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河南新县陨石(河南有几个县)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话题。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不忘记过去的人,就必然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换句话说,所有热爱家乡的人都会说自己的家乡好,这就是本文引出的中心话题------谁不说俺家乡好!


文/四海一家


文章写的非常好!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可见文章的作者,精心采证费了很大的心血,和艰辛劳动,衷心的为作者点赞!


但是好归好不足的地方也必须实事求是指出来,想办法予以更正。


一、文章开头写道,山西祁县白圭傻的贫下中农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北齐天统……,第一句话就出现明显的错误,一是说白圭的贫下中农不宜用(傻)的;二是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也不符合事实。因为平整土地的小动作根本发现不了韩裔墓,真正发现韩裔墓是源于集体园田化------当年将地里面的坟墓基本上都摊平了,干部又把目光移到高大的王墓上,当时动用庞大的劳动力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应该是1970年,不是1973年春天)终于把小山一样的王墓给挖平了。


二、文章第二段开头写道,北齐韩裔墓位于祁县东观公社白圭镇的东南,这是更明显的错误,王墓的正确位置是在白圭的西南;


三、第二段最后一句也不对,根本不是逐渐夷为平地,这在前面说过,是经过三年多时间人为挖平的;


四、文章第三段开头写道,古墓早年被盗,文物也遭受破坏是事实,因为打开墓穴时发现有一个能让人出入的洞口。但是文中说墓室顶部大部倒塌却不是事实,墓室顶部是我们亲自用洋镐钢钎撬开的,里面还有几米深的死水;


五、文章最后说,祁县白圭镇韩裔墓冢巨大,高五丈有余,占田十余亩,这里的高度有很大的出入,不是高五丈有余,而是高有二十多丈,有30多层楼房高。我小时候曾经多次攀登,上小学时,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进行过几次爬山运动,那情景用前面看不见队伍头,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形容都不为过,因为前面的学生已经爬上墓顶了,后面还有许多学生等在下面。


当年墓顶上曾经立有为飞机指示的三角架航标,上面还挂着省文物部门的保护文物用的红字木牌,由此可见王墓的高度、位置的重要以及闻名度。


正偏纠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却不可漠然置之,必须将错误的东西纠正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代!


祁县东观镇白圭村(原名白圭镇)位于祁县城东约35华里,东临太谷县北洸乡曹庄村,相距只有一公里;北与晓义张家堡相望,西与东砲村比邻,南与北洸村一路(108国道)相隔。因为是“白晋路"(白圭到晋城)的起源点而远近闻名。解放前后有一条三丈六尺宽的大官有道(俗称古茶道)穿村而过,是内蒙经太原到河南的必经之路。那期间店铺林立,驿站从南到北有十处之多。古时候有十里一营,五里一铺的建制,而白圭既有村北的营房,又有村南的王铺。刚下祁县到太谷的公路(现在的108国道)不远的官道西侧有一支笔型石雕俨然屹立,俗称一杆笔,高约四米多,粗约一米,象征着白圭是文人辈出的礼仪之乡。


关于白圭的传说故事很多,现选择其中关于村名的传说。据老人们讲,白圭村整个村的形状像龟身一样,而龟音同圭,圭意如玉,传说当年天降一块白色陨石而更名白圭。


白圭早先有四大姓,分别是郝、白、闫、柳,到后来被杂姓抢了风头,闫柳姓氏无存,郝白姓氏也寥寥无几了。现也是四大姓:梁、王、程、武。全村有1900余人口,拥有4000多亩土地,主要以种地为生。


白圭历史悠久,原来有很多有名的古迹,大致是:一寺、一园、一墓、一碑坊,四门、四阁、五庙宇,还有大小十二社。遗憾的是,现在的白圭只有残缺的一座石碑坊还存在于世间,而其他古迹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现将能收集到的资料简单叙述如下:


先说龟的形状,白圭的东庄和西庄是龟的两只前脚,太平庄是龟的左后脚,而那只右后脚向后伸着,却像是海市蜃楼一样时隐时现。人们只知道它的名字叫程家庄,但是很多人从来都没有见到过。


一寺,名叫大寺,又名妙姻寺,位于村西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大寺院,寺内的设施比其他的寺都华丽齐全。庙内设有大雄宝殿,殿内金碧辉煌非常宏伟壮观,正殿中央有三尊镀金大佛,殿外是火神及八大金刚,东西廊房是两座阎王殿。


刚进裟门设置人间地狱,有牛头马面,油锅磨碾各种刑具样样齐全,还有各种行刑的壁画,以此警示人们要做好事,多行善举,以免死后倍受折磨!


