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梅州知名的劳务派遣资质怎么办理(梅州有哪些知名企业)

流水线上,工人们正有序进行生产。袁群华 摄


2022梅州市线上直播系列招聘活动现场。李天生 摄


梅州鼓励引导本地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缓解知名企业就业和招工“两头难”的问题。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吹响苏区奋进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战略、实施路径和目标: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兴产业强实体,产业强则人才聚,实体强则经济强。


深刻认识到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是改变梅州经济欠发达的关键一招,凝聚“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全市一盘棋,人人有责、没有局外人”的共识,梅州上下在新的起点接续奋斗,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狠抓招商引资,扶强现有企业,优先支持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项目,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为此,《南方日报梅州观察》推出特别策划“求解梅州实体经济发展之困”系列报道,深入一线倾听并采访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梅州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围之路,助力苏区振兴发展。敬请垂注。


策划:汤凯锋


统筹:唐林珍 黄培强


思索良久,挣扎月余,梁晓桦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离开家乡梅州,到大城市求职。近来,她一有空就在网上挑选招聘信息,时常也能看到梅州本地企业的招聘网文,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以及上市公司,但却不为所动。她说,趁年轻到外面闯一闯,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


而在需求端,奔跑多地,忙碌月余,古艺华仍在为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而焦虑。身为梅州圣戈班汽车玻璃系统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她化身主播参加了梅州2022年直播带岗就业招聘活动,向求职者抛出绣球。


如同众多城市一样,梅州亦被招工难题困扰已久。


年年谈招工,年年难。哪些来自梅州市就业和人才管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梅州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荒”难题,有企业用工缺口近千人。


一边是就业者的求职心切,一边是招聘者的求工若渴,衍生出梅州招工的AB面,折射出梅州实体经济发展的“人”之困。


近者不悦


就业不难VS招工难


在梅州就业难吗?“只要你不刻意追求高薪,还是相对容易的。”在广州上大学、梅州就业的曹淑莹,深有体会。


“和众多年轻人一样吧,毕业后想在大城市闯出一番事业。虽然外面工作强度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但还是向往外面。”曹淑莹说的,不考虑家庭原因,自己压根没想过回梅工作。


去年,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下,她尝试在梅州寻找合适的工作。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梅州企业提供的待遇并不比外面差。“有五险一金,晋升机制也比较完善。”很快,曹淑莹便顺利入职。


在梅州,曹淑莹和身边一些朋友,只是极少的返乡个例。


“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是梅州喊出的招工口号之一。但不少本地人对此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


“过去,地处山区的梅州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劳动力都往珠三角涌去。外出务工已经形成传统,大家的意识还没有改变过来。”说起梅州招工中的“近者不悦”,梅州高新区人社局局长巫远强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五华县技工学校副校长易钜全看来,梅州就业岗位多,就业机会多。“我们学校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超八成,每年都有过半学生留在梅州,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梅州全市提供就业岗位99782个,进场求职8601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4501人次。


然而,就业不难,招工却难。和往年春节假期后一样,招工成了各大企业的重头戏。


“月薪5000—8000元,公司包吃住,入职即购买社保……”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的招聘摊位前,工作人员正卖力讲解公司的福利待遇,求职者的回应是“再考虑一下”。


与之相比,隔壁企业的招聘摊位收获颇丰。“今天招聘了20多人,算不错了。”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3月9日,距离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在梅州,不少企业都出现“节后综合征”,堆积的生产订单还未完成,新的生产订单又陆续有来。


当然,新一年生产扩能的更大挑战还不是订单,而是工人短缺。


“招工!招工!”“职等你来”“有才你就来,为你提供成长的平台”……假期过后,梅州部分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中小微企业相继发出招聘信息。


“全面投产办理后,目前我们用工总缺口是900人左右。到2025年我们另一个产能10万吨的大项目嘉元时代投产,用工缺口将达到4500人。”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龙莲透露。


按照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新的一年,梅州将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两大重点之一,摆在改革发展工作的首要位置,作为头等大事作出部署,坚定不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积极方面理解,梅州招工难正是基于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这一现实导办理致的,侧面反映出梅州经济向上向好发展的趋势。”业内人士分析,倘若没有处理好这个难题,极有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招工难是今年才暴露出来的吗?并不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梅州“招工难”一直存在。


梅州市就业和人才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年轻人更加不愿意留在梅州,不愿意加入“打工队伍”,“很多年轻人喜欢从事自由的工作,他们不愿意从事与第二产业相关的职业,不愿意进入工厂,更不愿意沉下心钻研技术。”


能者未聚


普工不荒VS技工荒


高技术工人的招聘并非易事,需要多途径、多举措进行揽才。“我们现在主要招聘生产工程师、EHS工程师、物流工程师、电气维修技术员……”在梅州2022年直播带岗就业招聘活动中,古艺华详细介绍了岗位需求和待遇。


“刚投产的时候,我们的招聘重点在普工,随着知名产能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提高,现在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古艺华直言,还是希望在梅州本地找到技术工人,“这样能够降低20%—30%的用人成本。”


当前,梅州高新技术企业达242家,比2016年末增加155家,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3.5%和16.6%。集中发展要素,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意味着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新蓝领投身其中。


“现在不少企业都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但智能化生产也为企业提出新的用工难题,需要一批高技术工人来支撑。”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梅州)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范广红直言,没有高技术工人的支撑,再好的设备也用不起来。


