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三门峡劳务分包资质公司农林行业(湖南建筑劳务公司名单)

连翘花开满山黄。叶新波摄


“这行业几年,俺在劳务献民厂里打工,不仅学到了很多种茶、采茶、制茶的技能,而且每月还能挣到3000多块钱,早名单就甩掉了贫困帽不说,下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都是托献民的福呀!”3月11日上午,正在茶叶分装车间忙碌的卢氏县范里镇三门村村民王晓燕感激地说。


王晓燕所说的献民,名叫杨献民,今年62岁,是卢氏县杨献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这里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绿化荒山发现“金山银山”


杨献民1960年生于卢氏县徐家湾乡,1990年放弃稳定的教师工作,随着千万开发大军来到海南,承包数万亩荒山植树造林,凭着苦干实干,锤炼技能,赢得“海南造林大王”的美誉。


经过17年努力打拼,2007年,杨献民带着多年积累的丰厚播绿经验和创富资金返乡,在三门峡市承包51万亩荒山植树造林,其中卢氏县境内就占40万亩,为擦亮卢氏县行业“全国绿化先进县”金字招牌作出了贡献。公司


他通过认真普查,发现在卢氏境内,自己承包的宜林荒山内竟然有19万劳务余亩的野生连翘资源。连翘果实入药价值广泛,连翘花可增色旅游观光,尤其是当他看到漫山遍野的连翘叶随季节变化飘落,刹那间他产生了一定要做些什么的想法。


带着发现商机的敏感和好奇,他翻书、上网、走访,得知当地古代曾流传用连翘叶制茶作为宫廷贡品的消息,可惜的是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于是他便带着连翘叶让权建筑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连翘叶所含成分与连翘果实几乎一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


他决定把宫廷贡品连翘茶的制作工艺挖掘出来,把取之不尽的连翘叶打造成三门峡连翘茶,为连农再开辟一条创富门路。他除了苦心钻研文献资料外,还多次到国家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福建、信阳等产茶基地拜师求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尝试,终于研发出可与宫廷贡品连翘茶相媲美的制茶工艺。他把自己研发的连翘茶,带到国内权威部门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且赢得专家们一致好评。其后,他多次改进制作工艺,终于使连翘茶达到色、香、味俱佳的饮用效果。随即,他向国家商标局进行申请,成功注册了“卢翘红”商标。


带动万余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2017年,在资质范里镇三门村,杨献民投资建成集连翘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年生产能力200吨的野生连翘茶加工厂。


加工厂建成后,当即就安排68户贫困户,经过短三门峡暂的技能培训进厂就业,人均分包年增收2万余元。同时,每年还可带动2000余户农户参与采摘连翘芽叶,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杨献民继续实施科技攻关,先后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专利5项,企业标准21项,开发出连翘系列代用茶产品32款,取得农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出口备案号、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建筑资质证书,完成产品溯源和食品安全“6S”规范管理认证。


为了让名单绿水青山永远堆满金山银山,鼓足更多父老乡亲的资质钱袋子,2021年3月26日,首届“中国卢氏连翘花季”开幕,杨献民作为技术顾问忙前忙后。分包首届连翘花季办成了一届云集四海宾朋、招商引智聚才的盛会。不仅大大提升了卢氏连翘品牌的知名度,也为连翘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宣传平台。


在县委、湖南县政府的支持下,如今公司杨献民在县返乡产业园区建成了5000平方米连翘茶生产加工厂(二厂),在县电商产业园区建成了产品宣传中心、电商运营中心及产品销售展示门店。形成了收购野生连翘茶芽叶发“酬金”、生产用工发“薪金”、土地留转收“租金”、资源资金入股分“股金”、签订回收合同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带农增收模式。同时,也形成了原材料自给、自有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保障、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及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供产销经营机制。共计带动5000余户上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杨献民说,该县强力培育连翘产业,免费供苗、技术培训,对贫困户种植连翘给予补助人工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在道路沿线和主要景区打造出5个万亩以上大连片、34个千亩以上中连片和无数个30亩到100亩小连片的连翘种植基地。目前,全县连翘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连翘年产量4000吨以上,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


为此,杨献民的企业也先后被授予省消费扶贫示范基地、省连翘湖南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省“金牌茶叶”冠军、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优秀项目、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乘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东风,大力提升从事连翘种植,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广大农民和技术工人的专业技能,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上下足功夫,助力乡村振兴!”杨献民说。


采访手记


都农林说创业难。一个生于穷乡僻壤、执教乡村的教师,若按常人思维逻辑,至2020年退休,工龄42年,目前也会过上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但他却不一样,放下教鞭,探索“点绿成金”之路。下海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心系家乡,返乡创业,接着绿化荒山,然后创出茶产业,闯出新天地。


脱贫攻坚仅靠“输血”不行,乡村振兴仅靠“上级扶持”肯定也不行。必须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提质增效,走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路子,增强村民“自我造血”“自我创新”“自我提升”能力。“自己富裕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富,才是经济和精神的真正富。”如今他兑现了诺言,值得点赞,值得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