一园,即梁家大花园。一进白圭的堡门是梁家占地小半个村的梁家大院,其中一座大花园,建筑气势恢宏、别具一格。园中有非常华丽的石雕大戏台和两层绣楼式的看台,园内假山真水,亭台楼阁。春夏秋三季,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风景如画、令人陶醉。一到冬季,用心的主人将各种鲜艳的奇花异草,摆放在建有筑独特的藏花窖中,供家人观赏,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说到梁家兴旺个县时期的奢侈程度令人咋舌,花园内建筑的精工细作、做工考究自不用说,就只说园内建筑雕梁画柱,货真价实,镀的都是真金白银!传说中有一年梁家转移财物时,用骆驼和毛驴驮了三天三夜。奇怪的是,后来一直没有见过这些财物露面而无影无踪了…


再说梁家的主人梁敦阳,在清代辛苦打拼,小本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商铺字号先后开到天津、内蒙、俄罗斯等多地。只可惜在清末时,由于受鸦片的毒害,梁家逐渐败落,不争气的后人为了生计先后将整座豪宅拆分变卖殆尽,现今片瓦无存,只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附后)……












一墓,指高大宏伟的王墓,座落在村西南1000多米的地方,有三十多层楼房高,占地近十亩。据说是埋葬半仙李淳风之墓,那时有很多传奇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人们比较迷信,特别信奉神灵,谁家有灾有难总想让神仙保祐平安,有什么困难也想让神仙接济和帮助,听说有好多人都得到过这样那样的帮助。据传说有些人家办红白喜事缺少桌凳等家俱时,傍晚时分到王墓前上供,并用黄纸写明需要多少家俱和其他物品,第二天一早就如数摆放在那里了,用完后到晚上还回去就行。后来有个别贪心的人用完后不还,也就慢慢的不灵了。当然这只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不必信它,这里主要是讲白圭确实有过硕大的古墓,让后人有所印象而已,因为当年的庞然大物如今已经从白圭的版图上永远消失了。


那是在1970年的春天(有些版本说是1973年是错误的,因为我是亲身经历者),经过两三年拉沙垫地,"勤劳”的白圭人已经将古迹王墓彻底挖平了!顺便说一下,当我们挖开墓穴,从中取出陶瓷人马和一块石碑时,证明了一件事------从碑文记载中看到墓中的真正主人,根本不是所谓的李淳风,而是北齐的一位刺史名叫韩裔。


韩裔,字永兴,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卒于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青州刺史任上,享年54岁。韩裔与其父韩贤,其子韩风,祖孙三人均为当时权贵。据墓志铭记载,韩裔,齐国昌黎宾屠人(今辽宁义县),由此可以看出他不是本山西人,祁县可能是他封地的一部分。从白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白圭村在北齐时期极有可能是韩裔封地行政核心所在,所以他死后便被安葬在白圭村。


当年从王墓中取出陶瓷人马和墓碑的消息不径而走,传的神乎其神、千奇百怪,一时间陨石轰动省内外。据前来参观的来人说,从王墓中挖出了活人、活马和活鸡,因此有更多的人都想来先睹为快、一睹其详。前来参观的人越传越远、越传越奇,所以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将王墓北侧的一片耕地踏出一条几十米宽的通道,一直到山西省文物部门接管之后,进行封闭考古挖掘,游人才逐渐消退下来。


该墓为砖彻单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墓门上有精致的仿木构枓栱铺作。该墓座北向南,全长约22米,除原来盗墓人挖开的洞口外,其余部分基本保存完好。下附出土的墓志盖、墓门及内的景象、部分陶瓷品的照片。



















