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南宁众寻平面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怎么开)

[日]广濑直记/ 胡佳菁译


地图1


照片1 林屋洞


照片2 林屋山


照片3 灵佑观


照片4 上真观


照片5 上真观内大茅君像


照片6 张洪任撰「穹窿山上真观碑记」


照片7 林屋洞之金龙洞


照片8 苏州市博物馆展出金龙


照片9 苏州市博物馆展出鎏金铜龙


照片10 三天门及太上老君像(2012年8月末)


照片11 刘温康像


照片12 华阳洞(2012年8月末)


照片13 玉晨村远眺小茅山(左)、中茅山(右)


照片14 玉晨村远眺雷平山(左)、小茅山(右)


照片15 乾元观(2012年8月末)


照片16 乾元观(2012年8月末)


照片17 山中宰相炼丹采药图


照片18 松风阁遗迹


照片19 老君洞


照片20 老君洞洞口


照片21 三官洞洞口


照片22 三官洞


照片23 柏子洞洞口


照片24 柏子洞内观音像


照片25 良常山登山口


照片26 老虎洞(古良常洞)


照片27 老虎洞(古良常洞)


照片28 句容市博物馆展示玉龙


照片29 句容市博物馆展示鎏金龙


照片30 玉柱洞


照片31-35 金牛洞和茅洞


照片36 元阳观


地图2


地图3


地图4


七 结束语


至此,特别是关于茅山部分的内容,主要将茅山现在的地理状况与《茅山志》中的记载进工作室行了对照,并且由此对《真诰》中的记载进行了追溯。虽然这部分的工作还有不完整的地方,但对笔者来说,通过自己的双脚,或乘着车游历于茅山之中,对茅山的地理多少有了大概的认识。这份考察记录中的照片、地图和笔者不成熟的记录希望可以传达出仅从文献中难以抓住的地理方位感,如能传达万分之一已倍感幸福。


另外对笔者而言,提到茅山,脑中有的只是杨羲与二许、陶弘景,所以这份考察记录大部分写的也是这些范围内的内容。但实际去了茅山后,才发现他们的存在感比想象的要小。对现在的茅山来说,他们都不过是历史上众多神仙与道士中的一员。玉晨观几乎被遗忘可能是因为那里建造了民居,难以复建,但茅山的道观中也少有供奉他们的地方。仅就笔者到访的这些地方中,只有九霄万福宫的一个殿堂里众寻供奉着魏华存与杨羲、陶弘景、张道陵、葛洪的像。


另一方面,作为茅山道观的特征,目之所及,都盛兴对茅君的信仰。这次的考察中到访的道观(修建中的崇禧万寿宫除外)与2012年8月末到访的九霄万福宫、崇寿观都有供奉着三茅君的太元宝殿。虽说是茅山所以供奉三茅君并不奇怪,但早于杨羲与二许在茅山活动之前就存在的茅君信众寻仰现在仍能盛行让我产生了兴趣。


以2.2中穹隆山的茅君信仰举例来说,这种信仰似乎遍布江南的各个地域。例如笔者以前参观杭州的通玄观造像时,那里也是以南宋绍兴年间的三茅君为原型的造像。根据《通玄观志》(明.姜南撰,清.吴陈琰增补)所记载的《三茅殿碑记》(郁存方撰),通玄观是因刘真人梦中见到三茅君而被建造起来。(38)现在在茅山道院的网页链接里(39)的道观可以看到丹徒三茅宫、苏州小茅山道院等的名字。镇江的润州道院里也还有清代建造的三茅宫。(40)


自从参加了这次考察,与各位老师一边巡游于穹隆山与茅山一边获得了许多信息,我开始关注起江南地区茅君信仰在过去和当代都是什么样的。这份考察记录里虽然没有太多茅君信仰的观点,今后如有机会,则计划对江南地区的茅君信仰及与上清怎么宗坛相关的内容进行考察。


引用及注释:


1.李洲芳:《太湖西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2-37页;横手裕:《洞庭包山林屋洞》,《洞天福地研究》第2号2012年,第79页。


2.李洲芳:《太湖西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平面设计年,第23页。


3.灵佑观的历史,参见横手裕:《洞庭包山林屋洞》,《洞天福地研究》第2号2012年,第73-74页。


4.苏州吴中区道协: 《道教“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灵观正式对外开放》,载开《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第63页。


5.余入觐,道经吴门,再过朝真,重访穹隆。自庚寅至今,曾几何时,琼宫辉煌于天际,瑶阙陆离于云表。真君之庙貌,何顿改旧观也。……而亮生再造之功,与此山竝不朽矣。余将请额于朝,仍名曰上真观,志不忘初也。


