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市建委383号文件要求(市住建局2022年工作要点)


徐祖国: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个环节,首先请常斌先生和谢礼国先生给大家介绍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民生实事有关情况。常斌:


一、居住品质提升,圆梦安居更舒心


我们大力推进“一旧一危”即老旧小区和危房改造,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居住品质,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一)老旧小区居民住出“新幸福”。我们以“心”换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启动改造老旧小区831个、266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171部,增设停车位9409个,改造提升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等1067处,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管网堵塞、配套设施不足、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得到解决,告别爬楼难、停车愁、环境差,29.2万户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住出“新幸福”。


(二)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我们持续加快对隐患大、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尤其是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C、D级危房实施改造,2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居住安全得到保障,居住条件极大改善,从“忧居”变“宜居”开启新生活。


(三)新市民青年人“住无忧”。我们聚焦轨道站点、商区、园区、学区、院区“一点四区”,筹集市场化租赁住房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9万套、人才公寓1.1万套,公租房摇号配租2.76万套,租赁补贴范围持续扩大,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租房“难”、住得“偏”、条件“差”等问题明显改善。


二、交通建设加速,缓堵促畅更便捷


我们加快推进交通缓堵促畅,打通城市主动脉、畅通城市微循环,不断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一)轨道交通建设跑出“加速度”。我们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385公里,在建线路340公里,建设规模达历史之最,极大便利了市民朋友出行,延伸了城市空间,带来了独特的立体化城市体验。轨道列车“穿山越水”“上天入地”“穿楼而过”,创造了全球线路最长、日均客流量最大的跨座式单轨线路等多项“第一”,为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范例。


(二)城市路网建设按下“快捷键”。我们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主城都市区“5横6纵1环3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基本成型,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里程预计达6000公里。新增跨江大桥3座,累计建成跨江大桥34座。近期,白居寺长江大桥也即将建成投用,同时我们还完善了东水门大桥便民步道等配套功能,“最美桥都”实至名归。


(三)交通运行提效打通“堵乱点”。我们坚持“建治改管”并重,打通35条未贯通道路,实施62处“堵乱点”治理,城市道路“微手术”有效缓解了市民出行“大烦恼”。对弹子石、刘家坪等30个轨道站点进行便捷性提升,通过修缮破损步道,建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增设电梯,减少市民绕行,步行乘坐轨道更方便。


三、人居环境改善,山水画卷更动人


我们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修复生态水岸、营造亲水空间、提升滨江产业、传承历史文脉,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两江四岸”迎来“新变化”。磁器口滨江段、大鱼海棠广场等项目建成开放,市民游客又添江岸生态游憩地。戴家巷、山城巷、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再现老重庆城市风貌,长嘉汇、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加快打造,曾经的重工业城市正在向山环水绕的魅力之城转变。


(二)“山城步道”又添“新风景”。我们加快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中心城区累计建成300公里。重钢步道、半山崖线步道、黄桷坪步道等项目惊艳亮相,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三)下水管道挥别“脏臭堵”。我们对两江幸福广场、望海花市等108处易涝点进行了整治,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积水成洼”、市民一脚一“泥”的状况持续好转。锁定居民生活聚集区,市场、医院、学校周边,核心商圈、广场公园、交通节点、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区域,整治臭气点位1208处,困扰群众的排水管道臭气散逸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起航新征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贡献更大力量。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徐祖国:


好的,谢谢常斌先生。下面请谢礼国先生作介绍。


谢礼国: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通报城市管理领域民生实事推进情况。


城市管理是服务民生的“主战场”。2017年7月以来,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眼,从提供人性化、可感知、有“温度”的服务入手,先后实施了中心城区路桥收费改革、公共直饮水点建设、老旧小区用水提质、“增绿添园”等一批民生实事。


今年,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了城市公厕、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劳动者港湾”、人行道完善提升、街头绿地提质5件民生实事。同时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又开展了“道路平整”、水厂改扩建2件民生实事。目前,7件民生实事已完成年度任务。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本厚厚的“民生账簿”。


一、“公厕建设”让市民“方便”更方便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最能体现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们“量质并举”推进公厕建设。


一方面,在“增量”上下功夫,2017年7月以来,全市新建公厕2500余座、改造公厕1600余座,公厕总量达1.4万余座。对于部分受地形限制、不利于布置排污管线的地区,我们建设了一批无下水公厕、模块化公厕等富有山城特色的城市公厕。


