩:“聊為三日遊,方駕結龍旂。”


三人行(三人行,必有我师),◆謂到處有老師,應善於向人學習,取長補短。○《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王通訊][雷禎孝]《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但要善於從別人的成功裏吸取營養,還要善於從別人的失敗裏領取教訓。”


三青子,◆胡鬧;無賴。○《相聲傳統作品選‧夢中婚》:“這話可三青子,為跳井還拜盟把兄弟呀!”如:他再要跟我耍三青子,我就不客氣了。


三青鳥(三青鸟),◆1.傳說中的仙鳥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鳥。”○[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五:“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清][王夫之]《九昭》:“介三青鳥以先鳴兮,誅鳳凰於[西母]。”◆2.借指使者。○[唐][李白]《相逢行》:“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


三氣(三气),◆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氣。○[唐][吳筠]《高士詠‧混元皇帝》:“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氣初。”○[前蜀][杜光庭]《忠州謁禹廟醮詞》:“三氣肇胎,九元裁質。”按,《廣雅‧釋天》:“太初,氣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為精,濁者為形也。太素,質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三氣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中和為萬物。”參閱《易緯‧乾鑿度》。2.指天、地、人之氣。○《宋書‧禮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應天地三氣三色。”○《小學紺珠‧藝文‧三墳》引[漢][馬融]曰:“三氣,天、地、人之氣。”◆3.道教語。指太陰、太陽、中和之氣。○《太平經‧名為神訣書》:“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故當深知之。”◆4.道教語。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氣。○《黃庭內景經‧呼吸》:“留胎止精可長生,三氣右徊九道明。”○[梁丘子]注:“三氣,謂三丹田之氣。”◆5.中醫指六氣中的第三氣,即暑氣,屬於相火。○《醫宗金鑒‧運氣要訣‧六氣勝復歌》“邪氣有餘必有復,勝病將除復病萌”注:“時有常位者,謂勝之時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氣以至三氣,此為勝之常也。”


三平,◆[明][馬森]、[鄭曉]、[周延]三人屢平疑獄,時稱“三平”。○《明史‧馬森傳》:“﹝[馬森]﹞屢駁疑獄,與刑部尚書[鄭曉]、都御史[周延]稱為‘三平’。”


三鳥(三鸟),◆古代神話中[西王母]身邊的三隻青鳥。亦為使者的泛稱。○《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郭璞]注:“皆[西王母]所使也。”○[漢][劉向]《九嘆‧憂苦》:“三鳥飛以自南兮,覽其志而欲北。”○[洪興祖]補注:“三鳥,[王母]使者。”○[南朝][梁][江淹]《陸平原羈宦》詩:“願言寄三鳥,離思非徒然。”○[唐][李益]《長社竇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詩:“旦隨三鳥去,羽節凌霞光。”


三木,◆古代加在犯人頸、手、足上的三件刑具。○《漢書‧司馬遷傳》:“[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顏師古]注:“三木,在頸及手足。”○《後漢書‧馬援傳》:“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李賢]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明][張煌言]《虜廷以余倡義既久波累親朋搒掠備至聞之泫然》詩:“所悲諸父行,斑白攖三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三明,◆1.道教以日月星為天之三明,耳目口為人之三明,文章華為地之三明。○《黃庭內景經‧五行》:“三明出華生死際。”○[梁丘子]注:“天三明日月星,人三明耳目口,地三明文章華。是生死之際。”◆2.指三個人。指[東漢]“[涼州]三[明]。”○《後漢書‧段熲傳》:“[熲]字[紀明]……初[熲]與[皇甫威明]、[張然明],並知名顯達,京師稱為[涼州]三[明]云。”○[宋][黃庭堅]《次韻劉景文登鄴王臺見思》之四:“路尋西九曲,人似[漢]三[明]。”◆3.指三個人。指[晉]代“中興三明”。○《晉書‧諸葛恢傳》:“[諸葛恢]字[道明]……[穎川][荀闓]字[道明],[陳留][蔡謨]字[道明],與[恢]俱有名譽,號曰‘中興三明’。人為之語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4.佛教語。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氣茂三明,情超六人。”○[李周翰]注:“三明,謂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參見“三達”。◆补证条目■道教以日月星为天之三明,耳目口为人之三明,文章华为地之三明。○《太平经不忘诫长得福诀》:“天以三明名日月星,下照中和及地下,無有懈息。”


三面人,◆神話中一頭三面的人。○《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郭璞]注:“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


三面,◆1.三個方向,三方面。○《漢書‧張良傳》:“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2.指傳統戲劇中的丑角。○[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


