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财政部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路线图,所有非上市银行(主要为中小银行)原定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准则。


通知指出,企业推迟执行的,应当在2021年4月30日前向财政部会计司和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报备相关情况并说明原因,并在其2020和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推迟执行的情况及原因。


回应业内期待


此次通知的发布,回应了行业内的期待。


据经济观察报12月5日的报道《【金融头条】中小银行迎大考:会计新准则转换大限倒计时业内人士建议设置过渡期》,对于部分中小银行,新准则按期转换存在困难,困难程度因区域及银行情况而异,部分地区的省联社、城商行、农商行等问题较多。


经济观察报采访了解到,对于银行业来说,新准则的实施既符合我国银行业强化金融监管的方向,也有利于银行业更好地管理金融工具和更恰当地披露金融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但是,多位业界专家认为,对于非上市公司建议可以分类推进实施新准则,例如非上市企业里的银行等金融企业由于系统改造难度较大,实施新准则的影响也较大,可以推迟实施,以避免对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短时间内产生冲击。


今年8月,银行业协会对700余家中小银行、村镇银行进行了问卷调查,94%的受调查机构已着手开展新准则的转换工作,但是各机构的进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看,有15%的机构已完成转换工作,53%的机构已开始步入实施准备阶段,26%的机构已计划但尚未实施,6%的机构对准则转换尚未计划。


基于此,今年9月,银行业协会财务会计专业委员会已将这份针对中小银行的调研报告报送至财政部及银保监会,并向财政部发函,建议政策制定部门充分考虑银行业实际情况,给予非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部分确有困难的机构)延期1至2年执行新准则的过渡安排。


监管资本过渡、信用减值准备相关安排


同时,通知对于中小银行,在监管资本过渡安排和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指导。


自2021年1月1日及以后执行新准则的非上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新准则的前五年,可以根据自身资本承受能力采用下列监管资本过渡安排:


非上市银行可以将首次执行日因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增提贷款损失准备导致的核心一级资本减少额(即增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剔除递延所得税影响并扣减当日原准则下“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后的金额,以下简称调整基数)按照一定比例加回核心一级资本。其中,第一年和第二年按照调整基数的100%加回,第三年按照调整基数的75%加回,第四年按照调整基数的50%加回,第五年按照调整基数的25%加回。


已加回核心一级资本的贷款损失准备,不得纳入同期“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不得在同期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中用于扣减相应资产账面价值。已加回核心一级资本的贷款损失准备所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得用于计算同期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已加回核心一级资本的贷款损失准备及其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得在同期杠杆率计算时纳入“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同期其他监管资本指标也应考虑上述资本加回的影响。


非上市银行首次执行日因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增提的其他信用减值准备,可以参照贷款损失准备采用上述资本加回政策。


通知提出,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应当重点关注下列问题:


1.在无须付出不必要的额外成本或努力的前提下,企业应用的预期信用损失法应当反映有关过去事项、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经济状况预测的合理且有依据的信息。在评估未来经济状况时,既要考虑疫情的影响,也要考虑政府等采取的各类支持性政策。


3.因借款人或客户所在的区域和行业等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可能导致贷款、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的风险特征发生变化,企业应当考虑这些变化对评估信用风险对应相关金融资产所在组别的影响,必要时应当根据相关金融资产的共同风险特征重新划分组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