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如何申请10的加计抵减(加计抵减政策)





一、 范围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第七条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符合加计抵减条件的纳税人,是指提供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 这里是列举法,除去这四种类型的行业,其余的都属于不符合的范围。


有朋友可能会想,这四种行业包含那么多,是不是得先看看 财税[2016]36号 文。完全不用,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








如果企业属于这张表上所正列举的行业类型,直接在相应行业后面打勾就可以。


这张表出自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4号)的附件,全名为《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


这张表前面有一段文字:





后面还有一段文字:



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文件规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生产、生活性服的务业纳税人,应在年度首次确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时,通过电子税务局(或前往办税服务厅)提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


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纳税人,同时兼营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的,应按照四项服务中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在《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中勾选确定所属行业。


因此,企业是否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应该是由企业自行判断并确定是否适用的,主动权不在税务机关,而在于企业自身。


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首要的大前提是提供邮政服务、电10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


这里明确说的是超过,因此比重应该是大于50%,而不包括50%本身。同时这里的销售额应当是增值税范畴内的销售额,而不等同于会计核算中的销售收入。


2、其次要根据企业设立时间来计算比重是否达到标准。


(1)2019年3月31日前设立的纳税人,自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销售额计算后符合条件的,自2019年4月1日起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经营期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来进行计算。


(2)2019年4月1日后设立的纳税人,自设立之日起3个月的销售额计算后符合条件的,自登记为一般纳税人之日起适用加计抵减政策。(这政策里说的是登记之日而不是生效之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生效之日可以由纳税人自行选择是在办理登记的当月1日还是次月1日,所以,可以理解为某月登记就在某月适用政策)


举例1: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税人A公司,2019年1月1日设立,实际经营期3个月,总计销售额10万,信息技术业务销售额9万,占比90%,符合条件 ,企业可以选择从2019年4月1日起适用加计抵减政策,这里要分清申报期和税款所属期,4月1日起可以适用政策,但是在5月份申报时才算实际适用。


举例2: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税人A公司,2019年5月1日设立,自设立之日申请登记为一般纳税人,设立之日后3个月(5,6,7)的总计销售额10万,信息技术业务销售额9万,占比90%,符合条件 ,企业可以从登记为一般纳税人之日起适用加计抵减政策。5月份可以适用加计抵减政策,但实务中应该是到8月份申报期,才算实际适用。


所以,政策中还规定了纳税人可计提但未计提的加计抵减额抵减,可在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一并计提。


如上面所举的案例,企业在8月份申报7的月份税款里可以把5月份和6月份可计提未计提的抵减额一并计提。


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之后,还要注意,当年内不再调整,但仅限于当年,以后年度是否适用,要根据上一年度的销售额计算确定


二、加计抵减额的计算

计提当期加计抵减额的计算公式非常的简单:


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额=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10%


但企业如果存在按照现行规定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这部分如何进项税额是不允许计提加计抵减额的。


同样的,如果已经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按照税法规定需要作进项税额转出的,在进项税额转出的当期,也要相应调减加计抵减额。


所以,当期计提的抵减额未必就是最终可抵减的数字。因此,我们还需要知加计道第二个计算公式:


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上期末加计抵减额余额 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额-当期调减加计抵减额


举例3: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抵减税人A公司,已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进项税额50万元,其中包括购进餐饮服务和贷款服务对应的进项税额10万元。因保管不当致使购进的硬盘等材料损毁,材料进项税额已加计抵减3万元。上期末没有抵减的余额5万元。则:


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额=(50-10)10%=4万元


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5 4-3=6万元


由于加计抵减政策抵减的主角是应纳税额,因此在适用政策时,我们需要根据应纳税额的不同情形而采取不同的抵减措施:


1.抵减前的应纳税额等于零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全部结转下期抵减。


案例4: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税人A公司,已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允许加计抵减额为6万元,由于企业当期进项税额高于当期销项税额,致使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为0,则6万元当期不能抵减,全部作为余额结转到下期继续抵减。


2.抵减前的应纳税10额大于零,且大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全额从抵减前的应纳税额中抵减。


案例5: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税人A公司,已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允许加计抵减额为6万元,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为10万元。则6万元全额抵减,抵减后企业应纳税额为4万元。


3.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的,以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抵减应纳税额至零。未抵减完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案例6: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税人A公司,已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允许加计抵减额为6万元,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为2万元,则当期允许抵减2万元,如何抵减后企申请业应纳税为0,未抵减完的余额4万元结转到下期继续抵减。


三、单独核算

政策适用的范围也是有所区分的。 对于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加计抵减政策是拒绝适用的,因此,这两种情形对应的进项税额也是 不可以计提加计抵减额 的。


但在实务之中,企业可能会遇到进项税额无法划分的问题,吃枣可以囫囵吞,执行政策却不能混为一谈。


因此,对于兼营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且无法划分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我们需要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划分:


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劳务和发生跨境应税行为的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


由于划分进项税额的计算公式已经适用了很多年,属于增值税政策中的资深公式了,因此,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适用政策最重要的注意事项:


纳税人应单独核算加计抵减额的计提、抵减、调减、结余等变动情况。骗取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或虚增加计抵减额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单独核算还是有一个原因在于新修订的增值税申报表附表四中加计抵减的金额与主表没有直接的表间关系,需要企业自行计算减除,因此,申请从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角度出发,也要做好核算工作。


四、申报表填报

我们用加计一个案例共同来填列申报表:


举例7:假设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纳税人A公司,已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销项税额15万元,当期进项税额50万元,其中包括购进餐饮服务和贷款服务对应的进项税额10万元。因保管不当致使购进的硬盘等材料损毁应做进项税额转出30万元,材料进项税额已加计抵减3万元。上期末没有抵减的余额5万元。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为5万元。


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额=(50-10)10%=4万元


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5 4-3=6万元


当期实际抵减额=5万元


结转下期余额=6-5=1万元


当期企业应纳税额=0






至于为什么主表不显示,也许意味着加计抵减政策只是增值税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政策过渡政策,毕竟在政策发布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执行截止日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