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学习笔记:上市公司如何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谋利?

前言:众所周知,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但自发变更会计政策也是允许的,条件是这种变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上市公司中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的情况却并不少见。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更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当然,也有“智慧型“的合规会计政策调整案例,帮助上市公司重新回归轨道,值得学习。棱镜君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可以改变上市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数据。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改变公司财务数据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操纵利润、融资需要、保壳等动机,进行财务粉饰(不一定是财务造假)。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成功实现新生,而有些则坠入万丈深渊,处罚不断。

图1: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罚案例

根据棱镜君在巨潮资讯网的数据统计,2021年,A股上市公司就有3491个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2022年1月至今有1263条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媒体还不时地曝光某些公司滥用会计政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消息,而且金额巨大。

图2:2021年上市公司全年会计政策变更公告数量

由此看来,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选用及变更在上市公司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公司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并没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公司业绩以及所有者权益等财务指标的现象,影响了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质量,这难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当然,并不是所有会计政策变更都是不允许的,部分变更还被视为典范。

案例一:深国商利用“会计政策”保壳

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000056.SZ)(以下简称“深国商”)更是用“会计政策变更“的方法将自己从死神手里挽救了自己。使用会计政策变更达到起死回生效果的案例虽然不多,但是足够经典!深国商在历经多年保壳之战之后,终于在2013年10月大获全胜,让我们来细看此技。

根据该公司的公告,该公司2010年度、2011年度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年度净利润为负,2012年4月23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该公司2012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正,但是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依据深交所的相关规定,净资产为负也属于公司退市的警示事由之一,该公司股票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当年要是继续为负的话就得退市了。

根据该公司2013年8月22日披露的2013年半年报,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3,424,713.12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536,616.93元。但是依据该公司2013年10月15日发布的《2013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该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在建投资性房地产皇庭国商购物广场项目已于2013年9月30日完工,本期涉及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根据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意见,皇庭广场截止评估基准日2013年9月30日的公允价值约为76.46亿元,预计开发总成本约为21.34亿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预计增加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递延所得税负债约13.78亿元,增加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201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约41.34亿元,其中归属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24.80亿元。这就是典型的通过会计政策变更的合规做法。因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24.80亿净利润可是帮了上市公司一个大忙,该公司2013年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立刻双双转正,经审计,该公司2013年度归属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为2,236,808,854.06元,该公司不存在应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的情形,符合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条件,自2014年3月31日起,撤销该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

案例二:会计估计变更当会计政策变更调减利润2910万受处罚

2018年,因信披违规,北京市金龙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腾”)及相关责任主体被采取自律监管措施。

经查明,金龙腾于2017年4月27日披露了2016年度报告以及关于会计政策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并追溯调整的公告,对2015年度财务数据进行追溯调整。其中,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导致调减2015年资产59,206,356.82元,调减所有者权益67,596,092.14元,调减营业收入 54,525,859.49元,调减净利润29,104,803.12元。经审查,金龙腾此次会计处理的变更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不应对前期数据进行追溯调整,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第4.2.1条第二款的规定, 构成信息披露违规

公司于2017年3月30日发布《会计政策变更公告》,分别针对公司的收入确认方法、毛利率的过程调整、应收账款确认及坏账计提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并进行追溯调整。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司再次对上述变更内容进行审慎判断后,认定上述变更应属于会计估计变更,而非会计政策变更,适用于未来适用法本公司现将原《会计政策变更公告》更正为《会计估计变更公告》。

因此,棱镜君近日重新学习了下关于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知识,学习下合规的和不合规的案例,以下内容为纯“干货“,作为学习笔记,理论文字多一点,感兴趣的朋友继续往下看。

一、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内容(一)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1、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1)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原则主要讲确认的条件,如收入的确认原则,预计负债的确认原则等;基础主要是讲计量基础,如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还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等;会计处理方法如存货发出是选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长期股权投资选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等。

图3:会计政策的范畴

(2)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的会计政策并不多,因为当今会计准则(或国际惯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减少企业的可选择性。

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有两种:一是强制性原因,因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二是自发性原因,如会计政策变更是为了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符合全体股东及相关方面的利益,而且管理层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而且变更程序合法。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况或不满足条件的随意变更,应视为滥用会计政策,要按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

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如下(意思是有那么多方法进行业绩操纵?)