范广红说出了梅州招工用工的痛点。


随着工业技改的推进,梅州不少企业逐步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开始探索转型升级之路。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工人的工作强度,也减少了普工的需求量,缓解招工难。


然而,新的问题亦随之暴露:技工荒。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数据,近一半与制造业相关,反映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智能制造”领域缺工程度加大。


在梅州,长期缺技工也让不少企业管理者头疼。


“刚回梅州的时候有想到招工难,但没想到招技术工更难。”范广红说,为了保障生产,公司在总部的支持下采用人员外派、劳务派遣等形式补技术工人的短板,同步实行“师傅带徒弟”机制,做好本土技术人员的培养。


毋庸置疑,部分企业、工厂的转型,促使企业人才需求变得更大。


早在2015年,梅州便制订出台高素质人才政策调整方案等“1 4”配套文件,对引进高素质人才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专门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多年来的政策发力,让企业人才短板得到一定补充,但这还远远不够。


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技工荒”问题不解决,必将带来“用工荒”,影响制约企业的正常生产。如何破题?梅州企业给出的答案是进行智能化升级,以及加强与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


“目前拥有员工170多名,其中技术人员20多名。公司在脚轮的研发设计、制造技术工艺等方面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丰顺县泰雅达实业有限公司知名企业总经理助怎么办理冯广强介绍,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来自怎么两方面,一是自主培养,二资质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梅州在破解“技工荒”难题上也有了逐渐清晰的方向:首所高职院校启用。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加快建设,将实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零的突破”,职教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的探索,逐渐释放红利。


“我们学校长期和梅州本土企业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企业学习实操技能,提前适应岗位需求。”易钜全说,不少学生都在实操后实现梅州了就业。


远者难留


营商不弱VS引商弱


清晨,广梅园内,各企业的工作人员有序上岗,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张仕坚将孩子送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后,步行回到公司上班。作为新梅州人,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是从河源那边跟企业一梅州起过来的,当初也有考虑离开这里另谋出路。”


让张仕坚动了离开梅州的心,源于孩子的教育。“自己苦一点没有问题,但孩子教育不能差。”张仕坚说,正当自己犹豫的时候,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正式开学,引进华师附小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孩子教育难题。


企业管理不断优化,周边配套越来越完善,让张仕坚淡化了离梅的想法。去年初,他在梅城购买新房,正式定居梅州,“园区开通了到梅城、兴宁、五华、丰顺等地的免费通勤车以及夜间公交,来回很方便。梅州的生活、就业环境还是值得点赞的。”


经济活力越强,办事越方便,营商环境越好,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品质越高,这个地区就会更加吸引人怎么办。


显然,梅州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根据梅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梅州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40139人相比,十年间共减少366900人,下降8.65%。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035174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72830人,流动人口为76234哪些4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88806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73538人。


本地人不愿意留,是梅州招工难的原因之一。外来人员不愿来,也直接影响梅州的招工用工。


“过去,我们也尝试知名带企业到江西、福建等周边地区招聘,但效果甚微。”梅州市就业和人才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直言,随着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梅州周边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就业人员更加愿意待在本地就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完善就业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梅州营商环境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继续保持前列水平。


“我们园区有不断优化环境,特别是营商劳务派遣环境,让企业进得来,让务工人员留得住。”巫远强介绍,园区还主动联系省内其他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招聘提供平台。


营商环境不差,怎么还会出现“近者不悦,远者难留”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长期落后造成的,是梅州吸引力不够、梅州招商引商不够造成的。


从数据看,2021年梅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71亿元,仅为全省的0.73%,与河源、韶关、清远等同类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从细分析,不难发现梅州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传统资源型、加工型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


“产业不集聚,大的企业不愿来,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也严重削弱梅州招工的吸引力。”业内人士分析,要想留住人,梅州还需要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实现营商赢商。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落实责任,重在用结果说话。


一方面,梅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奋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梅有州把发展重点聚焦到实体经资质济上,把力量聚焦到“打粮食”项目上,坚持税收导向、就业导向抓招商引资,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提档进位。


“把经济蛋糕做大,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来梅州,愿意留在梅州发展,才的能提供多种层次和不同形式的优质招聘平台,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招工需求。”范广红的话,也代表着众多梅州企业管理者的心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梁晓桦、张仕坚为化名)


■对话


华农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罗明忠:


全面提升承载力吸引力


凝聚力竞争力


2022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的一年,梅州将奋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苏区要振兴,经济要发展,人才要保障。劳务派遣当前梅州企业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但本地群众由于不了解当地企业状况或者观念意识等原因而选择了外出谋生,企业也没有更有效载体吸引更多的人员就近上岗。因此,一直以来,梅州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矛盾突出,一些技术怎么工人缺口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梅州的经济发展。对此,南方日报记者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罗明忠跳出梅州看梅州,为梅州发展解疑答惑。


南方日报:结合全省以及梅州周边城市发展,您认为梅州企业招工难主要原因有哪些?具体表现为?


罗明忠:梅州的人文底蕴深厚,山绿水美人好,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市,是广东省少数常住人口远小于户籍人口的市。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梅州自身也面临企业招工难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历史因素的双重制约。一方面,总体而言,梅州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一产业在梅州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梅州属于“一核一带一区”中的北部生态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劳动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外出就业被相当部分梅州本地劳动力作为首选。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打破“企业招工难、工人就业难”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建议?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要怎样做好聚才、引才、育才、选才,释放人才“虹吸效应”,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