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芜湖创建网上办税平台(山东省国税办税平台)

近日,芜湖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该文件涉及到未来芜湖发展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还明确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发展!二宝整理了部分要点,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定位



新发展定位带来重大机遇。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新发展定位要求芜湖勇当“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先行者”,在美好安徽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在要素集聚、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交通物流枢纽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作为。这为芜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建成成为全国率先迈向中高端的智造名城、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枢纽型的开放名城、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


城镇开发空间格局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城市“西进、南扩、中提升”,构建以市区为主、无为和南陵为副的“一主两副”空间开放格局。


“一主”为芜湖市辖区。以龙湖为心,打造主城区优化引领极、江北融合发展极、西南绿色发展极和东南新兴发展极,形成“一心四极”空间格局。


——主城区优化引领极。优山东省化提升镜湖、弋江、鸠江江南片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盘创建活存量资源,挖掘“芜湖记忆”,高端化提升主城区城市品质,增强主城区城市经济活力和创建竞争力,打造城市现代化的标杆和高地。


——江北融合发展极。高标准推进江北新区建设,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培育、人才聚集,打造全省全国一流的科技型园区、生态型新区、宜居型城区。


——东南新兴发展极。推动湾沚区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航空新城、产业兴盛的品质之城、全域美丽的幸福之城,统筹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打造皖江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市域东南部滨水园林城区。


——西南绿色发展极。谋划实施三山经济开发区振兴计划,支持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水平开发区、有魅力生态区和现代化中心区。推动繁昌区与三山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市域西南部山水宜居城区。


“两副”为无为市和南陵县。优化县域国土空间格局,着力提升县城服务能级,强化对县域乃至芜湖市域江北西部片区以及江南南部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无为市。充分利用江北新区建设契机,推网上动无为市区向东拓展,启动东部新城建设,强化城区与高沟片区的联系融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特种电缆、健康食品等产业新基地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芜湖产业承载功能,建设产业实力强、自然生态好、城乡融合好、人民生活好和党风政风好的“一强四好”现代化滨江城市,打造芜湖市域江北副中心


——南陵县。依托生态优势,优化提升城区环境和公共服务功能,围绕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进一步集聚产业要素,谋划建设硅基、铜基、钙基新材料为主导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南陵大米、蓝莓、食用菌、特色水产品等特色农业,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繁荣假日经济、夜游经济,擦亮“一镇一节”系列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发展能级,推动南陵县撤县设市,打造芜湖市域江南副中心


加快推进江北新区建设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焦光伏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子电器、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结合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


着力优化功能布局。重点打造前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西湾科技城、北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芜湖)生态湾等片区,战略留白白茆片区。优化调整沿江1公里范围工业用地,优化调整工业企业布局。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皖江学院建设,布局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江北校区、海亮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职业教育机构,建设产教融合型职教园区、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成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鸠江区江北综合医院等,支持高水平医疗资源布局。加快西湾花园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造幸福和谐宜居新区。


皖江学院新校区一期项目


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省支持、市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档案保留、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以岗定薪、同岗同酬、绩效奖励”薪酬制度,实行“管委会 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成立芜湖前湾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城市开发建设新模式,并适时在重点开发区域复制推开。鼓励江北新区加强与长三角品牌产业园区深度合作,谋划建设“共建区”,创新合作开发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推进跨区域办税服务共建通办,推广多元化便民办税举措。推进与芜湖平台市域江南各县区(开发区)开展园区共建对接,促进园区合作协同发展。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市域对外交通功能。统筹推进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干线航道、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芜湖对外通道运输能力。


加快推进宁芜-芜铜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塔桥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建设G60科创走廊合肥-芜湖磁悬浮轨道试验线、合肥-芜湖-宣城城际铁路、安徽北沿江高铁,争取将芜湖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节点纳入全国高铁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强化区域铁路枢纽地位。