(1)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从原规定不计提折旧改为计提折旧;

(2)坏账核算从直接转销法改为备抵法;

(3)所得税核算方法从应付税款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

(4)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上市公司谋划利润调节的主战场)、委托贷款、应收款项从不计提准备改为计提准备;

(5)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6)根据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的解答二》规定: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所做的变更,应在首次执行的当期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7)根据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的解答一》规定在坏账准备采用备抵法核算的情况下,由原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计提坏账准备改按根据实际情况由企业自行确定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8)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是上市公司业绩重大变化经常出现的主因)

(9)存货发出方法的变更。(这个是用得最多的,比例不大的话会计师也同意,几年累计下来金额也不小)

因此,采用不同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会计政策变更使收入或费用发生变化,则必然影响利润总额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变化,应重点关注,尤其应关注的是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管理、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会计政策的变更等,因为重要的、重大的、异常的和需要主观判断的都是影响比较大的,或是容易出错的。

会计政策改变涉及会计收益或者费用发生变化的,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发生增减变化,但是否需要调整所得税,不能以企业会计利润的变动为判断标准,而应以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会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动为判断标准。

2、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企业难以对某项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不属于会计政策,而是属于会计估计,因为它本身是在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的基础上对折旧额的一种估计。

常见的会计估计变更:

1)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3)固定资产的与及使用寿命与净残值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4)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净残值;

(5)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

(6)债权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

(7)预计负债初始计量的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8)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的改变。

3、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区别

图4: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区别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会计政策变更一般用追说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而会计估计变更,只用未来适用法。

(二)会计政策变更条件

下面这些内容都是法规的原话,抄在在这里方便看。

1、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这种情况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按规定改变原会计政策,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一情况是指,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企业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原有会计政策,按新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以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企业因满足上述第(2)条的条件变更会计政策时,必须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其变更的合理性,并说明变更会计政策后,能够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会计信息的理由。

如无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或者未经股东大会等类似机构批准擅自变更会计政策的,或者连续、反复地自行变更会计政策的,视为滥用会计政策,按照前期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处理。

2、下列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例如,某企业以往租入的设备均为临时需要而租入的,企业按经营租赁会计处理方法核算。该企业原租入的设备均为经营性租赁,本年度起租赁的设备均改为融资租赁,由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有着本质差别,因而改变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该企业改变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后,对损益的影响并不大,并且低值易耗品通常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属于不重要的事项,因而改变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这里,棱镜君要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

图5:翰宇药业真假会计政策变更

这家公司叫翰宇药业,在创业板上市,这个案例比较有趣,从刚开始认为的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在深交所多次问询后,到后面改了好几次,最终认定为不属于会计变更。详细内容请看翰宇药业2022年1月5日发布的《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回复的公告》,下图是整个事件的时间线。

图6:翰宇药业会计变更认定的时间线

是否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师是这样回答的:

公司持有健麾信息股权由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变更的原因为公司持有股权的目的由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变更为不再实施重大影响且以出售并获取增值收益为目的。由于持有股权的目的发生变化,导致公司持有健麾信息股权的目的、收益方式、时间等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区别,因而由权益法核算改为按金融工具核算,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关于“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 因此,公司上述变更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是否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呢?会计师是这样回答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讲解的规定: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改为年数总和法。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而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重估和调整。公司持有健麾信息股权由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变更的原因为公司持有股权的目的由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变更为出售并获取增值收益,不属于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因此,公司上述变更不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重要交易或事项选用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能使公司盈亏实现逆转。一般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有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两种,但按会计准则规定,除了特殊情况之外,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1、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据以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要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即按追溯的变化也就是累计影响数来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进行调整,调整留存收益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所以,追溯调整法下会计政策变更除了直接导致期初的所有者权益出现增减变动外,还会涉及相关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调整,将导致资产总额及其结构发生变化。

2、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二、会计政策变更的动因分析

理论点来说,会计政策变更是各个“经济人“博弈的结果。回答会计政策变更的动因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哪些人会关注会计政策的变化?知道了受众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制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管理者目的(他想要别人知道的信息)。从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报告的主要关注者或者说影响者有股东、管理者(包括大股东和高管)、债权人、政府和员工。从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来划分,管理者属于“内部人”,而其余都属于“外部人”。“内部人”要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很显然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

从结果上来说,大部分会计政策的变更都是由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原因强制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其他有趣的原因:

1、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改变(节税避税)

比如税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促使公司采用后进先出法,生产率的下降会促使企业延长对应折旧资产的原来假定使用年限。如为了在保持利润的稳定和减轻负之间保持平衡,公司会选择盈余管理来合理规避纳税。

2、规避市场和监管动机

目前,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对企业的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会计指标进行管制。良好的业绩印象会影响股票的价格,如上市公司为了以较高的价格发行股票,或者是为了避免被特别处理或终止上市(保壳),又或者是吸引投资者融资,向投资者传达经营状态良好且具备长期盈利的能力等信息,往往会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等手段与市场管制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天法宝。