三門(三门),◆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門。○《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鄭玄]注:“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孫詒讓]正義:“云‘天子十二門’者,四旁各三門,總十二門。”◆2.古代諸侯宮殿有三門:庫門、雉門、路門。○《禮記‧明堂位》“天子應門”[漢][鄭玄]注:“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與!”[孔穎達]疏:“此經有庫門、雉門,又《檀弓》云:‘[魯莊公]之喪,既葬,而絰不入庫門。’[定]二年‘雉門災’。是[魯]有庫、雉,則又有路門,可知[魯]既有三門,則餘諸侯亦有三門。”○[清][夏炘]《學禮管釋‧釋廟位昭穆》引[敖繼公]曰:“諸侯三門庫、雉,路。則庫門為大門,左宗廟,右社稷。”○[清][龔自珍]《燕昭王求仙臺賦》:“重以三門六衢,上輦蓾車,下不通清渠。”◆3.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種途徑:禽門、人門、聖門。○[漢][揚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門:由於情欲,入自禽門;由於禮義,入自人門;由於獨智,入自聖門。”◆4.占驗家立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為八門。以休、生、開三門為吉,餘為凶,故以“三門”指休門、生門、開門,取其吉義。○《奇門遁甲‧四時通用八門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從開、休、生三門,大吉。”○《後漢書‧文苑傳‧高彪》:“天有太一,五將三門;地有九變,丘陵山川。”○[李賢]注:“《太一式》:‘凡舉事皆欲發三門,順五將。’發三門者,開門、休門、生門。”○[唐][玄宗]《賜道士鄧紫陽》詩:“《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後世行師臨戰,仿休、生等八門而布陣,三門所指亦同。○[南朝][梁簡文帝]《從軍行》:“三門應遁甲,五壘學神兵。”○[唐][楊炯]《昭武校尉曹通神道碑》:“登壇拜將,授鉞行師,開《太乙》之三門,閉《陰符》之六甲。”◆5.指寺院大門。○《釋氏要覽‧住處》:“凡寺院有開三門者,只有一門亦呼三門者何也?《佛地論》云:‘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大宮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脫門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門入也。”○[北周][庾信]《至老子廟應詔》詩:“三門臨[苦縣],九井對[靈谿]。”○[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二摺:“呀!他在我三門下寫下兩句詩。”○[明][何景明]《游洪法寺塔園土山》詩:“三門上岌嶪,玉柱撐雲露。”◆6.泛指大門或外門。○《紅樓夢》第五二回:“成年家只在三門外頭混,怪不得不知道我們裏頭的規矩。”◆7.山名。一名[三門山],又名[砥柱]。在[河南][陝縣]東北的[黃河]之中。其山有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三門,故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山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唐][黃滔]《融結為河岳賦》:“[三門]九曲,競呈昇沒之源;[太華]維[嵩],交闢奔衝之路。”○[金][王渥]《三門津》詩:“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




三老,◆1.古代掌教化之官。鄉、縣、郡均曾先後設置。○《禮記‧禮運》:“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史記‧陳涉世家》:“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漢書‧高帝紀》上:“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後漢書‧循吏傳‧王景》:“父[閎]為郡三老。”◆2.指國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書‧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朱右曾]校釋:“三老,國老也。謂致仕者。”○《周書‧儒林傳序》:“下詔尊太傅[燕公]為三老。”參見“三老五更”。3.[東漢]赤眉農民起義軍最高首領的稱號。○《後漢書‧劉盆子傳》:“[琅玡]人[樊崇]起兵於[莒],眾百餘人轉入[太山],自號三老。”○《資治通鑒‧漢光武建武元年》:“諸三老、從事皆大會。”○[胡三省]注:“赤眉諸帥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4.指上壽、中壽、下壽。○《左傳‧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杜預]注:“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黃老君。○《黃庭內景經‧脾部》:“注念三老子輕翔。”○[梁丘子]注:“三老謂元老、玄老、黃老之君也。”◆6.柁工。○[唐][杜甫]《撥悶》詩:“長年三老遙憐汝,捩舵開頭捷有神。”○[仇兆鰲]注:“[蔡]注:‘峽中以篙師為長年,舵工為三老。’[邵]注:‘三老,捩船者,長年,開頭者。’”[宋][陸游]《入蜀記》五:“問何謂長年三老,云梢工是也。”○[清][沈受宏]《九龍灘》詩:“長索條分眾攬舟,獨把操篙付三老。”◆7.稱三個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所指不一。○[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下‧三老》謂[文彥博]、[張方平]、[范鎮]為國之三老,[傅堯俞]、[范純仁]、[劉摯]為[和州]三老。○《元史‧張德輝傳》:“﹝[張德輝]﹞與[元裕]、[李冶]游[封龍山],時人號為‘龍山三老’云。”○《明史‧文苑傳四‧唐時升》:“﹝[唐時升]﹞與里人[婁堅]、[程嘉燧]並稱曰‘練川三老’。”◆8.泛指有聲望的老人。○[清][趙翼]《謁補山制府奉呈》詩:“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清][金和]《圍城紀事六吟‧警奸》:“往往當路橫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补义条目■指清初辽东诗人陈景元、戴亨、长海。○《清史稿文苑传二陈景元》:“陳景元,字石閭,漢軍鑲紅旗人。詩擬孟郊、賈島,有《石閭集》。與戴亨、長海爲‘遼東三老’。”


