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外资代表处交残保金吗(外资企业要交残保金吗)







编者按




残障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 残障人士因被社会与公众不断地贴标签、从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影响了残障群体平等享有基本服务和就业的权利。




为提高残障人士社会融合能力、增能残障人士公益组织提供服务及倡导的能力,发展简报【直面】栏目邀请到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商业与残障网络中国分支秘书长/融易咨询创始人周海滨先生,请他透过具体案例分析及实践经验,谈谈为什么要促进企业残障融合就业,企业怎样才能接纳残障人士,残障融合就业对企业的意义,残障人士去跨国公司就业需要哪些路径通道?




以下是对话内容摘要,经周海滨先生确认后正式发布,希望给行业内的助残机构带来启示和思考。





融易咨询创始人周海滨




CDB:企业雇佣残障人士有哪些顾虑?企业关注残障融合就业的理由是什么?




融易周海滨:


融易咨询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提供专业的残障融合及多元化战略咨询的社会企业。我们通过启发式的咨询和培训,帮助客户找到最符合自身核心业务特点的残障融合解决方案,系统性地促进长期、真实、有效的多元融合。




在保金推动残障就业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普遍认为残障者没有能力。在他们看来,重度障碍者无法工作,视力障碍者恐怕只能做盲人按摩师,而企业需要的是轻度肢体残障者来工作。在企业残障者用工面临的挑战调研中,有很多企业反映,由于对残障者就业相关法规还不了解,企业的残障者用工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他们对残障人士“望而却步”。




纵观企业雇佣残障者的种种疑虑,总结起来有三大迷思:




迷思1:我们公司没有适合残障者的岗位 ;实际上,通过专业的岗位分析并对岗位说明进行细化,可以识别/开发出外资合适的岗位,并优化已有岗位。




迷思2:残障员工效率比较低 ;实际上,通过适当的培训及合理的便利措施,残障员工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并具有更强的工作黏性和忠诚度。




迷思3: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残障人才 ;实际上,企业可以创造适宜的条件,表达包容的意愿,主动吸引残障人才;亦可以通过开发实习/培训生项目,培养长期的未来人才。




可见,招聘残障者用工需要企业转变意识,更需要外部的机构或组织提供相关帮助和支持。所以,融易开始尝试残障平等意识的培训,我们期待通过培训让企业慢慢接纳残障人士。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关注残障融合就业大概有三个理由:




第一:我们“想要”做 ;这个理由主要是基于道德或社会原因。




第二:我们“不得不”做 ;基于法律原因 比如:中国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和“残保金”要求等。而这也催生了一些“灰色地带”,其中最简单粗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残疾证就业”:也就是说,企业只需要租用“残疾证”就可以,本质上不需要残疾人就业。




第三:商业上值得做; 从企业商业成功、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基于商业影响力与经济利益考虑,积极参与残障人士融合就业。




起初,融易培训也得到一些外企的呼应。但培训后,发现企业更多的是把残障就业当成一个合规性问题,认为这是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很少有人觉得这是有商业价值的事情。也就是说,主要是出于第二种法律原因参与残障就业。所以,相比于融易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多企业愿意选择“残疾证就业”。




CDB:面对企业的残障用工疑惑,融易咨询可以提供哪些解决方案,有没有成功案例?比如怎样搭建职场融合资源平台?




融易周海滨:


2018年7月,融易进行了战略转型。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支持下,开始搭建融合就业的企业网络,目前有19家企业加入。在搭建企业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加入后直接改变了话语模式,最初的话语模式是我要残疾证就业,后来有企业开始讲关心真实雇佣残障人才的好处是什么?给企业带来的人力资源价值是什么?比如,IBM中国有大批真实的残障融合就业。其他还在犹豫的企业先看到成功案例,让案例来说话,企业之间相互学习、迅速效仿。




比如,伟创力(珠海)的案例就是一个符合商业模式的实践。从2015年的只有几个残疾人到现在,他们陆续招聘了600多个残疾人,稳定在350人左右。这个案例的成功,在于节省了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比,企业做无障碍与合理便利会投入一小笔资金,但成功的就业最终省了残保金,而这些员工创造了不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企业品牌形象也随之提升,一个国际奢侈品品牌,因为伟创力(珠海)做了残障融合的事业,被优先选为供应商。

