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宿松县税务局组织青年干部来到该系统离休干部吴林家中,聆听这位90岁的老党员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党史税史,回忆那些热血沸腾的税收往事。
枪林弹雨中,与税收结了缘
吴林出生于1931年,1949年3月下旬,刘邓大军二野四兵团第15军第43、45师从太湖南部进抵宿松,解放县城、高岭、长铺、程岭等沿湖以北地区。此时,刚满18岁的吴林,义无反顾地加入宿松县大队一连,成为一名战士。
4月上旬,宿松县全境解放。刚解放时,还残存不少国民党残余反动武装分子和土匪,严重威胁着解放区安全。吴林白天劳动生产、清匪反霸,晚上武装斗争、宣传税收政策。他依稀记得,那时主要是征收农业税和工商税。
那时候没有银行,税务所也没有保险柜,收来的税款都是装在麻袋运送,常常在途中被土匪盯上而抢走税款。后来,部队安排吴林等几名战士和税务所的人一起,沿途保护税款。“骑着马、拿着枪、别着刀,途中有几次还和土匪交过战开过火,子弹从耳边飞过。”吴林说,就是那时候和税收结下了缘。
从军30年,干了20年财务工作
“渡江战役前,县里开展了支前运动,动员大家捐款捐物,支援西线渡江。那时我负责后勤,运送了很多物资,有吃的大米、油盐,有用的军鞋、雨具,还有渡江的木船。”吴林回忆,渡江战役都是以木船为主要航渡工具,战士们和老百姓在枪林弹雨和惊涛骇浪中,不怕牺牲、日夜奋战,才突破长江天堑。“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税务的未来,你们要向先辈们学习,牢记使命,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心里想着纳税人。”吴林语重心长地和年轻税干说。
1949年9月,在赶赴渡江战役前线的途中,吴林由于念过私塾而且表现出色,被选拔到华东航空处机务警卫连任文书。随后在华东军区空军军政干校学习,1954年4月毕业后,一直在空军部队服役,直到1978年转业回县财政局。
“从军30年里,我随部队辗转上海、福建、江西和河北多地。在部队里很清苦,坚持下去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在部队主要搞后勤和财务,自己也很热爱学习,财务工作我一干就是20年,所以对税收也有了解。”吴林说。
1984年,穿上第一代税务制服
1984年4月,吴林从宿松县财政局调入税务局任督导员。“我印象很深,调到税务局的第二个月,当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利改税’改革,包括增设增值税等内容,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大锅饭’问题。”吴林介绍,80年代的利改税是改革开放以来税收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扩大了企业财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1984年,我穿上了第一代税务制服,藏蓝色的春秋装、米黄色的夏装和红布包边的软肩章,比现在的税务制服朴素很多,但是当时穿上制服,就舍不得脱。我觉得,穿上这身税服,就要承担起收税的使命。”吴林表示,脱下军装再到换上税服,不同的服装同样的初心,不同的岗位同样的使命。
抚今追昔,巍然前行。吴林手握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倍感党恩地感慨道:“回首我这一辈子,和祖国一起走过了纷繁乱世,经历了风云变幻,走到祥和盛世。在党的领导下,税收事业蒸蒸日上,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听完吴林的讲述,青年干部们深受触动。“从吴爷爷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税务人兢兢业业、不畏艰难的精神,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和智慧力量,把老一辈税务人开创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接力发展下去。”预备党员陈中博激动地说。
通讯员 虞成君 程瑛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