6.例如,清代王元晋的《穹隆山上真观碑》写有“汉初平中,建有上真观,祠三茅真君”。


7.1-5也收录在《穹隆山志》中,但年号等重要信息有南宁部分被省略了。


8.内是根据《穹隆山志》补充的。


9.投龙简是道教仪式的一个环节。仪式中将写有祈愿的内容的简与传达此意的龙,连同证明诚意的金钮一起投入神圣的地方。参见野口铁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编:《道教事典》,平河出版社1994年,464页。


10.程义、姚晨辰、严建蔚:《苏州林屋洞出土道教遗物》,载《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太湖西山》中写有“1979年到1980年相继出土。”(第27页)


11.程义:《宋真宗天禧二年林屋洞道教投龙文物简介》,载《中国道教》2010年第1期;陈小三:《苏州林屋洞出土玉简铭文初探》,载《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12. http://www.msdy.org/djxw/279.html(2013年4月30日)


13. http://www.msdy.org/djxw/263.html(2013年4月30日)


14.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15.《茅山志》卷四《诰副墨》的《敕赐崇禧万寿宫》里有“睠曲林之旧馆,实弘景之故居”(21a),卷二十七《録金石篇》的《崇禧万寿宫记》里有“今之崇禧观,隐居之曲林馆也。”(4b)根据这些,崇禧万寿宫位于陶弘景曲林馆的旧地。关于曲林馆,《华阳陶隐居集》卷下陶弘景撰写的《茅山曲林馆铭》有所收录,但非常的短小。所以不清楚曲林馆是所怎么样的道观,位于何处。但是《茅山志》卷十七《楼观部篇》和卷四《敕赐崇禧万寿宫》、卷二十七《崇禧万寿宫记》里的记述内容合起来看,曲林馆可能是华阳下馆,但这些也都是后世的记载,关于曲林馆的记载是依据什么写成的不得而知。


16.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5-120页。


17.参见本段前引《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1a。


18.大茅山中茅山相连。长阿中有连石。古时名为积金山。……(陶注:此即隐居今所住东面一横垄也。)(《真诰》卷十一10a-b)


19.华阳宫,在平面设计积金山西。隐居上馆,天宝七年三月,玄宗从玄静先生受上清经录,劝度道士焚修,后毁于兵。宋政和中,道正庄慎质重建。隐居丹井、楼基在焉。(《茅山志》卷十七《楼观部篇》4a)工作室陶真人丹井,在华阳上馆前石桥之东。(《茅山志》卷八4b)


20.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21.绍圣四年,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閤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茅山志》卷十一13a)


22.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怎么。


23.关于华阳洞与西便门的问题,参见土屋昌明:《第八大洞天句曲山洞の现况と考察》,载《洞天福地研究》第3号2012年,第12-14页。


24.东晋的杨真人与许长史父子之前,从高辛氏的时代到汉代的得道者的名字也列举了出来,这些人名都是出自《真诰》《稽神枢》的中茅君的神启,历史中是否存在未知。


25.宅南一井,即长史所穿。(《华阳陶隐居集》卷下《许长史旧馆坛碑》4a)


26.陈世华:《<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载《书法研究》1985年第4期。根据《茅山道教志》这口井的栏杆现在保管在茅山的九霄万福宫。(第232-234页)


27.《真诰》写有“长史掾立宅在小茅后雷平山西北。掾于宅治写修用。”(卷十九10a)


28.《周氏冥通记》卷一(2a-b)。


29.《许长史旧馆坛碑碑阴记》写有“十五年,移郁冈斋室静斋。”参见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30.《茅山开乾元观》编委会:《茅山乾元观》,2010年,第9页、第30-31页。


31.方隅山。真诰云: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名曰方隅山。(《茅山志》卷六《括神区篇》7a)方隅洞,在方隅山上。(同上14a)燕口洞,在方隅山南。(同上13b)


32.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故也。一名曰方隅山。……(陶注:其山即是大横西南南宁。)(《真诰》卷十四2b-3a)


33.句曲之洞宫有五门。南两便门,东西便门,北大便门,凡合五便门也。(陶注: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门。东门似在柏枝陇中,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门。)(《真诰》卷十一6b)


34.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3页。


35.依据土屋昌明:《第八大洞天句曲山洞の现况と考察》,载《洞天福地研究》第3号2012年,第8-11页。


36.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37.同上,第273页。


38.惟兹观肇初,粤自南宋绍兴壬午年。都錄少师鹿泉刘真人修真地也。尝梦三茅君驭白鹤往来旋绕,徘徊于兹。厥明遂见三鹤来翔。自孚兆梦,廼奏请建祠,以祠茅君。高庙因之,敕名曰通玄观。参见吴亚魁:《江南道教碑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37-338页。


39.http://www.msdy.org/djgg/(2013年4月30日)


40.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2/info-8197.html(2013年4月30日)


广濑直记,2017年获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论文题目为《六朝道教上清派再考——陶弘景を中心に》 (http://hdl.handle.net/2065/00056224 ),曾赴复旦大学留学(2010年-2013年),主要从事六朝隋唐道教史研究,现任专修大学兼职讲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