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难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






职教人如何解读调查报告中呈现的相关数据?如何看待报告中反映出的职业教育的问题?一些职教人和相关研究者发来了他们研读报告后的感受与思考。




一、


对《报告》数据透视的职教问题的思考






职业教育认可度问题




整体数据显示,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排前一位的是社会认可度,其中中职和高职学生选择此选项的比例分别为70.26%、73.48%。就这一数据,部分职教人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并给出建议。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周轶群:


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根据《报告》显示,所有答题者中,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家长三类群体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完全能接受和能够接受的分别达79.11%、74.75%和88.68%。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这一调查中,70.26%和73.48%的中职和高职学生选择了社会认可度。说明在当下,已经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其家长对就读职业院校的接受度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却感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仍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对此,国家和党中央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认可度放在关键位置。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




4月12—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迈进十四五新征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国家文件来看,国家也将始终聚焦于畅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等方面,以逐步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未来,职业教育必将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罗丹:


解放思想,


化解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被调查对象都认可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但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或者学生都对职业教育的“文凭含金量”与就业竞争力缺少自信心,甚至持怀疑态度。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这也是当前初中毕业生“普职分流”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1300年的科举制度使民间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技能”的价值被低估。受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高低与生活的体面程度更多地取决于所持“文凭”的高低。因此,学历成为年轻人追逐的重要对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又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




为了化解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的现状,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长期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体制障碍,牢固树立和践行类型教育理念,构建一个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使技术技能可以“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 让人人出彩,使技能强国。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温贻芳:


职业教育的吸引性问题不容忽视




《报告》显示:社会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完全能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比例为77.04%;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家长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完全能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比例分别是79.11%、74.75%和88.68%;企业人员和教师对职业教育完全能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比例为74.31%、56.48%;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完全能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比例分别为78.06%、72.50%和73.24%。




从这四组数据可以看出: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不太能够接受的情况还不如乐观。从整体上看,有23%的人不太能够接受;从学习和发展主体来看,有20%以上的学生不太接受;从用人主体来看,有25%以上的企业不太接受;从人才培养主体来看,有近44%的教师不太接受;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不太接受程度都超过20%。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从报告调查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产对接、产教融合的程度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亟待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急需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改变观念、增强包容和政策支持,学生学风建设和能力水平要扎实提高,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协作需要深度推进。




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社会接受程度才会进一步彰显。




学生升学意愿问题




调查报告中,中职学生认为需要进入高校学习的达84.31%,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高职学生选择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占67.33%。几位职教人认为,这一数据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认为应顺应这一趋势,建立“中、高、本、研”整体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党委书记王勇:


加强中高职、中本衔接,


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中关于“就读职业院校的期望”的数据显示,中职学生选择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分别占67.80%,反映出中职生对获得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需求比较强烈,这项数据与我校近几年学生升学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职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已不是大部分家长、学生的心理期望,社会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者;中职毕业后继续升学,将更有就业竞争力。我校学生总体升学意愿强烈,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学生高考报名率:2017年,49.25%;2018年,67.48%;2019年,66.62%;2020年,80.86%。近几年学生参加职教高考或单招上线率:2017年,49.25%;2018年,55.78%;2019年,65.34%;2020年,71.04%。




中职生对于升学的需求增长有其必然性和和合理性:




第一,中职生年龄偏低,到毕业普遍只有十八岁左右,虽然法律地位已经成年,心智也基本成熟,但职业意识还处在形成的初始时期,社会阅历尚浅,专业基础尚未巩固,专业的稳固率往往很低;




第二,现在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提高,特别是发达地区,一个家庭供养一两个孩子读书通常压力不大,不像以前一样需要孩子早立,父母更希望孩子多受教育;




第三,社会需要不同阶层的劳动者,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已明确“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中职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定位,深入研究中高职、中职本科衔接,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柳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史庭宇:


建立“中、高、本、研”整体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学生对获得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需求比较强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也明确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地方政府大有可为:通过整体规划,依据区域产业发展调整职业教育布局,采取转设、引入、升格、新建等方式筹建职业教育高校,建成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匹配度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中、高、本、研”整体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地方城市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水平,解决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党委书记张国方:


聚合高校、中职、企业多主体办学,


为中职教育高速发展赋能




根据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定位和功能已被大众承认,但是,社会各界对其价值诉求却难以统一,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大多数中职学生及家长都以升学为取向,企业则是用工优先,政府则倡导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在这样的困境中如何左右逢源?我认为是要聚合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多主体办学。




现在东部地区的中职学校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设置已突破50%,浙江已经在实践中本一体化专业建设。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它偏重于技能素养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是,如何将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评价改革等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职业教育围绕产业升级、企业所急、社会所需办学,就必须厘清中高职、企业多主体办学的思路,通过中高职分层分段教学,与行业企业共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编新形态教材、共享教师资源库等形式,促进真正的中高职一体、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互惠互利,形成命运共同体。