外资



还有一种是欧莱雅中国在推进的模式,我们携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欧莱雅电商中心的课程,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定制化职业培训班。在两个月内,欧莱雅电商中心的业务部门提供课程、介绍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支持残障人士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商人才。




同时,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行业认证的电商课程,支持残障人士具备电商领域的基本技能、拿到结业证书。这两方面都满足企业需要后,再增加一些关于残障人士的职场自信,软技能的线上线下工作坊。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欧莱雅电商中心实现了12个残障人士在广州就业。后来,类似于伟创力(珠海)、欧莱雅电商中心将这些成功的商业案例分享给更多的企业老板,此后就不断有企业主动找融易合作、开启融合就业之旅。




CDB:从行业角度来说,怎样看待行业内同类残障就业机构的服务模式?与这类机构有没有合作空间?另外,现阶段行业横向联合有没有必要?


融易周海滨:


我个人认为,行业发展的大方向肯定需要横向联合,而且是大家联手去推动融合就业的生态体系。为此我们跟渣打集团申请了一个两年的项目,主题就是“构建中国残障青年融合就业的生态体系”。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从事融合就业的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残障人士即使看到了工作机会,也无法逾越从家庭到公司之间的“千难万险”。




其实最大的障碍,是残障人士即使准备好了,个别企业并不把他们当人才,还继续当成一个问题处理,最后又回到残疾证就业。


所以,最重要的是,残障人士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融合就业生态系统,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包容和家庭的支持,希望残障家庭打开已有的“保护墙”,推动残障人士走出去,了解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做好准备迎接向自己走来的新生活。




说到其他助残就业机构,有非常好的残障人士职业培训课程,这都是行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其实这个领域也有很多人力资源公司进入,应该说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大家切入的点不一样,针对三四线和一二线城市的残障人士,就业服务应该是不一样;针对偏劳动密集型和偏智力密集型的人力资源服务也不一样。




融易与其他行业内机构不同的是,客户偏大型外企,对于学历会有一定要求,现在合作的有领英、字节跳动、谷歌、微软、伊顿等公司。这些残障人士就像职场的“残障融合大使”,以后也会慢慢帮助企业了解如何与残障者一起工作,他保金们怎样和普通人竞争。同时提供企业内部也慢慢学会提高融合度,吸引更多优秀的残障人才进来。




除此以外,可以通过宣讲、培训,收集具有商业价值的企业成功案例为企业提供参考。




其实,残障人士分布在所有行业,所有年龄段,所有不同的领域。如果光看到那种特别悲惨的重度残障者,并不能展示所有残障就业类型。






CDB:在公众倡导方面,如何促进公众意识改变,因为做融合就业倡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融易做了哪些尝试?现在有哪些积极的改变?




融易周海滨:


关于公众倡导,可以举两个例子。一是雅高酒代表处店集团广州白云机场铂尔曼酒店的一位老板,他是非语言沟通培训的全球认证专家,他本人愿意把自己的培训资源无偿提供给残障组织,尤其是心智障碍的服务机构。我们正在开发残疾人就业辅导员线上课程平台,应用到这个案例中,他就可以教会就业辅导员,辅导员再去培训多个残障人士,相当于1个人间接教会一批残障者。这是我们做公众代表处倡导的一个价值,为这个行业做最小的要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变化。




第二个例子,是与学术机构的联动。我们接触了一位教授,她当时正在做某地区过去30年残联历史梳理,尤其在就业方面缺乏相应的模式和素材。她很敏感, 发现这个模式后,加以总结,就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做出更好的融合就业决策。




从政策倡导角度来说,如果按照这样的多方合作模式,这样的倡导就落地了。





GBDN-China、渣打环球服务中心、广州市残联及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慈善学院代表留下了象征决心的手印




CDB:关于你们发起的《促进残障学生融合就业的联合倡议》,这个行动计划有哪些关键环节?现阶段是否有重要行动落地?