一牌坊,据说是清朝310多年前所建,建在白圭村南,名叫“旌表节孝坊",俗称石牌楼,通体由精细的粗沙雕砌而成。石坊四柱三门,高约7米,东西宽约8米,厚约0.4米,通身由六十余块石雕构件组合拼新县砌而成。石坊南向的横梁雕刻着葡萄,栩栩如生,象征着后辈子孙兴旺发达;北向的横梁上镌刻着“皇清例赠武德骑尉梁天相之妻梁立地之母例封宜人王宜人之坊"。该石牌坊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石牌坊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咸丰年间,乔家堡有一位王姓姑娘,嫁给了白圭村的梁天相。过门后,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一年后喜得贵子,不幸的是儿子刚过百天,丈夫梁天相就暴病身亡。年轻的王氏严守三从四德,一心侍奉公婆,养育幼儿。二十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并取妻生子,谁知这时儿子也因病不治撇下一家人撒手西去,儿媳妇又改嫁他人。当时的王氏妇人,强忍悲痛、擦干眼泪,重新挺起她坚强的脊梁,把养育孙子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教其诗书礼仪。孙儿梁丰年,不仅聪明懂事,而且勤奋好学,也是苍天有眼!孙子成年后满腹经纶,并且金榜题名,遂在朝堂上将其祖母的经历奏知天子,皇帝被王氏河南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特降旨封王氏为"宜人",追封其丈夫梁天相为"武德骑尉",并下旨为王宜人建选了这座象征中国女人最高荣耀的"旌表节孝坊"。















其实白圭除了现存的牌坊外,在村东头也有一座乔氏“节孝坊",只是名气和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建筑结构也比较差,在解放前已被一场大风刮塌了。顺便提一下,就在乔氏牌坊西面不远处曾有两幢相邻的古式楼房,与乔家堡现存的楼房相似,也非常精美壮观,遗憾的是如今已全部消失,空留一声叹息!


四门,指东南西北门。古时候治安差,社会不太平,经常出现抢劫偷盗之事,当时人们就想出笨办法进行防御,全村周围都建有二尺半厚的土围墙,一到晚上四门一关,外面的人就进不来了。


四门之中当数南门比较宏伟,俗称门儿峒,这座门儿峒,南北进身足有四丈多长,堡门内侧较宽,能轻松走开汽车和马车,内侧还设有避让躲车的地方。整座堡门约有三层楼房高,门口正面上方有砖刻的“白圭堡”三个大字,门顶上建有钟鼓楼和打更房,几乎能与太谷城现存的鼓楼媲美…


四阁比较简单,指东庄的文昌阁,西庄的奎星阁,太平庄的太平阁,大寺东的玉皇阁。


五庙宇:有村南的菩萨奶奶庙,村北的真武大帝庙,村东的武圣关帝庙,村西南的三教庙:庙中有孔子、老子及释迦摩呢的塑像。最好最全的当数村中的老爷庙,也称南大庙,庙中独特的小西天,全山西境内只有两处,一处在万荣县,一处就在白圭村。村中老爷庙在紧靠几个门儿峒西侧,并且与其他几座不同的是,座南朝北,正对着不远处的过道大戏台(俗称乐台)。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将刘关张三尊佛像,用椅轿抬出来看戏,白天是木偶戏,晚上是皮影戏,一连十天,年年如此。





南大庙中的一棵千年古槐,几经沧桑,经久不衰,几年前有几个小孩玩火,将空心的老槐树从“肚内"点燃,大火整整烧了一天,后来祁县消防大队才将大火扑灭,这棵大树竟然顽强地存活下来,可见槐树有多么坚强的生命力!附近照。














接着说说过道大戏台,建筑非常精致华丽,同样雕梁画柱,中间过道南北贯通,常年人来车往,车水马龙,畅通无阻。只有逢年过节,或者赶庙会才将半尺多厚的木板铺好便于唱戏,而平时为了车马通过是不铺木板的。应该着重说明的是,戏台正中央上面雕刻着一只白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有一种说法,白龟(圭)由此得名。