成都市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韦生键:


尊重中职教育基础性地位,


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充分尊重中职教育基础性地位。要真正做大基础、夯实基础,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需切实增加中职升本计划指标,打通向上的断头路,而不是片面增加高职升本比例。我国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在现阶段还是金字塔而非纺锤状,要达到纺锤状还需经历较长的时间。




充分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始终坚持工学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强化中职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企业实践性学习,人才成长走曲线上升通道,而不是片面直线升学路径,搭建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循环反复性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才能更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鼓励各阶段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服务产业,满足各层次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性需求。




职业院校师资问题




报告显示,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下的还有6.85%,本科72.84%,硕士19.73%,博士仅0.58%。师资水平低又进一步制约了职业院校科技攻关水平,从教师和企业人员的选择来看,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涉及所有专业、2/3以上专业两项的分别占17.46%、29.97%。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郭正良:


师资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职业院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师资培养培训,但仍然存在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是专业教学团队难以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少有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技术“权威”来引领和示范,对内形不成专业凝聚力,对外形不成社会影响力。由于政策等原因,学校很难引进资深专业技术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和示范。




二是职业院校师资稳定性差。女教师多,新教师多,跳槽的多,非师范生多,难以保障职业院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师资不稳有以下原因:对职业教育认同感不强,把职业院校当成临时就业所,找准机会就“跳槽”;非师范教师对教师职业归属感不强,对自身专业发展缺乏信心;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渠道不如其他教育类型宽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够,看不到自己美好的未来。




三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职业院校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师引进、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的机制,所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等全参照普通教育,侧重物质奖励、短期刺激、就事论事,没有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职业教育师资“瓶颈”产生的原因颇多,要真正破局,除国家要尽快出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外,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给职业院校松绑,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职业院校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更科学的师资引进、培养、激励等机制,促进优秀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适应性问题




报告显示,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仅为52.55%,学生毕业后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仅占23.88%,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整体状态较好的占比仅为52.56%……这些都显示出职业教育适应性有待增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对此做了进一步解读。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待增强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主题,对职业教育来讲,就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首先表现在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上。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作为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从《报告》的数据分析看,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仅为52.55%,说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其次表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契合度上。职业教育是解决技能问题的,作为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要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回应。数据显示,职业院校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仅占23.88%,从企业访谈结果看,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企业仍需进行二次培养。




第三体现在与学生自我发展未来可期的满意度上。作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既要为学生当前就业做准备,又要为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做准备,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从数据看,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整体状态较好的占比仅为52.56%,学生发展不充分现象较为严重。




《报告》通过广泛的调研和详实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职业教育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供给质量,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历史责任,推动建设技能型社会。




其他问题




有几位职教人对职业教育的东西差异、开展社会服务情况、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等进行了分析。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研读报告,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是东中西部职业教育存在梯度差异。从参与问卷的人数比例来看,东部5省,中部2省,西部地区仅有四川一省参与,参与答卷的人数占比3.37%;从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完全能接受和能够接受的分别为78.06%、72.50%和73.24%,东部地区对就读职业院校的接受度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




二是学生与家长群体对职业教育认知存在错位。家长对子女就读职业院校的接受度远高于学生,特别是对就读高职学校,家长的接受度高出学生约14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家长的社会理性,与此同时更要积极疏导职教学生在同龄人中因比较而产生的不良心理 。




三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堪忧。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满意度,数据显示,选择十分满意和满意的仅占57.22%,说明有超过4成的群体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满意度不高。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普教职教同时发力,才可以营养均衡,实现教育乃至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韦生键:




报告显示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少,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特别是中职学校,受限于绩效工资政策,因绩效工资总量不变,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越多,单位课时费用越低,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中职学校基本会放弃开展社会服务,不会主动增加教师工作量,以减少教师收入。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党委书记张国方:




调查结果显示,约84%的人认为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公共文化课的教学,并且高职学生比中职学生更加重视公共文化课程,而已经走入社会的教师、家长和企业人员等成年人对公共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学生。




现状是,各个层面对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学校层面对文化基础课重视远不及专业课,文化基础课的课时不断受到挤压,同时对文化基础课虽有全国的课程标准,但没有全国的统编教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也缺乏学生展示能力水平的竞赛项目。应该说,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但是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各类群体对文化基础课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所以,要实现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满足人民对终身学习的追求,就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课的课程建设和保障文化基础课的课程实施。




二、


对职业教育前景的期待




职教人认为,虽然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合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长沙财经学校校长陈全宝:




这个调查报告反映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不足与困惑。一是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度有明显提升,但对职教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二是部分职业院校追求升学率,弱化技术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四是产教融合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个“大有可为”,具体可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出台了诸多重大政策方针,如“职教20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并于今年4月顺利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第二,国家将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校普及学费全免的利好政策,鼓励更多孩子走进职校;