三君,◆1.指[春秋]時[魯國][宣公]、[成公]、[襄公]三國君。○《左傳‧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明][楊慎]《季文子三思》:“[季文子]相三君,其卒也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左氏]侈然稱之。”◆2.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竇武]、[劉淑]、[陳蕃]。○《後漢書‧黨錮傳序》:“[竇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彊於犯上,[李元禮]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清]《今世說‧德行》:“時論其([嚴顥亭])名,在三君八俊之間。”◆3.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諶]。○《後漢書‧陳紀傳》:“弟[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唐][張說]《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公([韋嗣立])考侍中,為國元輔,兄[承慶],當代齊名。咸以令德,繼和金鼎;[扶陽]二相,[陳氏]三君,復追美矣。”◆4.指[明]末東林黨的[趙南星]、[鄒元標]和[顧憲成]。見《明史‧趙南星傳》。◆5.指三茅君。○[唐][陸龜蒙]《閑居雜題‧飲岩泉》詩:“已甘[茅洞]三君食,欠買[桐江]一朵山。”詳“三茅君”。◆补义条目■指清初申涵光、殷岳、张盖。○《清史稿文苑传一申涵光》:“〔涵光〕歸里,事親課弟,足跡絶城市,日與殷岳及同里張蓋相往來酬和,人號爲‘廣平三君’。”◆指清初诗人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清王士禛《渔洋诗话》:“南海耆舊,屈大均翁山、梁佩蘭藥亭、陳恭尹元孝齊名,號三君。”


三舉(三举),◆1.三次殺牲備膳。舉,殺牲盛饌。○《周禮‧天官‧膳夫》:“王齊日三舉。”○[孫詒讓]正義:“王齊日,朝食蓋用大牢,日中及夕食,則或少牢或特牲,故云三舉。”◆2.謂哭泣三次。○《孔叢子‧陳士義》:“﹝[郈成子]﹞聞[甯喜]作難,右宰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3.三度舉事。○《新五代史‧梁臣傳‧敬翔朱珍等傳論》:“蓋自[高駢]死,[唐]以[梁]兼統[淮南],遂與[孫]、[楊]爭,凡三十年間,三舉而三敗。”◆4.指三期科考。○《宋史‧選舉志一》:“﹝[乾德]元年﹞定諸州貢舉條法及殿罰之式:進士‘文理紕繆’者殿五舉,諸科初場十‘不’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十‘不’殿三舉,第一至第三場九‘不’並殿一舉。”不,指文理不通。殿三舉,即指停止科考資格三期。○[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科場‧預傳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試,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則三舉矣。”


三居,◆古代依罪行的輕重分別將犯人流放到遠近不同的三個地方。○《書‧舜典》:“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孔]傳:“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五居之差,有三等之居。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


三經(三经),◆1.謂天時、地利、人和。○《管子‧版法》:“凡將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經既飭,君乃有國。”○[郭沫若]集校:“三經,謂天時、地利、人和。‘正彼天植’,地利也;‘風雨無違’,天時也;‘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2.儒家的三部經書。指《易》、《詩》、《春秋》。○《漢書‧五行志下之下》:“是故聖人重之,載於三經。”○[顏師古]注:“謂《易》、《詩》、《春秋》。”◆3.儒家的三部經書。指《詩》、《書》、《周禮》。○[王安石]曾撰《毛詩義》、《尚書義》、《周官新義》,合稱《三經新義》。○[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制科詞賦三經宏博》:“詞賦既罷,而士之所習者皆三經。所謂三經者,又非聖人之意,惟用[安石]之說以增廣之,各有套括。”◆4.儒家的三部經書。指《孝經》、《論語》、《孟子》。○《宋史‧藝文志一》有[劉元剛]《三經演義》,[清][黃丕烈]輯《三經音義》,均指上述三書。◆5.指《詩》六義中的賦、比、興。○《朱子語類》卷八十:“三經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一說指《風》、《雅》、《頌》。○[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風、雅、頌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是為《詩》之三經。”


三節人(三节人),◆見“三節人從”。


三節(三节),◆1.三惡人。指[蚩尤]、[五觀]、[殷紂]。○《逸周書‧嘗麥》:“諸正敬功,爾頌審三節。”○[孔晁]注:“三節,[蚩尤]、[五觀]、[殷紂]也。”○[五觀],[夏][啟]之子。2.三鎮節度使。○[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五代史五‧三節》:“[開平]四年,[鏐]([錢鏐])游衣銀軍,作還鄉歌曰:‘三節還鄉兮掛錦衣。’三節者,[鏐]在[唐]已領[鎮海][鎮東]兩軍節度,入[梁]又兼[淮南]也。”◆3.三段。○[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歷代漕運考》:“[唐]時漕運,大率三節,[江][淮]是一節,[河南]是一節,[陝西]到[長安]是一節。”◆4.舊俗稱端午、中秋、春節為三節。舊時工商界多於三節結算賬目。○[老舍]《駱駝祥子》四:“車租,他的比別家的大,可是到三節他比別家多放着兩天的份兒。”