推进安徽北沿江高铁、合芜宣宁城际前期工作,做好芜湖动车运用设施、芜湖地区货运铁路线外迁,以及利用既有普速铁路开行沈巷至机场市域列车等规划研究,积极争取宁宣高铁引入芜宣机场,打造空铁联运基地。持续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扩容,加快芜黄高速、岳武高速东延以及芜合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建设;建成芜宁高速、芜宣高速改扩建项目;推进泰山路长江大桥、宣商高速无为至合肥段、巢黄高速合肥至无为段、天天高速无为至安庆段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开展合芜宣杭二通道、和县至无为高速、芜溧高速西延国税方案研究。


支持芜宣机场申报航空一类口岸,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创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启动南京至芜湖长江大桥12.5米深水航道、长江大桥以上航道9.5米-10.5米维护水深研究工作。



提升市域内部交通服务能级。以干线公路等级提升和快速联通为重点,形成市域快速交通体系。加快G205市区到南陵段快速化进程,推进实施G347市区到无为快速化改造,以及S334峨山路东延工程、长江南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扩容与提质,推进G236繁昌段、G318南陵段、G329鸠江区段、G347无为段等扩容;尽快启动S208、S218、S220、S449、S330、S451、S335、S339等断头路、瓶颈路改建工程,提高高等级公路比重。加速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及二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强化江南主城与各区域之间联系;规划建设轨道交通二号线二期(含北京路过江隧道)等后续轨道交通线路



加快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打造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建成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开展芜湖华电大道、龙窝湖、天门山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到2025年,80%以上国省道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完善客货运输枢纽体系。加快重点港区集疏运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芜湖朱家桥港区、三山港区集疏运通道,形成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体系。对标综合性客运枢纽建设要求,改扩建芜湖汽车客运站。加快朱家桥、裕溪口、三山、荻港、高沟等港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传统货运场站向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推动邮政快递中转枢纽、公用型城市配送站点等建设,优化农村物流网点布局。加强公交客运建设,推山东省进城市中心公交首末站建设。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合作。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5910”计划,强化与上海在航空、科创、开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办税充国税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深度融入上海先进制造产业链,推动江北新区、芜湖高新区、芜湖经开区、三山经开区等精准对接上海重点产业平台载体。深化与上海高端服务业合作,支持芜湖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加强与上海港合作,借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融入国际物流通道。加快上海松江芜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交流,将更多优秀创业团队、创新资源集聚在创新中心孵化、在芜湖产业化。加快推进大龙湾片区生态城市、东航维保基地等项目建设。


协同建设G60科创走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推进鸠江经济开发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加强与G60城市在产学研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芜落地转化。抢抓商合杭高铁开通机遇,加强与杭州在人工智能、在线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深化与杭州、宁波、嘉兴、苏州等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文旅精品线。


融入合肥、南京都市圈。呼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在科创和汽车产业领域的合作,推进通用航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两市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节能汽车为重点,全力推动平台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支持与合肥、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等研发机构开展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共建一批优势学科的分校(院)、研发基地和跨地区产业研究机构。对标南京、合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机构、高端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类合作项目,推动医疗、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强都市圈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推进芜马、芜宣一体化发展,在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参与共建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一体化防洪体系,在重大疫情和公共安全事件、重特大事故灾害的相关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等方面深入衔接。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长三角区域药品、医用耗材工作联动,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相统一。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促进长三角地区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探索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设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共建国家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加强与长三角在养老领域的合作,探索构建以老年教育为引领芜湖的特色化养老产业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江东首邑”“长江巨埠”“皖中之坚”知名度,建设一批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进南陵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南陵吴越土墩墓、花桥“楚王城”遗址等资源保护,加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梨簧戏、南陵目连戏、南陵十兽灯、繁昌民歌、无为鱼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平台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成范罗办税山地块图书馆功能区改造、市职工服务中心、市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提升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快文化投资体制创新,加强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保障。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机制改革,打造一批有生机、有活力的文化演出院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农网上村留守儿童等开展文化关爱服务,加快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保障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