第三,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职校学生可以通过单招、对口高考、专升本等多渠道实现更高学历深造,从而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第四,当前社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可以预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从职业院校走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屠晓东: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奏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强音。陈宝生部长在《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报告》的学习,个人认为要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定信念。坚持“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更加坚定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要完善体系。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水平,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服务并重,真正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




三是要提高质量。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教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建设,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现代学徒制、“1 X”证书制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




四是要强化保障。坚持党建引领,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政策要求的落实到位,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汇聚合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虽然任重道远,但始终“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三、


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的评价:


《报告》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多位职教人表达了对《报告》本身的肯定。认为报告样本量大,数据翔实,聚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及痛点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行的建议,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报告》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立足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情况,全方位、全流程开展了问卷调查,是一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具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是调研对象有广度。《报告》对全国多个区域的职业院校、家庭、企业等人员进行了广泛调查,有效地保障了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是问题剖析有深度。《报告》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能够“跳出教育看职教”,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个维度,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了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三是发展建议有高度。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报告》提出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等具体举措,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壮丽蓝图。




——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张恒




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教大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在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要时刻,《教育家》杂志联合相关教科院共同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完成了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全景式扫描,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再出发的起点、道路及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报告》重点聚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及痛点等关键问题,采用了科学严谨的实证调查方法,广泛而深入地收集了来自学生、教师、家长以及企业等职教利益相关群体的海量一手数据,并通过数据可视化方式,将职业教育的整体状态、内涵建设、就业创业、校企合作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真实样态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梳理与呈现。




通过《报告》,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职业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类型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得到公认与熟知,并成为主流话语;同时,也发现了阻碍当前职教发展的困难与症结。例如,近六成学生对现代学徒制、“1 x”证书制度等不太了解,近五成受访者对职业院校的整体印象停留在一般及以下,不同领域、部门、群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等等。这些问题无不激励着我们职教人,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把全国职教大会绘制的“施工图”,扎扎实实地打造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房”,创造性地把改革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让好的理念、制度、机制和模式真正落在实处、运作起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全社会真实感受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浩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进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的发布,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的发布,对于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学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营造职业教育的绿色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报告》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热点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方面,找到了职业教育的痛点、赌点。




《报告》的发布十分及时,报告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结束不久,迅速完成,及时有效的调研了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状态,充分调查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评价、困难等各方面的数据。




《报告》内容精确,调研数据详实,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很好的解读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以各类表格简单形象的体现出职业教育整体情况、内涵建设、就业创业、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现状分析,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切合实际,对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报告》的发布,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全面把握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内容丰富翔实,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尤其是面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数据,深感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艰巨使命。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屠晓东




对《教育家》杂志做这样的调查并形成报告表示由衷感谢和钦佩。




调查样本设计科学、全面、细致、周到,为调查结论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感到不足之处在于,地域布局更倾向于东部,样本数量(80%)也较大集中在东部。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地域差异较大,所以调查报告更多的反映出东部职业教育情况而不能代表全国职业教育平均状况。




数据所反映出的情况具有较强说服力,有一些情况值得注意。例如:




《报告》显示,从地域分布来看,东、中、西部职业院校学生本地就业率在80%以上的分别为25.17%、17.87%、20.30%。中、西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显著低于东部地区。据我了解,仅从成都地区来看,多年来我校及周边学校统计数据显示,毕业学生在本地就业率在80%以上,这个数据与《报告》统计数据差异较大。近年来随着高职扩招,学生大量升学,中职就业人数减少,但只要有,更应该首先满足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或许四川省各地市州产业形态弱的地区学生外地就业率偏高吧。




关于企业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比例,《报告》显示在西部中职学校达48.33%,这一数据应该偏高。因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的政策没有具体实施办法,中职学校实施比较困难,或许高职院校可以达到。企业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方面,《报告》显示企业人员和教师选择企业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的分别占39.37%和33.68%,这在西部中职学校也难以达到,高职院校和东部或许可以达到。


——成都市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韦生键






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进行了认真学习与阅读,这个调查报告基于当前国内职业教育现状,针对职业教育社会接受度、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用翔实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态势,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然,这个调查报告详尽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数据背后的意义值得深思。但就“受访者”来说,大部分还是属于职教系统的“圈内人”,建议受众面能够更广一些,达到“破圈”层面,调查结果可能会更丰富全面一些。




——长沙财经学校校长陈全宝






由《教育家》发起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日前正式发布,报告从学生基本情况、职业教育现状、职业院校发展、学生就业创业、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六个方面,通过10万余份的问卷数据分析,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了整体画像。此《报告》对反思职业教育,整体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 END —






策划 | 王湘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