三家,◆1.極言人戶之少。○《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戶說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宋][陸游]《野意》詩:“隄長逾十里,村小只三家。”◆2.指[春秋][魯]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公司[朱熹]集注:“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鄉興賢能論》:“天欲[魯]以[孔子]代三家。”◆3.指[春秋][晉]之三卿[韓]、[趙]、[魏]。○《鶡冠子‧武靈王》:“三家用此而[智氏]亡,[韓]用此而東分。”○《史記‧天官書》:“三家分[晉],並為戰國。”◆4.指[漢]代傳《詩》的[齊]、[魯]、[韓]三派。○《漢書‧藝文志》:“[漢]興,[魯][申公]為《詩》訓詁,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官。”◆5.指[漢]代傳《尚書》的[歐陽]、[大夏侯]、[小夏侯]三派。○《後漢書‧劉陶傳》:“[陶]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李賢]注:“三家謂[夏侯建]、[夏侯勝]、[歐陽和伯]也。”◆6.指解說《春秋》的[左氏]、[公羊]、[穀梁]三派。○[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緒言:“於《春秋》,則採三家之精華,斥[安國]之迂謬。”◆7.指古代天文學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派。○《晉書‧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8.指三皇。○《後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李賢]注:“三家,三皇也。”◆9.指[夏]、[商]、[周]。○[漢][王充]《論衡‧正說》:“案《禮》,[夏]、[殷]、[周]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漢][王符]《潛夫論‧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參見“三代”。


三黃(三黄),◆即三簧鎖。○《白雪遺音‧玉蜻蜓‧認母》:“那[志貞],又從房中擱板上取下一隻拜匣,開了三黃,取出一塊小小木牌。”


三護(三护),◆舊謂女子幼小依賴父母,出嫁依賴丈夫,老邁依賴兒子。○[唐][慧苑]《華嚴經音義》卷下:“護謂三護,亦曰三監。女人志弱,故藉三護:幼小父母護,適人夫婿護,老邁兒子護。”○[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女人三護》:“按儒者所謂三從,佛書謂之三護。”參見“三從”。


三后,◆1.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後。(1)指[禹]、[湯]、[文王]。○《楚辭‧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謂[禹湯][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詩‧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於京。”○[毛]傳:“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為庶。”○[杜預]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公司○《淮南子‧人間訓》:“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后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5)指[周公]、[君陳]、[畢公]。○《書‧畢命》:“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畢公])克成厥終。三后協心,同底於道。”(6)指[伯夷]、[禹]、[后稷]。○《書‧呂刑》:“乃命三后,恤功於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植嘉穀。”(7)指[夏桀]、[殷辛]、[周幽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及三后,媱妃亂主。”○[張載]注:“三后,[夏]、[殷]、[周]也。”○[劉良]注:“三后,[桀]、[紂]、[幽王]。”(8)指[漢]之[宣帝]、[景帝]、[文帝]。........2.指[漢]代的三個皇后。○《後漢書‧王暢傳》:“三后生自[新野]。”○[李賢]注:“[光烈皇后]、[和帝][陰后]、[鄧后],並[新野]人。”


三行,◆I祝酒三次。○[漢][揚雄]《法言‧修身》:“賓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華乎?”○《後漢書‧方術傳上‧楊由》:“酒若三行,便宜嚴駕。”○《宋史‧樂志十三》:“醆斝三行,盛儀斯舉。”◆2.三種德行。《周禮‧地官‧師氏》:“﹝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II[春秋]時用戰車作戰,[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晉國]為抵禦狄族,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增設三支步兵,稱“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軍戰車作戰,兩者合稱六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杜預]注:“晉置上、中、下三軍,今復增置三行,以辟天子六軍之名。”◆2.舊指廚夫、油夥及茶房。


三過筆(三过笔),◆謂捺筆有三次波折。○[唐][歐陽詢]《八訣》:“一波常三過筆。”○[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圓法》:“三過筆中又有三過,如水波之起伏。”


三過(三过),◆1.三次路過。○《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2.三種過失。○《淮南子‧齊俗訓》:“子之賓獨有三過:望我而笑,是攓也;談語而不稱師,是返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宋][黃庭堅]《山谷題跋‧士大夫食時五觀》:“治心養性,先防三過: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日食不知食之所從來則癡。”◆3.書法之三折勢。○[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


三國(三国),◆指[東漢]後出現的[魏]、[蜀]、[吳]鼎立的歷史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始,到280年[吳]亡止。或將[漢獻帝]在位的年代(189)亦計入該期。亦以指[魏]、[蜀]、[吳]。○[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國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志》。”○[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談《春秋》者則不知[宗周]既隕,而人有六雄;論《史》、《漢》者不悟[劉氏]云亡,而地分三國。”○[元][薩都剌]《登北固城樓》詩:“[六朝]文物隨流水,[三國]江山獨倚樓。”○[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三:“凡[三國]、[六朝]各史,俱包在內。”


三歸(三归),◆1.娶三姓女子。○《論語‧八注销佾》:“[管氏]有三歸。”○[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漢書‧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歸。”○[顏師古]注:“三歸,三姓之女。”○[宋][蘇軾]《東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六嬖之禍,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關於“三歸”的解釋尚有數說:(1)三處家庭。○[俞樾]《群經平議‧論語一》:“所謂三歸者,即從[管仲]言,謂[管仲]自朝而歸,其家有三處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內雜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章炳麟]《封建考》:“[管仲]讓不忘上,而家有[三歸]反坫。案《春秋》書‘城[小穀]’,文不係[齊],則[管氏]亦比關內侯也。”(3)臺名。○[漢][劉向]《說苑‧善說》:“[管仲]故築[三歸]之臺,以自傷於民。”○[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論語》:“《說苑》:‘[管仲]築[三歸]之臺,以自傷於民。’﹝[朱熹]﹞《集註》取之。”(4)指按常例繳納給公家的市租。○[清][郭嵩燾]《釋三歸》:“此蓋《管子》九府輕重之法,當就《管子》書求之。○《山至數》篇曰:‘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三歸之名,實本於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2.亦作“三皈”。佛教語。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晉][法顯]《佛國記》:“[彌勒]出世,初轉法輪時,先度[釋迦]遺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齋法供養三寶者。”○《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明][高濂]《玉簪記‧投庵》:“但願你受着五戒三皈,說甚麼琛縭金翠。”