另一方面,在“提质”上做文章,①针对“厕所难找”,我们在高德地图上加载智能导航系统,让市民通过手机轻松找到最近的公厕,不走“冤枉路”。②针对“厕所脏臭”,我们引入了泡沫冲水、烘干机等智能化设备,还提供充电、休息等人性化服务。③为保持公厕常净常新,我们建立了“专人管理、定时清扫、随时保洁”的工作机制。这一套“组合拳”让市民如厕“找得到、进得去、蹲得下、更舒适”。


比如今年8月升级投用的南岸区烟雨路公厕不仅具备新风除臭、人脸识别取纸等功能,还是全市首座“潮汐公厕”,可以根据如厕流量自动优化男女厕位,减少如厕排队时间,真正让市民“方便”更方便。


二、“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


方寸之间,别有洞天。城市的边角地虽然面积不大,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紧扣“社区、体育、文化”三大主题,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健身房”和“后花园”。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109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这些经过改造的“边角料”各展所长、各美其美,曾经被人遗忘的城市角落变身打卡地,传递出更多“微幸福”。比如大渡口区的金阳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附近公租房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公园绿地和健身游憩空间,受到广泛点赞。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市加强公园绿地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市新建投用城市公园105座,公园总量已达2000多座,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更多好去处。


三、“劳动者港湾”传递城市“温度”


一座幸福的城市,应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特别是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建筑工人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更应该被“温柔以待”。为关爱、方便这群庞大的户外劳动者,我们采取“自建 共建”的方式,建设了875座“劳动者港湾”。我们还扩展“劳动者港湾”的服务外延,除满足休息、饮水等基本需求外,增加了充电、食物冷藏和加热等功能,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温馨的服务。


比如位于渝北区石峰大道的“劳动者港湾”,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广大户外劳动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休息有去处,成为了劳动者的“温馨港湾”、城市里的温情风景。


四、“道路平整”行动铺平市民“出行路”


有首歌唱到:“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城市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道路老化,路面破损、开裂、沉降等病害日益增多,影响了行车安全和舒适。今年,我们启动“道路平整”专项行动,重点围绕道路破损、颠簸、开裂等7大类问题开展整治,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舒适。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我们开展了“路见不平一声吼”意见征集活动,请市民“吐槽”,对群众反映强烈、关注度较高的路段先行整治。目前已整治车行道286公里、面积427万平方米。


在整治中,我们坚持“快进快出”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整治方式上,一方面立足于“平”,恢复道路的基本功能;一方面着眼于“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比如沙坪坝区龙泉路整治运用了很多“黑科技”,“微手术”式的施工大幅缩短了工期,行车时车内声音比原先降低5—8分贝,既节能环保又平整舒适。


五、“人行道完善提升”让市民“行走山城”更舒心


爬坡上坎、行走山城是重庆市民健康长寿的秘诀,更体现着山城人民特有的向上精神。但是,一些人行道“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等问题给群众出行带来了困扰。2020年以来,我们实施人行道完善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路、树、灯、箱”等要素开展“微整形”,共完善提升人行道1380公里。“变身”后的人行道功能更好、“颜值”更高,让市民在“踱方步”中品味细节之美、享受悠闲之乐。


比如,两江新区金州大道按照生态微修复、景观微打造、设施微更新的“三微”理念,实施边坡整形美化、设施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游憩节点、生态景墙等功能,让市民在街头漫步更赏心悦目。


六、街头绿地变身户外“小氧吧”


城市园林绿化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们立足“小切口”、惠及“大民生”,因地制宜、科学绿化,特别是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为城市披上更多绿色“挂毯”。今年,我们又以改善居民身边的“绿色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修剪、增加可进入性等措施提档升级街头绿地,完成项目226个、绿化面积383万平方米,打造了一批户外“小氧吧”。


比如,北碚区对龙溪路街头杂乱植被进行科学梳理,还增添休闲座椅、慢行步道,吸引不少市民前去游憩健身。


七、水厂改扩建工程筑牢城市“生命线”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生命线”。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城市水厂改扩建,当前,城市日供水能力为726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在98%以上。为加快构建“量足、质优、服务好”的供水体系,我们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实施15座水厂改扩建工程。现已建成投用4座,增加了58万吨的日供水能力。其中,新大江水厂一期工程新增了40万吨的日供水能力,惠及60余万居民。待15座水厂全部建成投运后,将新增日供水能力182万吨,让更多市民喝上“放心水”。


媒体朋友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城市管理工作!


徐祖国:


好的,谢谢谢礼国先生。下面进入今天发布会的第二个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关心的问题提问。


环球网记者:


很多市民关注自己的老旧小区改造,也想知道自己住的小区会不会进行改造,请问一下什么样的小区属于老旧小区?具体怎么改?明年将改造多少个老旧小区?