白圭大街小巷还设有十二社,社社都有神像,每年的正月十四五总是灯火通明,如同白昼,非常美丽壮观。现在能记得起的有:正阳社、麟趾社、三关社、马道社、西南社、西北社、南大社、北大社、武家社等。


俗话说,山有仙则灵、水有鱼则清、村有人则名。那么白圭的名人主要有些谁呢?一是武德骑尉梁天相及妻王宜人(故事前面已叙);二是白圭唯一的大财主梁敦阳(前面已讲);三是程门宗第十九代传人程绅,他从小聪明好学,20岁进祁县何家“永聚祥”茶庄学徒,30岁已经是茶庄的二掌柜,不久便升大掌柜。他在永聚祥就职长达50年,于民国36年(1947年)病逝于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程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经理人,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写的一笔好字。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祁县商家票号的店名牌匾,很多都出自程绅手笔;四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收藏家,名叫乔煌,字效谷,号丽樵(1741年---1810年),曾任福建布政司照磨。他建有一座藏书楼,名曰“黄叶楼",其藏书有“乔煌之印"、“石室外史"、“咏兰室”等。他精于诗词文章,著有《黄叶楼陨石诗文集》(现存于山西省图书馆,嘉越学斋刊本)、《黄叶楼初集》等。《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黄叶楼诗钞》。其生平见《山西人物志》、《山西藏书家传略》本传。《清代稿钞本》收集其诗集。


现附乔煌诗一首:


昭君


汉阙黄云外,离魂马足迟。


可怜诸姊妹,独妾作阏氏。


怨假琵琶诉,茕然异域身。


至今青冢草,不是汉家春。


附:以下一组是整理者特意留下的照片给我们的后人,因为现在白圭正进行大拆迁,照片中的老宅将永远消失!
















最后说一说三村换个县一镇的故事------白圭原来叫白圭堡,后来因贯穿南北的白晋大官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便很快发展起来。白圭最兴旺的时候号称千户人家,每户按四五口人计算,当时的人口足有四五千口之多,拥有近六千亩土地。每年有两个庙会,农历四月廿三是奶奶庙鲜花会,农历九月廿八是喜庆丰收会,基本上以南夏北秋分别盛兴,而且南北还在暗地里较劲,每年两会都要唱大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大约在清末民初有过一次行政改制,祁县要设立新县,但是按当时的传统编制,如果不够四大镇,八小镇就不能建县,而祁县只有三大镇,所以就用三村(其实是四村)永安、榆林、官厂(外加加乐小村庄),将白圭镇从太谷县换了回来,这就是盛传多年的三村换一镇的真情实事。在当时,白圭是有名的大镇,东观只是个不出名的小镇,在刚解放的中国地图上,太谷县只标有太谷城和范村镇,祁县也只有祁县城和白圭镇,根本没有东观和其他村镇,在毛泽东选集中也有关于白圭镇的标注,由此可见白圭镇在中新县国历史上的知名程度!但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曾经无比辉煌的千年古镇白圭逐渐衰落,人口由原来的四五千人,到解放初期仅有不到一千人,土地也由原来的近六千亩,剩下约四千多亩。


白圭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大致经过是这几个样的:1926年太风公路(太原至风陵度,即现在的东夏线)通车;1930年白晋公路(白圭到晋城,实际上是现在的208国道东观往南段)通车;1934年南同蒲铁路的建成通车;1941年白晋铁路(东观至潞城)建成,随着这些公路、铁路的先后建成通车,使的东观却具有了原本属于白圭的地理优势,特别是1967年东北公路(东观至晓义北堡的乡镇公路)的通车,更加速了白圭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逐渐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


千秋功罪,谁人予以评说?谁能让白圭这个河南千年古镇重获新生?这是摆在全体白圭人面前重大课题!


我们谨想以笔疾书,以此唤醒白圭的后来人,能像我们伟大祖国那样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设白圭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白圭退休教师程永收集


白圭农民王绣整理


于2021年中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