三官錢(三官钱),◆[漢]代[上林苑]三官所鑄的錢幣。○《史記‧平準書》:“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二節:“新錢是由[上林]三官鑄造的,所以又稱為上林錢或三官錢。三官錢質量高,便於流通而不易盜鑄。”


三官,◆1.古代三種官的合稱。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禮記‧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於三官。”○《左傳‧昭公四年》:“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勳。”○《孔子家語‧正論》:“[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王肅]注:“司徒書名,司馬書服,司空書勳也。”◆2.古代三種官的合稱。軍隊中執掌鼓、金、旗以發布軍令的三種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3.古代三種官的合稱。管理農、商、工的田師、市師、器師。○《荀子‧解蔽》:“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呂氏春秋‧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高誘]注:“三官,農、工、賈也。”◆4.古代三種官的合稱。○[漢]代管理鑄錢的均輸、鐘官、辨銅令三官。為水衡都尉之屬官。○《史記‧平準書》:“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裴駰]集解引《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及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鍾官、辨銅令。”◆5.古代三種官的合稱。○[三國]時[魏國]稱廷尉屬官正、監、平為廷尉三官。○《三國志‧魏志‧鮑勛傳》:“詔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勛]無活分,而汝等欲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當令十鼠同穴。’”○《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三官,廷尉正、監、平也。”◆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稱。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黃庭內景經‧沐浴》:“傳得可授告三官。”○[務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唐][吳筠]《游仙》詩:“三官無遺譴,七祖升雲軿。”○[明][歸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廟記》:“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說以天地水府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7.人體三種器官。指耳、目、心。○《呂氏春秋‧任數》:“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廢矣。”○[高誘]注:“三官,耳、目、心。”◆8.人體三種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詮言訓》:“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之不便於性,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高誘]注:“三官,三關,謂食、視、聽也。”


三公子,◆指[春秋][晉獻公]流程之三子:[申生]、[重耳]、[夷吾]。○《左傳‧僖公九年》:“九月,[晉獻公]卒,[里克]、[平鄭]欲納[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亂。”○[杜預]注:“三公子:[申生]、[重耳]、[夷吾]。”


三公,◆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唐][宋]沿[東漢]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明][清]沿[周]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張守節]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流程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像。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三高,◆1.三名高士。○[南朝][梁][何胤]及其兄[求]、[點]皆隱居不仕,世稱[何氏]三高。見《南史‧何胤傳》。2.三名高士。○[越][范蠡]、[晉][張翰]、[唐][陸龜蒙]皆[吳]人,[宋]時[吳江]以三人為三高,設[三高祠]祠之。○[宋][周密]《齊東野語‧鴟夷子見黜》:“[吳江][三高亭],祠[鴟夷子皮]、[張季鷹]、[陸魯望],而議者以[子皮]為[吳]大仇,法不當祀。前輩有詩云:‘可笑[吳]癡忘[越]恨,卻誇[范蠡]作三高。’”[宋][姜夔]《石湖仙‧壽石湖居士》詞:“[松江]煙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處。”


三夫之言,◆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後漢書‧馬援傳》:“海內不知其過,眾庶未聞其毀,卒遇三夫之言,橫被誣罔之讒,家屬杜門,葬不歸墓,怨隙並興,宗親怖慄。”亦作“三夫之對”。○《晉書‧王濬傳》:“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扇助,為二五之應。”


三夫人,◆古代天子后宮分主六宮之官。○《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吉安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孔穎達]疏:“后之六宮在王之六寢之後……其三夫人雖不分居六宮,亦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或猶如三公分主六卿之類也。”三夫人之號,代有更易。○《南史‧后妃傳序》:“[晉武帝]采[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及[孝武][孝建]三年,省夫人,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以為三夫人。”


三風(三风),◆1.指巫、淫、亂三種惡劣風氣。○《南齊書‧蕭赤斧傳》:“嗣主不綱,窮肆陵暴,十愆畢行,三風咸襲。”○[清][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山嶽崩穨,江河日下;三風不儆,六逆彌臻。”詳“三風十愆”。2.指學風、黨風、文風。○[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郭小川]《痛悼偉大的領袖和導師》詩:“一九四二年,您為[日本]投降,做了最周密的准備,整頓三風。”◆3.指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三種壞作風。○[毛澤東]《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群眾》:“這次整風,就是整頓三風,整頓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趙樸初]《普天樂》曲:“總結十年經驗,安排一代工程。已聽百家鳴,漸見三風整。”


三分天下有其二,◆泛指勢力強大。語出《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史記‧太史公自序》:“[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張天翼]《春風》:“小流氓太多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不打還行?”


