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北京老旧小区改造178号文(北京老旧小区改造名单2022年)

当一栋楼垂垂老去,它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最近,这个问题终于等来了人们期盼已久的答案。



带着“五心”挨户征询意见


危旧楼改建遵循“政府引导、居民自愿”的原则,100%达成共识后方可启动。老楼终于有机会重生,大多数居民都高兴,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心存顾虑的人也不少。


“事情难办,不等于不能办,要实实在在去办事,不能认认真真走过场。”朝阳区委负责人说,在这个利益多元的时代,党员干部必须站在群众那头。2020年秋,朝阳区政府、首开房地集团以及建外街道、光华里社区共同组成了宣传动员组,以期尽快达到100%同意率。


“我们通过入户走访,梳理出反对改建工程的四种心态:不了解政策、不信任方案、生活确有困难,最后一种是随大流。”建外街道办主任林琳说,这个工程能不能推下去,关系到58户居民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我们要用‘决心、真心、信心、公心、耐心’,去帮助他们达成一致意见。”


社区党委书记张秀伟是“老党务”,已在光华里工作了十多年,人缘儿特好。即便如此,她头一次入户动员还是碰了钉子。老太太客气地把她迎进屋,开门见山提要求:“闺女,只要给我三套房,我立马儿就搬走。少一套也免谈!”


“阿姨,咱现在没有拆迁的政策了。”张秀伟没着急没上火,坐下来细细讲政策。今天不成,明天再来;明天不成,下周还登门。58户居民中,这位老太太是最后一个签字的。签完字,她拉着张秀伟的手说:“闺女,其实我磨到最后,就想看看政府究竟能不能多给一套房。现在我知道了,这碗水,你们端得平着呢。”


由于历史原因,58户居民中只有3户有房产证,其余都属承租户。很多承租人已去世,房子由其子女甚至孙辈居住,他们担心房子改建后,承租权被取消。


“改建主要目的是解危排险,同时适当改善居住条件。大家伙儿现在怎么搬走,今后还会原样搬回来。请大家相信政府的承诺。”宣传动员组拍胸脯保证,渐渐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还有一部分居民反对,是因为居住条件的确存在困难。比如有一户家庭,小两居里挤着老少四代人,不得已在后院搭了违建。重建新楼必然要先拆违,到时候根本住不下。面对这样的困难,街道也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把中间两代人分出来单独申请公租房,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统计,宣传动员组先后入户80多次,把政策讲清、讲透、讲够;召开3次居民代表会议,动员4户居民主动拆除违建。社区活动室里张贴着户型图、装修效果图、进度图,几位工作人员全职“坐班”,随时解答居民关于政策、设计方案、安置方案、房屋手续办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疑问。


短短30天,光华里进行了两轮改建意向征询,均实现100%签约。


改建资金多方共担是破局关键


城市更新往往耗资巨大,如果一味靠政府财政投入,其可持续性必然要打个问号。因此,“谁来出钱”成为大规模开展危旧楼改建的破局关键。


178号文提出了“成本共担”模式,也就是改建资金由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等多主体筹集。按照“区企合作”的理念,光华里5、6号楼的改建工程,主要成本由属地政府和产权方首开房地集团共同承担。此外,3户房子属于已购公房,由房主承担扩建部分的成本价。


今年,光华里还将继续推进危旧楼改建,并在资金来源上尝试更深入的探索。


数公里之外的劲松一区114楼,已经率先试点危旧楼改建资金成本的“四方共担”模式。


“这栋楼是唐山地震后建的,从日本引进的框架轻板实验楼试点,墙体不到20厘米厚,全北京才建了两栋。”劲松街道相关负责人何海军告诉记者,才过40来年,老楼就破损严重,外墙斑驳,楼板也漏音。近几年,住户们就连安装空调外挂机,也得小心翼翼。


此次114楼的危旧楼改建,成本由政府、产权单位北京建工、居民以及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共同承担。


据介绍,114楼居住的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6.9%,但一直缺少老年餐桌、裁缝店等配套服务设施。社会资本的加入正是为了弥补这些民生短板。


改建后的114楼将在地下增加一层,产权归劲松街道办事处所有,计划建成物业管理用房、文化活动场站、社区小菜站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愿景集团出资数百万元参与改建,并取得地下空间的运营权。据测算,将在10年左右收回投资成本,实现微利运营。


城市更新后,如果只顾大刀阔斧改造,而后期不精心管理维护,小区往往会很快重返老旧状态,前期的巨大投资也随之打水漂。改造后的劲松114楼和光华里5、6号楼都会引入专业物业公司,让小区维持长久的健康和活力。


老楼新生,既是城市更新的崭新探索,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助力首都北京在减量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家访谈


探索危旧楼改造可推广的经验


围绕朝阳区危旧楼改建试点项目,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边兰春。


记者(以下简称“记”):朝阳危旧楼改造的探索有怎样的必要性?


边兰春(以下简称“边”):中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也结合自身情况做了城市更新的具体行动计划。所以这个探索既是落实国家战略,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此前,北京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的“劲松模式”,但是危楼重建还没有成熟的样板。政府怎么推动、企业怎么投入、居民怎么参与,都没有经验可循。


万事开头难。试点项目是“啃硬骨头”,地方政府、社区、企业都花了比较大的成本,但是这很值得。我们期待它创造示范和亮点,寻找系统化、政策化的解决之策,发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危楼重建面临哪些瓶颈?


边:过去,我们推动城市更新大多是以房地产开发的方式,也就是先拆平再新建。如果资金压力大,就直接增加容积率,靠增量带来资金平衡。这种传统模式比较简单,对城市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城市不能无限增量,所以开发模式走到了终点。在政策约定的前提下进行有限量的扩张,才是更可持续的模式。


记:基层治理对于城市更新有什么推动作用?


边: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来讲,他们为危旧楼改建花了很多精力、财力,但是居民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这是考验政府担当的时候了,需要持续的耐心推动。


怎么去统一群体意志、共同解决问题?过去,因为基层治理的架构不明确,所以没有现成答案。现在,政府推动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方式愈加成熟,统一居民意志的路径也会更清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很多城市进行城市更新时都提到一个经验:以党建为引领,把积极分子凝聚起来,少数人带动达成多数人的共识。


记:危旧楼改建的成本由谁来负担?


边:重建时适当扩大面积、改善居住条件,这是居民愿意真金白银掏钱的前提。


让企业承担成本很难。以前,企业投资房产开发,获取利润的方式较为明确。在新的城市更新背景下,需要改变过去获取利润的方式,比如可以利用闲置空间或配套设施参与社区运营,持续获取微利。


记:光华里5、6号楼平均增加了大概10%的面积。您怎么看待这个数字?


边:我们追求的应该是适度的、健康舒适的环境,而并不一定追求面积绝对大。跟搬到郊区的大房子里相比,光华里的住户还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左邻右舍都是熟人,这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记:北京今后的危楼改建在哪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好?


边:要做好更大范围的危旧楼改建,要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去看待,政府做好财政上的安排,对总量有估计,对过程有把握。


城市是全生命周期的特殊产品,从建造、使用,到运营、维护,再到衰败、修复和重生,是循环的过程。很多上世纪90年代改造过的小区,很快又二次衰败了,这是因为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从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角度,我们应该进行可持续的运营维护,延长建筑寿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