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绍兴企业文化建设费用多少(绍兴企业文化促进会)

撰文 / AI财经社 李逗


9月24日,一封“求助信”开始在网络上流传。


信中的主角是房企TOP4玩家融创中国的绍兴分公司,信件的内容主题是“求救”——融创绍兴公司遭遇流动性困难,公司经营举步维艰。


资本市场马上风声鹤唳,有人猜测,这难道是融创要步恒大后尘?融创中国紧跟着遭遇股债双杀。


4天之后,事情总算搞清楚了。9月28日,融创中国官方发布了澄清公告,称这其实是个误会,是员工误操作,“从未有过、也没有任何需求和意愿,向政府提交类似报告”。消息发布当天,融创的股价迎来大幅反弹,以近15%的涨幅领涨地产股。


在近期众多房地产市场的坏消息中,融创的这条澄清声明可谓是好消息。谁都知道近几年房企的日子不好过,今年尤其难。当行业不再是野蛮生长,大浪淘沙之后,房地产行业开始回归理性,可持续发展倒是成为了大佬们的新议题,新的时代开始了。


“求助信”始末


作为融创中国的董事长,孙宏斌其实也没想到,在他宣布向绍兴小镇砸下百亿资金的4个月后,绍兴房地产市场会从“秋意”骤然转为“凛冬”。


业内都知道孙宏斌是典型的“买买买”狂人,当年他创办地产公司顺驰中国就是从天津起家,一路把自己买到了“破产”。创立融创中国后,他又开始大手笔收并购,敢于花400多亿元把王健林的烫手山芋万达城悉数买下,被柳传志盛赞为不可多得的奇才。但在绍兴这个三四线市场,老孙显然大意了。


2020年,孙宏斌去过绍兴的次数超过了历年之和。他时常和当地官员频繁互动,交流如何做大做精黄酒小镇项目。老孙的目的非常单纯,拿下一个总投资超30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文旅项目。这时的融创中国,账上现金超900亿元,孙宏斌胸有成竹,志在必得。


项目推进得很快。2020年4月,融创中国、深融文旅与绍兴市越城区政府三方,就绍兴黄酒小镇的开发建设签订战略协议。仅仅8个月之后,融创拿下黄酒小镇4宗商住地块,成交价64.88亿元。


“黄酒小镇”,成为融创在绍兴的超级大盘。这次签约的合作发布会上,老孙身着黑西装,戴一条红领带,喜笑颜开,习惯喝白酒的他,硬是变成了黄酒的代言人。“接触了黄酒小镇项目后,我对绍兴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出差都会随身带上绍兴黄酒。”孙宏斌说。


但老孙心里打的算盘,却是真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仅从旅游景点来看,黄酒小镇无疑会是个“长周期,慢回款”的低收益项目,但从地产的角度来看,这片土地却价值连城。


转年到了2021年初,绍兴全市住宅市场热度持续高热,量价齐升,中指数据显示,其3月和4月的成交金额基本都在160亿元以上的高位水平。


然而,飞速变化的房价很快就引起了浙江省的注意。今年4月份之后,绍兴楼市风向骤变,由明转暗,调控开始层层加码,楼市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态势。三个月内,三次触发调控。


6月,绍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腰斩,且在8月再次接近腰斩。这直接导致绍兴的项目网签进度受限,积压严重。


绍兴楼市的突然熄火,黄酒小镇这样体量巨大的项目,无疑受到重创。融创在绍兴有将近699套未网签的房屋,涉及按揭金额近10亿元。


爱有多深,怨念就有多深。融创绍兴负责人在上述流传文件中,阐述了融创在绍兴的巨大压力,其中重点提到了黄酒小镇项目,“黄酒小镇已经投入资金77亿元,产业地块基本全面开工,住宅也已经开售。然而,目前收回的现金只有2个多亿元,每周只能卖出去一两套房子”。


如果单看这份报告,融创似乎很缺钱。但在过去几年间,融创左手斥资救助乐视、右手买万达,今年上半年又大手笔买入土地,成为新晋“土储王”,甚至收并购也没完全停手,完全一幅“不差钱”的样子。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拿地金额为533亿元,位列中国房地产企业第8名。孙宏斌在今年年中业绩会上更是放出了一句狠话,“除了我们以外,谁都有可能爆雷”。


