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1997年9月初四是什么星座(1997年农历9月29日是什么星座)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此外


如果任务全部成功


如果再加上数量众多的


如此多的机器人


(2018年4月-11月发生的火星逆行轨迹,摄影师@Tunc Tezel)▼


当天文学步入哥白尼时代


到了望远镜时代


而到了航天时代


它拥有太阳系最高的山峰


更令人兴奋的是


人们禁不住好奇


一块在地球上偶然发现的火星陨石


与地球极为相似的火星


我们必须拿到最直接的证据


然而火星远比月球更加遥远


同样也是因为这种距离变化


而通过霍曼转移轨道去往火星


以及两辆只有4.5千克的机器人


1971年11月27日


火星3号的情况也不乐观


人类早期登陆火星地表的任务


10个月后


随后


海盗1号着陆之后


与此同时


之后海盗1号、2号着陆器


03 火星巡游


气囊以14米/秒的速度撞击火星地表


当弹跳停止


再像莲花瓣一样打开


人类的火星车机器人


探路者号着陆器工作了83个火星日


旅居者号火星车的成功


这是两部双胞胎火星车


2004年3月


两辆火星车的设计任务时间


也曾沐浴


也曾目睹


也曾回望


很快


2012年8月5日


好奇号甫一落地


现在


它不需要食物


2013年9月26日


它的双胞胎兄弟机遇号


从少年英姿到老骥伏枥


好运一直伴随着机遇号


截至2018年5月8日


它的行驶总里程已达45.16千米


创造了地球外无人探测车的最长移动里程


正当人们对机遇号


抱有更大的期待时


机遇号却意外失联了


2018年7月


“地球呼叫机遇号,听到请回答!”


2018年10月


“地球呼叫机遇号,听到请回答?”


2019年2月


“地球呼叫机遇号,听到请回答...”


好运这次没能眷顾机遇号


在火星上“存活”了14年的它


容颜被风沙掩埋


身躯在异星消散


(机遇号火星“马拉松”旅程示意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就这样


人类的火星探索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独领风骚


再到欧空局、俄罗斯以及印度


一一加入


当时间来到2020年


终于


该轮到中国


开启自主探索火星的旅程了


04 中国来了


近50年的火星地表勘测


成功完成任务的机器人仅仅只有8位


巧合的是


它们都来自美国


都使用着英文问候这片土地


而在2021年


火星上的机器人军团


将迎来一个会说中文的新伙伴


天问1号


(天问1号着陆器与火星车分离动画想象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但想要用中文向火星问好


又谈何容易


美国与苏联经过无数次的尝试


从掠飞到环绕


从着陆到巡视


一步一步才踏上火星


耗时36年


(1960-1996年期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失败合集,虽然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但直到火星探路者登陆火星,才开启了火星的巡游时代,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看似天方夜谭的目标背后


是中国航天几十年的辛勤耕耘


从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


到探月工程的经验积累


从遍布全球的测控网络


到3000多个日夜反复验证


让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都多增添一份可能


(位于北京密云的国家天文台射电观测站,负责航天任务进行实时观测,摄影师@李睿)▼


此外


天问1号的设计师还精心设计了


地-空结合的立体探测模式


即太空一个环绕器


地表一个火星车


相互结合、互相验证


对火星的磁场、电离层、大气层


地形地貌、地下结构


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化探测


(天问1号地-空立体探测地下含水层原理示意图,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两千多年前


我国著名大诗人屈原


抬头仰望满天繁星


不由得发出了疑问


“这天上的星星到底是怎么排列的?”


这便是《天问》诗篇里的


列星安陈?


这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天问


今天的我们


终于有能力去火星


寻找第一个答案


明年


我们想要听到


那句熟悉的、安心的、有力的


从那遥远火星传来的


“我已着陆,状态良好”


预祝天问1号


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耿言,周继时,李莎,付中梁,孟林智,刘建军,王海鹏.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J].深空探测学报, 2018,5(05):399-405


[2]李春来,刘建军,耿言,曹晋滨,张铁龙,方广有,杨建峰,舒嵘,邹永廖,林杨挺,欧阳自远.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J].深空探测学报,2018,5(05):406-413.


[3]欧阳自远,肖福根.火星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28(03):205-217.


[4](美)罗伯特·卓比林等著;阳曦,徐蕴云译. 赶往火星 红色星球定居计划[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6.


[5](法)弗朗西斯·罗卡尔,(美)阿尔弗雷德·麦克伊文,(法)沙维叶·巴莱尔编著. 火星[M].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7.0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