融易周海滨:


2021年3月26日,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商业与残障网络中国分支获得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等指导单位支持,联合以渣打环球商业服务中心、索尼数字产品(无锡)有限公司等为首的领袖企业、地方残联、残障者所在学校、社会组织和热心融合事业的障碍者和志愿者等,共同发起“促进残障学生融合就业”联合倡要议。




本次倡议在广州发起动员,并计划于五月21-22日正式在无锡展开联合行动,通过至少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无锡、重庆、成都、长沙、西安、合肥等十座城吗市的共同行动,建立对话平台,配合核心专业服务支持及岗位支持,促进残障学生实现高质量的融合就业。




目前渣打环球服务有限公司、索尼数字产品(无锡)有限公司、雅高酒店集团、湖南安邦制药集团、逸仙电商有限公司、广州方胜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已参与其中。




我们已经开始在全国10个城市推广《促进残障学生融合就业的联合倡议》,企业为什么愿意发起共同倡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企业已经准备好接纳残障人士时,劳动力市场现有的残障人才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那么,这个行动计划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就是政、企、校、社的四方合作。举个例子,过去十年中,上海残联、华东师吗范大学特教系,索迪斯及人力资源公司合作,联合推动上海本地残障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实现百分百就业,就是一个倡议的范本。




第一步:首先讨论目前残障就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交残,大家就此达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可能是一个对话研讨的形式,也可能是残障平等意识培训形式。




第二步:做一个当地残障学生数据库的梳理。




第三步:残联、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始联合做个人职业教育支持计划和转衔计划。




因为,之前工作模式就是你想就业,就来登记注册,注册后推荐到企业,服务就完成了。




那么,我们的联合倡议,是鼓励给学生做职业成长规划。让残障学生及早接触劳动力市场,搞清楚为什么要选这个行业,为什么选这个职业?学校再与社会各方合作,根据不同情况推荐针对性的实习岗位或企业。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hr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给学生分享企业需求,比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做计算机管理需要什么技能?做软件开发需要什么经验?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人员去讲,让学生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对企业而言,可以看到现在市场上有哪些学校可以选择,要不要提前介入,预估学生在软技能方面有哪些缺陷。所以,我们希望在全国十个城市推荐这样的校企联合的模式。





3月26日渣打集团“成功之路”第二期项目内容分享会暨“促进残障学生融合就业联合倡议”广州启动会






倡议计划在10个城市推什么?






“有这么一只蝴蝶,左翼是残障朋友,右翼是企业,中间的身体就是链接他们的桥梁,我们想做这样的桥梁。”




我们在当地找一个不管是企业、还是残联、还是学校,这三方选其中一个作为核心,做一个合作的基础框架,然后邀请一批企业与学校一起做就业前准备。




这个项目叫“成功之路”,即左边是企业,右边是残障外资企业人士,蝴蝶要飞起来,必须有非常重要的中间身体部分,即通达成功的中间道路,就是我们想通过倡议去做的事情,目的是让大家看到彼此在做什么,然交残后形成有效的合作。




比如,通过简历辅导、举办座谈会、招聘会、学校开放日或走到高校去宣讲,不断创造雇佣双方对话和碰撞的机会,我们希望在这10个城市形成持续稳定的机制。目前华师大和上海残联正在落地这个项目,通过学校不断邀请企业反复来看,让学生了解哪个行业哪个职业更适合自己。




比如,上海浦东区辅读学校就探索出一种很好的模式。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心智障碍者,他们在“梦工坊咖啡”本来是一种静态的模式,但后来开启了“流动咖啡馆”,让更多的企业进来,与上海金融中心某律师事务所合作,每周五下午2:00~5:00,把咖啡机搬到那里做咖啡,律师每买一杯咖啡10块钱自己付,20块钱由律所来付。




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复制到整个陆家嘴金融区,比如20家企业,每星期五下午换不同的企业,这些残障人士就变成一个流动的工作队,从一个封闭的咖啡馆走向一个流动的工作形态。结果也许律所买了两年咖啡以后,发现残障人士其实很适合来律所工作,或者是来律所做咖啡。




CDB:国际劳工组织为什么在中国会把残障融合作为工作的一个关注点?




融易周海滨:






2016年-2020年,在残疾人小康事业十三五规划期间,计划5年中培养2500位就业辅导员,各地模式慢慢落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缓慢外资企业地政策倡导或是政策完善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