那么,融创的真实负债情况又是怎样的?用房企的“三条红线”来衡量债务水平,融创达标了两条,但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仍然踩中一条“红线”,算是存在一定的债务隐忧。


在今年业绩中报报告里,一向偏爱使用高杠杆的融创,罕见地进行了反思:它希望自己成为一家安全的企业,能够摆脱激进的标签,成为一家稳健型的房企。


老孙在业绩会上略显悲观地说道,预期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会很惨烈,而融创要给自己留出安全的边界。他还立下了一个小目标,三年内融资成本降到5%,信用评级达到投资级。


从实际情况来看,融创已经在努力开源节流了,甚至连原本要到手的21家万达酒店管理权,也主动选择了放弃,为此老孙还额外付了1.3亿元,作为“分手费”。


甚至上半年强势拿地的势头也被“摁”下去了。据媒体报道,此前融创的大举拿地,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遂对其土地购买展开排查。在今年下半年,融创中国的土地投资力度明显放缓。


开源方面,有消息称,融创计划分拆滑雪场资产在香港独立上市。融创现时通过“融创文旅”拥有7个在营滑雪场,5个在建室内滑雪场,以及6个已签署框架协议室内滑雪场。


这些动作都在说明,融创确实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图/视觉中国)


房企们日子都很难


事实上,融创并不是最难的,2021年,房企们的日子没一个敢说好过的。规模庞大如恒大,被指有两万亿元的负债规模等待解决,余下的中型房企里,更有不少在爆雷边缘徘徊。行业艰困之下,房企们普遍都是在苦苦支撑,努力扛下去。


中秋节当天,“江西地产一哥”新力地产老板张园林,突然从公司的境外投资者群里退出。群内的新力工作人员见状急忙回应,老板是操作失误退了群,但投资人们还是觉得“这事不对劲”,张老板此举多半是准备躺平、逃债,怀疑新力能否兑付10月份到期的2.5亿美元债。


很快,最坏的结果出现了。一天时间内,新力的股价从4港元/股跌到0.5港元/股,市值创历史纪录地蒸发了87%。张园林的身价也瞬间蒸发近百亿港元。国庆节前一天,新力宣布了因境内债务逾期,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问题,进而引发某境外债权人要求提前偿付本金。


(图/视觉中国)


危机之下,新力想出了“裁员降薪”、“转让项目”等办法尽力自救。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幸的房企也各有各的艰难。比如同样承受巨大债务压力,走上“断臂求生”之路的,还有成都起家的房企蓝光发展。


去年底,一笔十几亿元的违约资金,掀起了一场金融风暴,把蓝光拖进了资金链紧绷的泥淖。这次“意外”事件,让中国平安提前中止了与蓝光的合作,蓝光的债务危机彻底暴露,在金融机构间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蓝光发展近期公告称,截至2021年9月24日,公司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215.07亿元。


当行业去杠杆的大潮呼啸而来,来不及踩下刹车的房企,相继走上了爆雷的道路。资金链危机、破产、裁员……此起彼伏。前有泰禾、华夏幸福等头部房企,后有泛海、实地、宝能等,也接连出现了债务违约情况,兑付危机就在眼前。


大家都火烧眉毛的时候,地产大佬们环顾四周,发现靠人不如靠己。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富力双雄”李思廉及张力为公司献上了一份厚礼,自掏腰包80亿元给公司还债。也是同一天,碧桂园服务以不超过100亿元的价格,把李思廉及张力口袋里的富力物业,收入囊中。


当一些房企还在债务的旋风中时,另一些企业如泰禾、华夏幸福等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已经看到了希望。


身陷债务漩涡的泰禾老板黄其森,一直在尝试绝地求生。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泰禾的项目一度大范围停工停产。因为没能等来万科的实际救援,黄其森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带领着泰禾全国各地的项目紧锣密鼓地复工。按照泰禾官方的说法,截至今年7月底,包括1月份复工后首次交付的太仓院子,到7月底交付的昌平拾景园,泰禾已有数十个项目复工,约为总项目数的85%。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8月3日这天,黄其森亲自在泰禾官微写下了《泰禾的形势与任务》,文章一开头则以这样一句诗词开篇,来表达他对泰禾走出低谷的欣喜。