3、企业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实控人(或股东)都签有一定的奖酬计划。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的薪酬与收益指标相关,有较高的收益意味着会获得较高的报酬。所以,从自身利益最大化方面出发,管理层倾向于向股东报告较高的收益。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控制外部因素,有时会引起实际的经营业绩发生大幅度波动,最终对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希望采取一种能被自己控制的方法从而消除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利润的操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盈余管理。

经营者分红动机。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为了提高货币收入水平,经营者有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动机。

4、出于对企业融资的考虑

众所周知,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占企业资金来源的很大部分。管理层会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来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好的评价,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近几年上市也成了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样可以拥有更多机会筹资。但根据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的条件比较严格,企业为了能够满足上市所需要的条件,最简单的就是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来达到目的。

融资动机,如通过改变财务数据,降低相关财务指标的波动性,可以使债权人相信该公司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从而避免和降低上市公司的违约成本,或者是公司的高管为了获取高薪而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业绩等。那些丧失配股等股权融资资格、以债务融资为主的公司,可能有明显的为借款要求而选择变更会计政策的动机。为了满足债务合同中苛刻的约束条件,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达到贷款方的要求。

5、均衡各期收益的考虑

企业为维护其良好的社会形象,趋向于选择能均衡各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避免收益波动过大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不稳定感。以我国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为例,大众都比较关心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方面,此类上市公司也是政府重点监督和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类公司倾向于选择能够均衡各期收益和减少收益波动的会计政策,从而维护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6、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会计手段使用频率较高的有会计政策变更、资产减值准备和会计估计变更。非会计手段包括资产重组,利用关联方交易,利用捐赠和政府扶持等。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并且部分流动资产的计提额可以在资产价值回升时转回。因此,企业便可以在资产计提和转回的操作过程中影响盈余状况,即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估计很难实际判断其正确性和是否恰当。公司采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来调节财务报告利润水平的可操作性较强,同时也有较低的操作成本,因此,这种盈余管理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国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多是为了IPO或避免退市,但亏损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扭亏较为频繁。还有的是公司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这也使得部分公司过度依赖政府对其的支持。

7、操作利润

这个理由比较直接。通常包括获取上市资格、扭亏为盈、避免连续亏损、促进业绩增长四种目的。

(1)获取上市资格

有些公司在上市之前财务报表上经营状况良好,符合上市标准,但上市之后短时间内就披露前期差错并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明显的重大前期差错。上市公司自身却没有发现?而且仅上市一年就一一发现自身的前期差错?所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部分上市公司是故意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制造会计差错。不过,近些年,这类公司少了许多。

(2)扭亏为盈

某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错误来调节利润,例如错估成本结转销售成本,如果估计额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而且调整金额对利润的影响额占当期利润额的比例很,可以认为前期差错更正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手段。

(3)避免连续亏损

在之前的A股退市规定中,连续三年亏损会受到ST处理甚至退市,所以某些ST类上市公司利用前期差错确认即更正,调增上年度费用和损益。在三年营业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经营情况未变,经营费用却锐减,所以可以认为,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差错更正的手段,以补提前期费用,少计本期费用的方式来避免连续亏损。

(4)促进业绩增长

与避免连续亏损一样,某些企业采用同样的方式,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补提前期费用,少计本期费用,在营业收入下降.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使本期会计利润大幅增加,给会计报表外部使用者一个业绩增长的错觉。

8、政治成本动机

如为了摆脱或避免某些限制性的对公司生产经营将产生不利影响的监管,满足政府等监管部门的治理要求,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来塑造一个健康的企业运营形象。

三、相关法规

上市公司涉及的会计政策变更规则其实不多,主要有以下14部法规:

图7:上市公司涉及的会计政策变更规则


后话

操纵利润的手法虽然很多,许多“高级”手法虽隐蔽但不合法。而操纵会计政策变更虽然公开,但只要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另一种会计政策,其行为在法律上却是无可指责的。

前已述及,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利用会计收益数据制定的条款对上市公司募集新资本的需求予以限制。证券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会计收益数据的计算是否合法自然十分关注,但是对于合法而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却无权从法律上进行干预。由于批准配股或者批准上市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所以上市公司人员在选择利润操纵的手法时,首选“合法而公开”的方式,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另一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而不必考虑市场反应如何。

由于我国正处于向高度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上市公司所处经济环境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区别,利润操纵行为有“中国特色”也就不足为奇。


参考资料:

1、财务管理研究《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2、李海霞《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动因及对策》;

3、金融界《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及动机──上市公司利用变更会计政策操纵利润案例分析》。

4、王品《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企业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