三分國(三分国),◆指[蜀]、[魏]、[吳]三國。○[唐][杜甫]《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清][趙翼]《赤壁》詩:“千秋人物三分國,一片山河古戰場。”


三分,◆I謂一分為三。○《左傳‧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清][唐孫華]《涿州懷古》詩:“三分[巴蜀]功成後,魂魄猶應戀故都。”◆2.指[三國]史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3.十分之三。[元]本[高明]《琵琶記‧牛小姐盤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說三分話,不肯全拋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們是不肯隨便放過的,況又有三分酒遮了臉。”◆II十份中的三份。○《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七兮”[唐][孔穎達]疏:“此梅雖落,其實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


三方,◆1.三個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個地域。○《文選‧張衡<南都賦>》:“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李善]注:“三方,東、西及南也。”○[晉][陸機]《辨亡論下》:“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制[荊][楊]而奄[交][廣]。”○《北史‧隋紀下》:“自三方未一,四海交爭,不遑文教,唯尚武功。”◆2.[太平天國]避“皇”字諱,稱三皇為三方。參見“三方五氏”。


三法,◆1.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稱。○《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宋][蘇軾]《三法求民情賦》:“用三法而下究,求輿情而上通。”◆2.指三代之筮法。○《左傳‧僖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唐][孔穎達]疏:“[崔靈恩]以為國之大事,先吉安筮而後卜,筮凶則止不卜者,筮必以三代之法。若三法皆凶,則止不卜;若兩法是凶,一法為吉,名為筮逆,猶是疑限,故更卜以決之。”


三二,◆約計之詞。常用於表示較少的數量。○《南史‧后妃傳下‧徐元妃》:“步骤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三二年一入房。”○《水滸傳》第十五回:“你便再與他三二斗米去。”○《西游記》第十二回:“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裏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


三典,◆輕、中、重三種刑法。○《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鄭玄]注:“典,法也。”○《宋書‧明帝紀》:“夫愆有大小,憲隨寬猛,故五刑殊用,三典異施。”○[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糾萬人者施以八刑,詰四方者戒之三典。”


三道頭(三道头),◆指舊[上海]租界裡的外國警察頭目,因制服臂章上有三條橫的標記,故稱。○[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他們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書,又被沒收,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裏了。”


三道,◆1.指人子事親的三種孝道,即生養、死葬和祭祀。○《禮記‧祭統》:“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2.三路。○《北史‧齊武成帝紀》:“[周]將[楊忠]……等二十餘萬人,自[恒州]分為三道,殺掠吏人。”◆3.指國體、人事、直言。○《漢费用書‧晁錯傳》:“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數,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三道:國體、人事、直言也。”○[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陳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4.三道試題。○《新唐書‧選舉志上》:“答時務策三道。”◆5.指古代軍事理論上的正道,奇道,伏道。○[宋][蘇洵]《權書‧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三島(三岛),◆1.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唐][鄭畋]《題緱山王子晉廟》:“六宮攀不住,三島互相招。”○[元][耶律楚材]《和百拙禪師》詩:“眠雲臥月辭三島,鼓腹謳歌預四民。”○《西游記》第十七回:“十洲三島還遊戲,海角天涯轉一遭。”◆2.指[日本]。○[清][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詩:“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三大士,◆佛教稱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三大士。○[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京師敕建寺》:“其後壘石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蓋像[普陀]、[清涼]、[峨眉],凡佔地四頃有奇。”


三大節(三大节),◆三個主要節日。(1)[宋]指冬至、元旦、寒食。○[宋][金盈之]《醉翁談錄‧京城風俗記‧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為三大節。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序,故民間多相問遺。”(2)[清]代指元旦、冬至、萬壽聖節。○《清史稿‧禮志七》:“[順治]八年,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3)今俗指元旦、端午、中秋。


三大,◆1.指道、天、地。○[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擬茲三大,賓是四門。歷試諸難,咸熙庶績。”○[吳兆宜]注引《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2.指君、父、夫。○[清][龔自珍]《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五》:“《春秋》張三大,治三細……三大:君、父、夫;三細:臣、子、婦。”


三成,◆1.三重,三層。○《周禮‧秋官‧司儀》:“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鄭玄]注引[鄭司農]曰:“三成,三重也。”○《爾雅‧釋丘》:“三成為[崑崙丘]。”○[郭璞]注:“[崑崙山]三重,故以名云。”◆2.音樂之三終;三度奏樂。○《儀禮‧燕禮》:“笙入三成,遂合鄉樂。”○[鄭玄]注:“三成,三終也。”○《禮記‧樂記》:“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鄭玄]注:“成,猶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3.十分之三。○[古華]《芙蓉鎮》第四章第二節:“[李國香]就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還沒有贏得這種自由,還是個‘三成生,七成熟’的幹部。”


三車(三车),◆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譬喻品》。○[南朝][宋][謝靈運]《緣覺聲聞合贊》:“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乘一道。”○[唐][李白]《僧伽歌》:“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王琦]注:“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當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三車之所載有多寡,喻三乘諸賢聖道力之深淺耳。”○[明][唐順之]《山行即事》詩:“相期[白社]裏,共聽演三車。”○[清][錢謙益]《仙壇唱和詩》之二:“《妙華》已悟三車法,臺教今為繼別宗。”參見“三乘”。2.[唐][窺基]博通釋典,嘗至[太原]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後車載妓僕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隻身前往。後成為法相宗大師。見[宋][贊寧]《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唐][杜甫]《酬高使君相贈》詩:“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錢謙益]箋:“此詩正用[慈恩]事也。言如容我雙樹聽法,亦應許我如[慈恩]三車自隨,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


三朝五日,◆三、五天。○[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摺:“總饒你便通天徹地的郎君,也不彀三朝五日遭瘟。”○《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你如今做客纔回,又不曾住過三朝五日,有什麼破綻落在你眼裏?”


