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泾阳县非税收入管理办法(陕西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泾阳县“征收棉包捐收据”



一、收据的签章与印花税票


该据有骑缝章一,方形不可辨识。骑缝之处略有磨损,印刷有文字。约略可识别为“号捐注﹨百﹨拾﹨元角﹨分”,余则为毛笔填写。由于该据正文处无统一编号,中缝处号码应该是该机构对于棉捐票数量进行统计,便于以后账目复核与检查。


地方机构方章二,条形章一。右一方章近骑缝处,模糊不可辨;征收码洋数目处有方章,和本地发现地契印章相似,估计是泾阳县税务系统的印章,具体情形尚需要专业人士辨认;


收据局部


条形印章与方章相类,约略可以辨识,根据文字辨析为 “陕西省泾阳县地方税稽征所”等文字。


收据局部


该收据填写经手人私印一,方形,字形辨析有难度,似为 “刘树漳印”,现拍照以供方家辨认,并予以指正。


填写人印章


该据除上述印鉴外,另有蓝色叶片形印记二个,设计颇具新意,极具艺术性。该印记左右两侧设计上下方位相反,带有一定防伪性质。叶片形状印记上:一侧有带有树干的梅花,两侧三片小叶,左侧叶下另有小花一朵。叶片另一侧为 “湧记”字样。 经分析应该是购买棉花的商号(公司)名称,印记两处分别加盖于两枚印花税票上。


印花税票


两枚印花税票均为民国通用类型。票面基调为蓝色,面值为壹元,税票图案为复兴关正面图。最上设计为飘带形框内写有中文“民国政府印花税票”,下侧正面中文“壹元”两字分列于两圆形框内,底部中间英文为“1 dollar”,与中文“壹圆”同列。复兴关图案印花税票发行于抗日战争期间,有多种面值,计有分票、角票、元等十多种,票面颜色亦有多种。同时期以“复兴关”为图案的国币亦有多种,是民国政府为表示抗日决心而特意设计的币种。(注:复兴关原为重庆佛图关,该关地理战略战术位置重要。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民国政府最重要的军政机关多设立于佛图关。抗日战争日渐吃紧,为鼓舞民国干部精神及军人士气,蒋介石下令将“佛图关”改称“复兴关”,取“抗日救亡,民族复兴”的意思。票面上的牌坊原址在今天重庆市大石化肖家湾附近,建国后拆除。)


二、“泾阳县征收棉包捐收据”正文


陕西泾阳县地方税稽征所①为填给收据事,今据陈兆报称于 ﹨月﹨日买到候兴茂名下棉花﹨包②贰百六十斤,照章每斤应纳捐洋壹分③,合计应收洋﹨百﹨拾贰元六角﹨分,业经如数核收理合填给收据凭。


中华民国廿九年④十二月廿一日 经收员(签章)填发


收据顶端梯形方框内文字两行,置顶文字为“”,第二行自右向左为“征收棉包捐收据”;长方形框内为上面所写正文;框外底部为文字“每张附收票资参分⑥”。


三、泾阳县棉花生产状况及棉包捐


该据出现绝非偶然,泾阳县是陕西省棉花生产大县,尤其是民国时期,棉花外销量很大,产量2/3用于外销,此种类型票据的存世量应该不小。


泾阳县在民国时期棉花生产在陕西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对于全国棉花生产具有示范作用。1932年泾惠渠一期工程之后,灌区棉花种植面积很快增加,部分地区扩展至旱塬地带,在三十年代至抗战时期,棉花种植面积占到全县耕地一半以上。在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各大银行对于泾阳县所做调查资料中,多次显示泾惠灌区棉花种植面积均在三分之二左右,棉花生产是泾阳县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对于解决农民温饱起到作用。民国币制历次改革造成了民生混乱,棉花曾长期以实物计值,与银元属通用型“货币”。


三十年代初期,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先后改良棉花品种,推行新式种植技术。泾阳人于右任在斗口设立农场,南京金陵大学与西北农工改进所建立金大农场,1934年在泾阳杨梧村建立陕西棉产改进所,先后试种美国“斯字棉”与“脱字棉”等品种,“斯字棉”最终获得成功,棉花产量与品质均极优。1936以泾阳县为中心在陕西关中各县进行推广种植新式品种,短短数年关中数十县棉花品种得到改良。在大量引进美国原斯字棉种同时,1936年泾阳县本县西北农场从美国“四号斯字”棉中单株选育成“泾斯棉”。“泾斯棉”生产性状极佳,棉绒长29.24毫米,衣分38.4%,霜前花83.6%,产量较四号斯字棉高8.88%。抗战时期泾阳成为优良品种繁育基地,是棉花种子繁育基地,优良品种单一种植,棉种纯度很高,在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要。


泾斯棉与美国原种相比,适宜本地气候,其产量远大于美国本地,灌区棉花最高亩产150斤,普通亩产达80斤,旱塬若无亢旱可获四五十斤亩产。据民国时期对于泾惠渠灌区棉花种植面积统计,泾、三、高、临各县灌区均占一半,其中泾阳种植面积最广,种植几达全县土地一半以上,达30万亩。全县产量约占陕西省棉花产量的1/6,最高年份竟达1/4。据《泾阳县志》记载三十年代以后至建国前,多数年份棉花产量可达10万担以上,1938年全县产量竟达29.6万担,换算市斤达2960万斤。泾阳棉花多数外销,主要销往四川、武汉等地,占到本地产量约2/3,最多时外销约为6万包(国际标准包),约合2160万斤。


棉花内销及外销均需征收“棉包捐”,它是泾阳当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于泾阳县各项事业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仅对于教育而言,据现存民国档册,私立泾干中学办学经费多数源于棉包捐,泾中校长刘振声曾言,“惟本校虽始终维持私立名义,但经费来源,多仰赖县府及地方补助,如县府食粮补助,及棉包捐二成,畜税附加一成,炭捐全部,钧占全校经费百分之四十以上。(1949年)”如果真如档案记载所言,私立泾干中学是泾阳县棉花生产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①陕西泾阳县地方税稽征所:民国28年(1939)8月,陕西省统税局长安分局驻泾阳税务员办公处成立,编制4人,主任1人,会计1人,稽征2人。


②包:民国时期棉花机械打包机,国际标准棉花每包400磅,约合360斤。棉纱:1大包=2中包=40小包=400磅=181.44公斤 《陕西省技术监督志》)


③壹分:1940年民国棉花捐征收标准,1941年,泾阳县政府又在国民政府众多棉税的基础上,定每包棉捐洋8000?元(怀疑泾阳县志的编者混淆了币制,民国时期物价确实飞涨,但远未达到每斤棉花达220元多,此处8元为合适)。


④民国时期泾阳县棉花生产总量


⑤ 甲:该收据第一联。


⑥ 每张附收票资参分:属于泾阳县在棉包捐之外的地方附加收入。


⑦ 本据无收购的棉花标准: 1938 年 ,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并入农业改进所,下设6处棉检所。1941 年 ,设立泾阳棉区棉检处永乐分处,规定含水率11%、含杂率2%为合格棉花,准予运销,超标者一律禁运。


参考资料;


1、《陕西泾阳县概况调查》《农本》 原玉印1941 年


2、《泾惠渠农村概况》 1948年


3、《悼念泾阳县长王开基先生》 1947年 宋康祥


4、《泾惠渠》 1947年 民国政府行政院


5、《泾惠渠农村调查》 1946年 泾惠渠管理局


6、《咸阳市志》、《泾阳县志》、《三原县志》“陕西省地方志网站”


7、《民国时期陕西棉种的改良与推广》 赵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