郭唐勇:


谢谢你的提问。老旧小区中的“老”是指在2000年以前建成的,“旧”是指房屋失修失养失管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健全的,“小区”是指位于城市及县城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和社区。


针对具体改什么内容,我市出台了《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明确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大类改造内容。基础类,即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要的内容,包括屋面、墙面、水电气信、排水、消防设施等;完善类,即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要的内容,包括环境绿化、停车、电梯加装、无障碍设施等;提升类,即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内容,包括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养老、托幼、历史文化特色等。


我们坚持“硬件设施 软件环境”一体化推进,细化39项综合改造和25项管理提升内容清单,统筹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补齐社区服务短板,完善基础配套、管理服务。各小区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情况下,共谋共商、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


2022年计划启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77个、3089万平方米、涉及群众29万户。谢谢大家!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请问一下,我市公厕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除了增量和提质之外,在下一步还有什么工作要做?谢谢。


张淑钰:


感谢记者朋友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注与提问。就公厕的下一步建设,市城市管理局除了推进公厕的增量提质外,在公厕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体现人文关怀。


一是在全民普惠中关注特殊群体的服务。通过更新高德导航、“公厕电子地图”等在线平台,让厕所更好找、找得到。目前,城市管理APP、高德地图APP上已导入公厕信息2000余个,其余将在2022年全部导入。同时,针对公交车驾乘人员、出租车驾乘人员等群体如厕难的问题,已在62个公交首末站点按“一站一措施”设置公厕、25个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区,实行差异化保障措施,方便驾乘群体如厕。


二是在规划建设中注重统筹当前和未来。近期,采用公厕补建和开放社会单位公厕的方式,弥补老城区建设不足;远期,通过规划引领提前布局,在新区建设公厕按照二类以上标准执行,建筑外形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内部设施更加完善,布置的设施与时俱进,配有除臭系统、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等。同时,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变老百姓对公厕的传统印象,让厕所环境更加舒适美观。


三是围绕立体山城创新方法,竭力打造城市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根据立体山城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整合公厕、劳动者港湾等便民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城市便民综合性服务平台。在公厕内整合劳动者港湾,配套休憩家具,提供充电宝、无线上网、直饮水和自动售卖机等便民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预留充电桩的位置、规划如厕临时停车位(不收费),不仅能解决周边群众如厕问题,也为环卫工人、公交驾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特别是外卖小哥等特殊人群提供休憩场所。谢谢!


重庆日报记者:


广大市民都非常关注轨道交通的建设,请问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情况,接下来会有哪些线路即将开工或者投入运营?谢谢。


常斌: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说得非常准确,重庆的轨道建设是广大市民朋友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要求把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摆在优先位置实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住房城乡建委持续推动轨道交通成网计划,中心城区“环 放射型”运营网络已经全面形成,线网通达各大交通枢纽、商圈、行政中心等主要客流集散地,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1号线尖璧段、江跳线、璧铜线的建设实现了轨道交通由中心城区向主城新区延伸,有力促进了江津、璧山、铜梁同城化发展,提升了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的互联互通。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住房城乡建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统筹,着力构建“1小时通勤圈”“1日生活圈”。


到明年1月底,建成通车9号线一期,实现从高滩岩到回兴一车直达。到明年年底,广大市民朋友关注的一大批轨道线路将建成通车,包括4号线二期唐家沱到石船,10号线二期鲤鱼池到南滨路,9号线二期回兴到花石沟,5号线北延伸段园博园到悦港大道,江跳线江津城区到跳蹬等线路,主城都市区联系将进一步加强。


同时,明年还将开工中心城区的几条线,包括6号线东站延伸段、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等,同时还会开工建设部分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城轨快线,争取到明年年底,全市城市轨道交通通车及在建里程突破850公里。谢谢


新华网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重庆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城市绿地成为市民健身地、网红打卡地。请问一下重庆城市管理局,下一步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还有哪些工作举措?谢谢。


谢礼国: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在规划上给生态“留白”。衔接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庆市绿地系统规划,划定城市绿线,守牢生态底线。二是在建设上给自然“增绿”。用好城市哲学、城市美学,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实施“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花境”等系列建设,推广坡坎崖绿化美化,筑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绿色本底。三是在管理上给城市“添美”。实施城市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开展林下空间梳理,改良绿化土壤,加强植被病虫害防治,提升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为市民提供舒适、自然的绿色空间。谢谢!


徐祖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