三朝,◆I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選‧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漢]京。”○[李善]注:“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顏師古]注:“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唐][耿湋]《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宋][楊萬里]《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2.謂三日。[唐][李白]《上三峽》詩:“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3.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謂之‘送三朝禮’也。”○《四游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說那小公子[靈光],纔三朝便能言語。”○[清][孫枝蔚]《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II外朝、內朝、燕朝。○《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漢][鄭玄]注:“[周]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群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2.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唐][李德裕]《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唐][李遠]《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僧繇]浪得名。”○[宋][蘇軾]《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登报歲晚交情見二公。”


三常,◆1.指治國理政的三大綱要。○《國語‧晉語四》:“愛親明賢,政之幹也。禮賓矜窮,禮之宗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玉帛酒食,猶糞土也,愛糞土以毀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韋昭]注:“三常,政之幹,禮之宗,國之常。”◆2.指三種恒久不變的事象。○《管子‧君臣上》:“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常。”


三才,◆1.天、地、人。○《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漢][王符]《潛夫論‧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摺:“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世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者,列三才開始之序,繼以[有巢][燧人][伏羲][神農]者,明人群進化之程,殆皆後人所命,非真號矣。”◆2.三位齊名之才人。(1)指[晉]之[潘滔]、[劉輿]、[裴邈]。○《晉書‧劉輿傳》:“時稱[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2)指[北齊]之[溫子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傳》:“﹝[魏收]﹞與[濟陰][溫子昇]、[河間][邢子才]齊譽,世號三才。”◆3.三種材料。○[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三:“輪人以轂、輻、牙為三才,弓人以膠、漆、絲為三才,然其所謂三才者亦眇矣。”◆补义条目■指明中叶诗人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下》:“當弘、正時,李、何、王號海内三才。”


三不時(三不时),◆猶言經常。○《何典》第五回:“﹝[牽鑽鬼]﹞三不時在娘面前添枝加葉裝點他短處。”○《海上花列傳》第六回:“俚說那價是那價,還要三不時去拍拍俚馬屁末好。”


三不歸(三不归),◆1.三種樂而忘歸的現象。○《管子‧輕重丁》:“男女相好,往來之市者,罷市,相睹樹下,談語終日不歸;男女當壯,扶輦推輿,相睹樹下,歡笑超距,終日不歸;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是以田不發,五穀不播,麻桑不種,繭縷不治。內嚴一家而三不歸,則帛布絲纊之賈,安得不貴?”後因稱流連忘返為“三不歸”。○[元][王仲元]《粉蝶兒‧集曲名題秋怨》套曲:“我每夜伴穿窗月影低,好也羅你快活三不歸。”◆2.無着落;沒辦法。○[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摺:“干戈動地來,橫禍事從天降。爺娘三不歸,家國一時亡。”○[元][孫季昌]《粉蝶兒‧怨別》套曲:“別離了數載餘,淹留的我三不歸。”○《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到明日,沒的把這些東西兒吃人暗算奪了去,抗閃得奴三不歸。”


三本,◆1.三個根本。禮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師。○《荀子‧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凌曙]注引《大戴禮》:“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2.三個根本。治國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3.古時內府藏書,圖籍各備正本、副本、貯本,合稱三本。○《北史‧刑邵傳》:“[炎漢]勃興,更修儒術。故[西京]有六學之義,[東都]有三本之盛。”○《新唐書‧百官志二》:“祕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凡課寫功程,皆分判。”◆4.三個本源。○[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上》:“於是賦有三本:其一承《詩》,其次擬《荀》,其次宗《楚》。”


三北,◆三次敗逃。○《韓詩外傳》卷十:“《傳》曰:[卞莊]好勇,母無恙時,三戰而三北。交遊非之,國君辱之。○[卞莊子]受命,顏色不變。”○[唐][皮日休]《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亦迭和之微旨也》詩:“雖然未三北,亦可輸千鐉。”○[清][黃遵憲]《度遼將軍歌》:“待彼三戰三北餘,試我七縱七擒計。”


三寶(三宝),◆1.三種寶貴之物。○《老子》:“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此以慈、儉、不居先為德行的三寶。○《六韜‧六守》:“[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此以農、工、商為國之三寶。○《史記‧趙世家》:“[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夫劍產於[越],珠產[江][漢],玉產[崑山],此三寶者,皆無足而至。”此分別以馬、犬、玉或劍、珠、玉為物之三寶。2.(梵Triratna)佛教語。指佛、法、僧。○《釋氏要覽‧三寶》:“三寶,謂佛、法、僧。”○[三國][吳][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佛教三寶,眾冥皆明。”後以指佛教。○《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太子亦素信三寶,遍覽眾經。”○[宋][蘇軾]《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今吾事已畢,少不得皈依三寶,以了終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貴人護法,三寶增光。”