早在2018年就陷入流动性危机的华夏幸福,终于等来了债务化解的方案。不仅有了平安人寿成为华夏幸福的第一大股东,在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天,华夏幸福终于公布了2192亿元债务的出清方案。卖了一些优质资产回笼了750亿元资金,卖资产的同时还出清了500亿元的债务。总而言之,通过将产业新城等主要业务出售,将持有型物业通过信托等方式变现,华夏幸福终于松了口气,而剩下的债务可以慢慢还。


对于已经自掏腰包93亿元填补华夏幸福的债务窟窿的创始人王文学来说,也算是看到了一些曙光,他还有机会带着这家企业重新出发。


新时代来了?


曾经,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多暴利,从创造“首富”的数量可见一斑。


早在2010年之前,房地产第一次飞跃式发展时,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曾对房地产的利润进行过粗略估算,“房地产业现在普遍实行预售制,一个20亿元的项目,自有资金有5亿元就行了,其他都可以通过预售来解决。如果以项目结束时总的投资额来计算,利润率可能有15%到20%;但如果以自有资金计算,利润率可能高达100%到200%。”


暴力的地产行业,曾是无数个企业家梦想中的“淘金天堂”,各行各业的大佬们内心都潜藏着一个“地产梦”,比如做家电的格力,卖黄金的周大福,做零售的苏宁等。甚至连曾五次放话不进房地产业的雷军,也曾悄悄联合某房企拿下了北京昌平区地块。不是雷军意志不坚定,实在是房地产业太“香”。


但从去年开始,行业的形势出现巨变。从2020年8月开始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再到年初的房贷集中管理制度,“经营贷”违规调查,行业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房企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控风暴。


在监管严厉、调控持续的今天,地价房价双双受限,房地产市场的利润受到两头挤压,利润率下滑成为一种必然。


在一系列爆雷风暴中全然不沾边的万科,虽然目前在民营房企里活得还算滋润,也难逃净利润下滑的命运。今年业绩中报,万科出现净利润12年以来首次下滑,同比下降11.7%。万科总裁祝九胜将公司净利润下滑原因归结为三方面,“一是销售规模增长有限;二是毛利率下降较快,地价不断增高;三是万科的转型业务效果还没有真正体现。”


另一个行业内公认赚钱能力最强的中海地产,也面临利润率下滑的压力,上半年的净利润率多年来首度跌破20%。而在过去很多年里,中海的利润率都始终维持在25%以上。


2021年,地产大佬们已经习惯了“叫苦”。滨江集团老板在业绩会上大倒苦水,“争取把项目利润率做到1%-2%”,因为反差极大,这则发言还一度走红。到了2021年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之时,很多民营房企们干脆选择就地“躺平”,不再报名拍地。


卖房日子还好过的时候,房企们是不屑于做多元化业务的,辛辛苦苦做了一整年,到了年关一算账,利润还不如卖一块儿地大,大佬们自然不乐意。但现在,眼看房子再也不能带来高利润,大家不得不老老实实的认真做起转型,积极通过城市更新、加码商业地产等业务降低拿地成本,通过更多元的方式来打开利润空间。


但转型哪有那么容易,从今年中报业绩来看,房企们“副业”的成绩依然收效甚微。譬如,中国恒大、融创中国、保利发展、绿地控股、世茂集团5家房企多元业务收入只保持了很微小的增长。


两年前的2019年,收购乐视失意的孙宏斌,干脆提出了他的“诗与远方”计划。这一年,融创文化集团与融创地产、融创物业服务、融创文旅一起,成为融创的四大战略板块。不过,孙宏斌当时也很清楚,这个布局要在未来5-10年内才能看到收效。


(图/视觉中国)


“没大钱赚”的房企们,陷入了一场集体的反思和检讨中。中交海洋投资总经理周济曾在一个公开场合直呼痛心与遗憾,“房地产不是夕阳行业,而是有的企业搞成夕阳企业,因为不理性、不成熟、不自律。”


10年后,行业强监管下,开发商们不得不认清事实,矫正心态。大佬们不再张口闭口比拼规模,谈高杠杆,而是把风险和利润挂在了嘴边。如何“适应政策”,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恐怕是所有房企都要认真考虑的课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