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文化创作公司经营范围(文化服务公司经营范围)

谭晶华


1997年举行的《雪国》国际研讨会


日本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鸟羽彻哉的亲笔信


1996 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川端康成传》


到了2006年,笔者在担任校行政领导和博导的情况下,迎来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经统考合格后,完成了必要的学位课程,毕业博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川端文学研究。大约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完成了15万字的《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并通过了答辩。想到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因为工作等原因,错失了读博的机会,这次虽然年龄已过半百,但是有时间对川端文学的艺术、社会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通过论文的通释与考证,可以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探寻原因,进一步促进日后的研究与教学,同时,也算完成了一个人生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不仅被选入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精读课教程,还有泛读课、视听课、翻译课的教材。近代文学史课教材中,在昭和初期“三派鼎立”的状况下,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双璧”的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是必然会论及的内容。到了二战时期和战后,又会议论到川端在艺术上回归日本,女性审美、自然审美的各种内容。1990年后,笔者开始参加上外硕士生培养的教学,除了明治文学之外,有一个学期专门开出了《川端康成文学研究》的课程,作为所有语言、文学、文化、翻译方向硕士生的必修课,主要用川端的代表作《雪国》和《山之声》为蓝本,研究十余个专题。这门课从1998年起一直开到1996年笔者正式退休时止,除了上外每年近40名学术硕士外,还有教育部指派的研究生班,听课者有时超过本科生班,达到50余人,颇受学生欢迎,有的研究语言的同学,本来并不喜欢川端文学,但是听过讲课后,不仅喜爱上,还对日本文化的精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记得这门硕士课程有如下必定研究的内容:1、新感觉派和意识流。虽然在早期的新感觉派运动中川端对于新感觉的解释和理论上的阐述是比较明确和切中肯綮的,但是川端对于现代派的技巧从不生搬硬套,而是当作借鉴,化为我有,容易被日本和世界的读者接受。2、文本分析——川端文学的叙事法。在《雪国》的第三章中,川端运用典型的“起承转结”的叙事手法,表现出作品叙事的感受性。他在文学的创作中,擅长捕捉外界事物给他的刹那间的感觉和意向,以直觉、情绪、印象去攫取瞬间的特殊状态,拆散和改组现实的画面,去构筑感觉的世界。3、川端文学的色情——表现上的隐微玄妙的淫靡。将川端文学中常用省略、暗示、象征、隐喻及共像手法表现的色情,以实例举出,点到即止,显得优雅,别致,体现出各种情感的位相。4、艺妓的文化渊源。虽然到了昭和时代,大城市到乡村都有了艺妓,但它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的江户的元禄时代,它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艺妓神秘、封闭的世界,世人能更切实、深切地理解日本文化“菊与刀”的特性。5、女性审美A——清洁、浸透力。在日本,洁癖不光是一种生活习性,它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审美感觉和文化心理。洁净就是美。而从川端文学中男女人物关系的构成方式及对事物的接触方式来看,其特征就是对于对象的浸透力。6、女性审美B——女性观、形象化比喻、理想的注入、哲学思考的内涵。川端的文学创作大都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爱情是主要内容,而且他笔下的爱情,往往只有女性。川端的女性审美多有象喻的表述、理想的倾注和哲思的蕴含。象喻不仅能拓深女性美的表现空间,也能远延女性美的存续空间。女性的至美理想表现在至善至美又富有献身精神。川端文学中,作家常常把精神与物质,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拷问和思索投向艺术,通过女性性爱关系的悖论的建构来体现。7、自然审美——物哀。川端不仅对“物哀”的审美趣味深有了解,还敏于感受、富于情趣、善于联想。“物哀”不仅仅是小说的场景,本身就构成了艺术形象。他以深厚的挚爱和“物我两忘”的虔诚态度,在作品中表现了自然美。8、自然审美——幽玄、余情、余韵。川端的文学创作中,除了所继承的传统美学中,也揉进了中世的幽玄妖艳的象征美及余韵余情。他的意象的外延,会在读者的心中掀起起伏的情感波纹,极大地催生幽玄、余韵和余情之美。9、无常、虚无、消极。日本的无常观一开始就受到佛教的影响,源于虚无的情绪。而且,日本人的审美理想的本质就是“悲哀的美学”,是对生命有涯的悲剧意识。川端文学总是以一双“临终的眼”冷峻、深邃地审视着人的生命,主要作品冷艳幽寂,缭绕着死的氤氲,显现出荒凉颓废的美。10、典型的中间小说——川端文学的社会性研究。川端战后的《山之声》可以说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具社会性的一部,表现了战后日本的社会风俗。伊藤整说,这部小说是作者“面向‘真正的’小说创作的态度。”笔者认为这部作品是川端典型的中间小说,与后来的《古都》一样,均有川端一生中对家庭小说、中间小说创作所做的有意义的尝试。


在将近二十年的硕士生课堂教学中,对于川端文学的上述问题讲解、讨论、归纳、总结,学生们都很有感触,有的同学过去只是读过中文译本,通过原文的研读,他们体会到这才真正读懂了川端文学,并且对日本文化的精神实质也有了新的更深的了解。


历史上,日本处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辐射范围内,日本的文学艺术、美学思想深受中国的影响。川端文学中的审美形态,浓缩着东方文学关于宇宙和人生的远大追求和丰富哲思,是东方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美学追求延绵下来的审美积淀,值得我们这些从事日本川端文学教学、研究、翻译的人锲而不舍地去努力探索。



对于我国日本文学、川端文学的翻译而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意义尤其重大。那以后《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译海》《日本文学》等文艺杂志纷纷复刊与创刊。“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外国文艺》最早刊出侍桁和刘振瀛翻译的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和《水月》,给当时的读者送去一份惊喜,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读者对了解外国文化、希冀中国文艺繁荣的强烈期望。


八九十年代,川端康成文学的翻译也迎来了一个高潮,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叶渭渠先生译的《川端康成小说选》和《川端康成散文选》。另外还有文艺思潮史等的译著。2007年仙逝的高慧勤研究员主编的300余万字的《川端康成十卷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翻译的规模最大川端文学选集。高老师的译作风格贴近原作,选词炼句精益求精,语言典雅优美,堪称逸品。


校对:张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