三白鳥(三白鸟),◆傳說中的神鳥。○《藝文類聚》卷九二引[徐整]《三五歷》曰:“天地之初,有三白鳥,主生眾鳥。”


三白法,◆佛教喻身口意三種凈業。○《高僧傳‧遺身‧元慧》:“﹝[會昌]二年﹞歸寧[嘉禾],居[建興寺],立志持三白法……[乾寧]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歸寂於[尊勝院],報齡七十八,僧臘五十八。弟子[端肅]等奉神座,葬之[吳會]之間,謂為三白和尚焉。”參見“三白”。


三白草,◆植物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三白草,此草初生不白,入夏葉端方白,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白,草畢秀矣。其葉似薯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三白草》:“三白草,生田澤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章陸及青葙。四月其顛三葉,面上三次變作白色,餘葉仍青不變。俗云: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三葉白,食黍子。”


三白,◆1.三度下雪。○《全唐詩》卷八八載《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宋][蘇軾]《次韻陳四雪中賞梅》:“高歌對三白,遲暮慰[安仁]。”○[金][元好問]《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河南]冬來已三白,土膏墳起如蜂房。”○[明][唐寅]《擬瑞雪降群臣賀表》:“祥徵三白,允昭聖德之符。”◆2.指鹽、蘿蔔、飯。三者皆白色,故謂。○《續談助》卷五引[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蘿蔔,貧寠之家,與鹽、飯皆行,號為三白。”○[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東坡]嘗與[劉貢父]言:‘某與舍弟習制科時,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復信世間有八珍也。’[貢父]問三白。答曰:‘一撮鹽,一楪蘿蔔,一碗飯,乃三白也。’”◆3.指三白酒。○[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江]南之三白,不脛而走半九州矣,然[吳興]造者,勝於[金昌]。”○[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品酒》:“其中矯矯獨出者,則有[松江]之三白,色微黃極清,香沁肌骨,惟稍烈耳。”參見“三白酒”。◆4.西瓜的一種。其皮、瓤、子俱白,故名。○[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西瓜》:“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黃沙瓤、紅沙瓤各種。”◆5.同“三白法”。○《高僧傳‧遺身‧元慧》:“何謂三白?通曰:事理二種,一白飯、白水、白鹽事也;二身不遍觸、口誦真經、意不妄緣,此三明白非黑業也。”


三八節(三八节),◆“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簡稱。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權利而舉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國際第二次社會主義者婦女大會,為了促進國際勞動婦女的團結和解放,大會接受[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倡儀,決定以每年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三八,◆1.指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宋][王得臣]《麈史‧諧謔》:“都城[相國寺]最據衝會,每月朔望三八日即開,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宋][樓鑰]《北行日錄》卷下:“[相國寺]如故,每月亦以三八日開寺。”◆2.指三八婦女節。○[沈從文]《天安門前》:“‘五四’、‘三八’、‘五卅’、‘九一八’……除了這些大的登報上書的集會外,還經常有小規模的。”◆3.指“三八式”步槍。○《東北人民抗日歌謠選‧不用愁》:“沒有槍炮不算啥,打死鬼子扛三八。”○[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蕭隊長]側着耳朵聽一會,說道:‘還遠,離這一里多地。那一聲是三八,這一聲是連珠。’”


舉一明三,◆佛教语。四角之物,举一隅便能使人明了其他三隅。谓知一事物即知一切事物,表示知解力锐利。○《碧岩录》一:“隔山見煙,早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舉一明三,日機銖兩,是衲僧家尋常茶飯。”参见“舉一反三”。


二三子,◆猶言諸君;幾個人。○《論語‧八佾》:“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鐸。”○[南朝][梁][江淹]《雜體詩》:“眷我二三子,辭義麗金雘。”○[唐][韓愈]《山石》詩:“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宋][梅堯臣]《春日遊龍門山寺》詩:“還邀二三子,共到鑿龍遊。”○[清][葉廷琯]《鷗波漁話‧黃子久別居》:“余居是山,夏初與二三子相羊瀑流間,得芝草三耦。”


二三其意,◆同“二三其德”。○唐崔致远《奏诱降福建道草贼状》:“況乃各期後效,盡願前驅,能令八萬餘人,永不二三其意。”○《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夫富強之術,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專不行;任之專而惑於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二三君子,◆猶二三子。○《國語‧周語中》:“相[晉國]必大得諸侯,勸二三君子必先導焉,可以樹。”○[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唐][包佶]《獻題諸判官廳壁》詩:“六十老翁無所取,二三君子不相遺。”


東浙三黃(东浙三黄),◆指[黃宗羲]及其弟[宗炎]、[宗會]。○[黃]氏係[浙東][餘姚]人,故稱。○《清史稿‧儒林傳一‧黃宗羲》:“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諸子皆以名德重,而禦侮之功,莫如[宗羲]。弟[宗炎]、[宗會],並負異才,自教之,有‘東浙三黃’之目。”○[蕺山],[劉宗周]。


東方三费用大(东方三大),◆指[泰山]、[東海]、[孔林]。○[清][薛福成]《庸盦筆記‧逸聞‧東方三大》:“東方三大者,謂[泰山]也,[東海]也,[孔林]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